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试验与相关参数的测定,分析了耕作土壤入渗能力衰减过程,探讨了耕作土壤入渗能力衰减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耕作土壤的入渗能力在农业生产周期内变化较大;耕作土壤由高含水量到低含水量的变化过程中,土壤干容重呈增大趋势,土壤入渗能力呈减小趋势;作物生育期内,耕作土壤入渗能力衰减主要是由于土壤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研究结果可为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依据大田土壤清、浑水积水入渗对比试验资料,揭示了浑水入渗的一些基本特性。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在相同入渗条件下,浑水入渗主要受泥沙含量的影响,由于入渗浑水中的泥沙入渗时在地表形成一个沉积层,因而对入渗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浑水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都随浑水泥沙含量增大而减小;浑水入渗也符合Kostiakov-Lewis入渗模型,入渗指数随浑水泥沙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入渗系数和相对稳定入渗率随浑水泥沙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浑水灌溉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饱和土壤有压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了非饱和土壤水分有压积水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在考斯加科夫(Kostiakov)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非饱和土壤有压入渗的三阶段经验模型.经验模型更好地反映了非饱和土壤有压入渗的过程,由其计算的累积入渗量值与实测值间的误差小于5%,与考斯加科夫三参数模型相比,和实测结果具有更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4.
影响土壤入渗能力的剖面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田耕作土壤剖面类型测试和室内土壤入渗试验,并与均质土壤剖面对比的方法,分析讨论了水分在犁底层和上壤下沙土壤剖面中的入渗特性及其入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构型对土壤的入渗能力有明显影响,与均质土壤相比,上述两种剖面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减小,各入渗参数减小,入渗能力减弱.研究结果可以为特殊土壤剖面土壤入渗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基于大田多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了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入渗率和Kostiakov(两参数)模型(h=Kt^α)的两个入渗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两个入渗参数随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较好符合对数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大田灌溉、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室内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分析了土体类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量对土体入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入渗率随土样中粘性颗粒含量的增加同样逐渐减小;随干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当干密度较小时,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当干密度较大时,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在长子县10个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了大田土壤入渗试验。采取室内室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了5种状态下的土壤入渗能力及土壤含水量,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变化过程和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土壤一维垂直入渗控制界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土壤结构条件下的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试验,通过分析对比结构良好表层土壤(容重在1.2~1.4 g/cm3之间)与特别疏松的表层土壤(容重在1.0~1.2 g/cm3之间)入渗率过程的特性和差异,揭示了土壤稳定入渗控制界面下移的现象。在对土壤的干容重与稳定入渗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表层土壤结构条件下的入渗控制界面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良好的土壤的入渗控制界面在表层,特别疏松的土壤的入渗控制界面则在犁底层;入渗控制界面在表层的入渗属于无压入渗,入渗控制界面在犁底层的入渗属于非饱和土壤的有压入渗。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种质地不同土壤的非充分供水入渗试验,分析了kostiakov三参数模型描述非充分供水入渗过程的可行性和供水强度R0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kostiakov三参数模型描述土壤入渗能力控制阶段入渗过程是可行的;积水时刻tp随供水强度R0的变化呈负幂函数关系,入渗模型系数K等于供水强度与稳定入渗率之差,入渗指数α随供水强度的变化呈幂函数关系,供水强度对稳定入渗率f0影响不大.该研究结果对非充分供水入渗过程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封闭气泡对土壤渗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饱和土体中的部分气体极容易在入渗过程中被封闭在孔隙或裂隙中,形成互不连通的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气泡.封闭气泡的存在阻碍了水相的流动,使土体的渗透性能降低,从而对土体的入渗速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封闭气泡对渗透性影响的相关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型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封闭气泡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将牛顿环实验扩展为一个综合性实验。该实验包括牛顿环法、测量环法和激光球面干涉仪法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12.
减振装置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桥梁的整体及局部构件的振动问题 ,随着桥梁的轻型、大跨发展趋势而变得突出 .在此扼要介绍了两个将减振装置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实例———上海内环线高架路灯减振器和杭州钱江三桥拉索减振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评析有关汉乐府《战城南》“梁筑室”等句的诸种解说,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脉络和艺术特点,提出“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是比兴手法,是以在桥上盖房的荒唐之举来比喻君王自断生路的愚蠢行径的新说。  相似文献   

14.
以宁波市环城南路下穿铁路斜交框架桥项目为依托,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了斜交框架桥在养护期的应力场分布特点与规律,并得出了斜交角度对其应力场分布的影响。同时进行现场试验,将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为今后斜交框架桥的设计与施工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菱形挂篮在桥梁悬臂浇筑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浇连续刚构体系桥多采用悬臂法挂豆施工,而挂蓝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关键,挂篮实验在施工中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以巴江河特大桥为例论述了菱形挂篮对拉加载施工方法,并对对拉加载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典型下垫面入渗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利用双环入渗仪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3种典型下垫面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原位测定,采用多个入渗模型对入渗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并对入渗影响因素进行析因分析。结果表明:原状林地的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最大、入渗率衰减最快、累积入渗量也最大,人工草皮次之,而人工林地最小。由于受土壤各向异性和大孔隙流的影响,入渗模型都偏于低估入渗率,但对稳定入渗率的预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差异极为显著。灌溉管理是影响初始入渗率和入渗衰减率的主要因素;土壤熟化程度是影响初期入渗能力和稳定入渗率的主要因素;而植被类型对入渗过程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VisualC6.0设计编制加权平均法处理牛顿环实验数据程序.该程序计算方便、快捷、迅速、准确,在处理牛顿环实验数据中发挥了较好作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8.
真空堆载预压处理软基效果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苏嘉抗高速公路吴松江大桥桥头软基真空堆载预压处理前后的土样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经插板前、插板后及真空堆载预压处理后的土性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合理的试验结论,即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强度指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并通过比较加固处理前后的土性参数,对真空堆载预压处理的效果作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城市雨水入渗及排水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透水铺盖面的土柱雨水入渗和透水雨水管道模型试验,对渗透式雨水利用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影响雨水入渗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雨水入渗率和透水雨水管的稳渗量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透水铺盖面及渗透式雨水管道系统,对削减径流、补充地下水源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桥梁桥位的选择,对桥梁的建设和运营至关重要.文中分析了桥位处河段河床冲刷和水流变化对桥墩基础的影响,利用流体力学原理,给出模拟计算方法.结合南京枢纽高速铁路越江大桥方案的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冲刷计算与水文设计,得出南京枢纽高速铁路越江大桥的初步论证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