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固体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的厚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地幔从地壳底一直延伸到2900公里左右的深度;地幔的下面是地核.三者的体积分别为地球总体积的1.6%、82.2%、16.2%.地幔和地核占地球的绝大部分.虽然它们不出露地表,但地表的一些大尺度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形成、地磁场和日长的变化等等,都与地幔和地核的形成有关.地幔和地核的形成又是地球起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近二十年来,国外对地幔和地核的形成问题做了不少工作,提出了很多假说.  相似文献   

2.
生命     
《科学之友》2005,(10):16-16
神奇老鼠可再生肢体;中国“用”山羊克隆出亚洲黄羊;中俄科学家深入贝加尔湖;CO2过多无助植物生长;地球首批动物可能降生在中国;地核运动速度比地表快5万倍。  相似文献   

3.
地热能源     
在地核深处,亿万年来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了巨大的热量,熔化了岩石,并把岩浆推向地表。全球只有一些地质活动性高的地方,有熔岩或岩浆到达地表附近,被地面上生存的动物所感知。有的地方岩浆穿透地壳,涌上地面。在其它一些地方,温度高达华氏1500度至2000度的岩浆到达距地表几英里以内的地方,但无法穿过坚韧的地壳。地表水通过断层向下流向炽热的岩  相似文献   

4.
正继发现外核和内核后,科学家又在地核中发现一层更核心的结构,由此刷新人类对地核的认知。早在十多年前,一些科学家就怀疑地核结构应该不止两层,很可能有第三层。近日,科学家通过观察地核内部铁结构的变化,发现了一个新的地核分界线,其内外构造有轻微差异,即地核最内部还有一层,其半径约为650千米,由一种极为特殊的铁构成,温度超过5000℃。  相似文献   

5.
地核中的氢     
如果地核由铁组成,为什么它的密度比铁低呢?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汤深井说.因为地核有氢溶在里面。汤深井重提了一个被忽视的观点:水和铁水反应生成氧化铁.氢就溶在铁中,他认为在地球内部通常深度的高压下氢在铁的溶解度足以说明地核外密度测量的不足。这种观点用来研究地球的早期进化,他提出,  相似文献   

6.
中空之说 目前,人们在地球上所打的最深的洞是在俄罗斯的科拉半岛,其深度达12.262公里.而地球的地核可要深得多,最少也有3000公里.至于里面果真是地核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至今还是个谜……  相似文献   

7.
随着唐家山堰塞湖告急及其抢险过程的持续报道,作为此次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堰塞湖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危害?该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类次生灾害?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联系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木卫一是木星——太阳系各大行星中火山最活跃行星的一颗卫星,其大小虽与我们地球的卫星——月球盖不多,但它是地狱的真正化身:其赭黄色地表不是别的,而是从火山中喷发出来的硫及其硫化物,喷发时可高达上百千米.这颗不起眼的小天体为何如此大量又如此猛烈地喷发硫化物?问题全在于巨大的木星对木卫一的潮汐作用(万有引力)使木卫一地下深处加热到惊人的温度.未卫一的火山喷发是1979年"探险者"号探测器飞过木星系时所发现的,现在科学家们又通过"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到大量详细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可清楚地看到未卫一上的平原、峡谷和火山口,整个地形犹如被火  相似文献   

9.
<正>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一颗名副其实的“热星”。一种看法认为,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温度非常高,俨然一颗“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逐渐冷却,但它内部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热能。与此同时,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热量,不断地加热着地球。地球是外温而内热的。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从地表往下到地壳、  相似文献   

10.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越往下温度越高.地热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据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的观测发现,火星地表有近1035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被火山玻璃覆盖,说明这颗红色星球可能一度有生命存在。发现覆盖地表的火山玻璃意味着熔岩曾与冰或者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生命诞生所需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黄金一直是一种贵重金属,甚至被称为“永不贬值的金属”。然而,澳大利亚科学家伯纳德·伍德近日撰文指出,在地核中储存有非常丰富的黄金,是地壳中黄金储量的99倍。如果地核中的黄金有一天被开采出来,黄金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伯纳德·伍德教授是悉尼麦考里大学的一名地质学家,他在近期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的这个惊人结论。伍德和他的同事制作了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地球发展的早期历史图表。他们特别关注了地球处于熔化状态下的金属核的形成。要了解地球物质的构成,我们首先得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其他与我们太阳目前…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6,(8):30-33
金星把它的脸深藏在浓密的大气里,羞羞答答地不肯正面看我们一眼.不过,几十艘探测器对金星的拜访已经在较大程度上让我们终于能一睹它的芳容.  相似文献   

14.
Jensen  Pablo 《世界科学》1998,(12):6-7
在一本有影响的物理学期刊上,罗伯特·卡恩提出,他探索的领域─-粒子物理对于认识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必要的。他说,"粒子物理学家建造了周长达几千米的各种加速器和篮球场穹形物大小的探测器,最终不仅为了发现t夸克和希格斯玻色子,而且是因为它是认识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什么是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构造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与地壳的构造,是地球长期发展而成的必然结果.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当前只能依靠地球物理方法测得的信息加以合理的解释.例如,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上的变化,了解到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其中最大的两个:莫霍面与古藤堡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 但是,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下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地表情况下物质的物理性质,显然有很大的不同.从当代微观到客观自然科学的研究,地球内部的变化,可能不是物质的变化,而是物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朱日祥 《科学通报》1990,35(5):374-374
以发电机理论为基础,可以定性地解决地磁极性倒转的机制,但要从磁流体力学方程得出倒转频率的解析表示式是极为困难的.因为迄今人类对地核内流体运动的实际状态知之甚少.本文以古地磁的观测结果为依据,拟用统计理论计算倒转频率.  相似文献   

17.
孙伟家  魏勇 《科学通报》2023,(6):573-575
<正>地球、火星、月球等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这是其形成与演化的结果;圈层结构因而记录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诸多地质过程和环境变迁,如岩浆洋冷却、壳幔分异和核幔分异,以及气候和宜居性环境演变等.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可以通过俯冲过程到达地幔甚至是核幔边界,而核幔边界的热物质则能以地幔柱形式上涌至地表.本文着重探讨火星与月球的浅表层和深部结构探测及其未来可能的考量.  相似文献   

18.
<正>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探索和认知。从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到航海家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从古希腊科学家埃拉托色尼测量了地球周长,到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了地幔和地壳的分界层,再到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了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这一次次的进步都让我们对脚下的  相似文献   

19.
你手上带的金戒指可能不是由地球上的物质材料制成的 ,按照德国一学者的研究结果 ,地球壳层上所含的金和铂可能是在地核形成之后从陨星上落下来的 .  现代科学认为 ,地球是 45亿年前由一团尘埃气体云凝聚而成的 ,该云团含有的成分与一种叫做球粒陨星的石质陨星的成分相同 .经过约 5千万年 ,密度大的熔融金属向云团中心沉降 ,形成以铁为主要成分的地核 ,浮荡在地核之上的熔融的硅酸盐岩石冷却后变成了地幔 .  但地幔和地球外层的地壳存在着一个使人难以理解的异常现象 :两者所含的金和包括钯在内的铂族元素的份额相当多 ,这些元素被铁吸…  相似文献   

20.
随着唐家山堰塞湖告急及其抢险过程的持续报道,作为此次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堰塞湖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危害?该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类次生灾害?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联系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