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20%三唑磷乳油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幼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00~1600倍液防治第一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90.4%,防治≥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89.1%~95.8%;防治第二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71.9~90.7%;防治第三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73.4%~91.7%.在本试验设计浓度范围内,三唑磷乳油的杀虫效果(包括残留药效)均是随浓度的增大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2.
1986至1989年从山东一些林果害虫中分离出10种病毒,它们是赤松毛虫NPV、侧柏松毛虫NPV、灰斑古毒蛾NPV、古毒蛾NPV、杨尺蠖NPV、双齿绿刺蛾NPV、豆天蛾CPV、扬扇舟蛾CPV、侧柏松毛虫CPV、桃天蛾CPV.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舞毒蛾、天幕毛虫等杨树食叶害虫对林木的危害,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在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时破坏生态环境,本次实验选用了苦参碱、蛇麻子素的植物提取液,还有Bt生物杀虫剂,以及天幕毛虫病毒分别对舞毒蛾幼虫、天幕毛虫幼虫进行杀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药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对舞毒蛾幼虫、天幕毛虫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其中对舞毒蛾幼虫以蛇麻子素提取液的杀虫效果较好,达到了100%,Bt生物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也达到了98%(400×溶液);对天幕毛虫幼虫的杀虫效果天幕毛虫病毒在13天后以1.824×106和1.824×107较好,达到了75%以上.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学家成功找到了利用传递杀虫病毒的卵寄生蜂防治害虫的新方法。这种卵寄生蜂通过寻找寄主的方式,将病毒带入目标害虫的卵表面,完成病毒的“卵期”接毒,导致初孵幼虫染病,在害虫种群中形成二次感染,达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是危害松林的大敌。我场从六五年至今连续七年都遭到程度不等的松毛虫危害,给松林生长造成很大威胁。为了更好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去年在省林科所的帮助下,与开展人工、药械防治的同时,进行了“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试验。今年,自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我们又在低温条件下大胆进行了七百亩较大面积的施放,感染死亡率在86.4%以上,最高达98.7%,试验树感染死亡率达98.9-100%。白僵菌,是一种虫生真菌,它能寄生在松毛虫等多种昆虫虫体上,通过表体接触感染,孢子萌芽,芽管侵入虫体,在体内繁殖蔓延而使害虫死亡。从试用中,我们体会到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有很多优点:①成本低.效果高,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又能治本;②土法生产菌种简便;③杀虫作用可持续2-3年或更长,在适宜条件下,还能自行扩散;④对人畜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车间革命职工,为了支援农业,与虫夺粮,于今年自己设计、试制成功72—A型单相高压自控杀虫器,经过示范试验,深受广大贫下中农欢迎。现将有关资料介绍于下。一、杀虫原理:很多害虫都有见光而来的习性。本杀虫器就是利用害虫的这种趋光性。用黑光灯管发出650埃左右的淡蓝色紫外光源,在夜间诱集大量的害虫,然后用电网上3500伏电压产生的电弧、短路电流、高压电场将害虫杀死。  相似文献   

7.
我校生物系严芝学教授等与测试中心电镜室协作,历时四年,完成了“山东省昆虫病毒资源调查研究”的科研项目,并于1989年12月由省教委组织进行了通信鉴定.该项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离鉴定了15种害虫病毒.从我省30余县农林害虫中采集到18种病毒,已鉴定15种.其中属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有6种,即侧柏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suffuscus NPV 混合包埋型),灰斑古毒蛾核多角体病毒(Org-  相似文献   

8.
杀虫抗菌素(简称杀虫农抗)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也是开拓中的生物防治新领域,应用杀虫农抗防治农林害虫这是植保工作的新课题。众所周知螨类是果树、蔬菜的主要害虫,其虫体小,食性杂、寄主广、世代重叠,并且对目前常用的化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近年来危害日趋严重,为了探讨防治螨类的新方法,本试验收集了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研制的杀虫农抗新产品,进行了田间防效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油松毛虫是危害油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简要阐述了油松毛虫的生活习性,以2002年太原市林场进行的油松毛虫的飞机防治为例,介绍了飞机防治的具体方法与步骤,重点说明了灭幼脲在采用飞机防治油松毛虫中的应用情况及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试验目的为探索植物增效杀虫(螨)剂的防治农业害虫效应,保护天敌,降低成本,为发展无公害农业的试验提供科学依据,现将93年试验资料整理如下:1.1 供试材料:①植物增效杀虫(螨)剂由农用化学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由石河子  相似文献   

11.
<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马尾松林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食叶害虫。为了预测这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进行综合防治,我们采用生命表的方法,在浙江省余杭县长乐林场对湿地松林马尾松毛虫的各种死亡因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分析了影响数量变动的各个因子的作用。本文报道的是1979年~1982年对越冬代松毛虫的研究结果,其它各代的考查材料将陆续整理成文。 马尾松毛虫在浙江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第一代发生期5月中旬~7月下旬,第二代7月下旬~10月上旬,第三代10月上旬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发生2代的年份,即第二代发育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结束。马尾松毛虫以四龄幼虫越冬为主。这种害虫除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外,也取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火炬松(Pinus taeda L.)。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1984,(2)
利用益鸟防治森林害虫,是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之一.灰喜鹊是我县的留鸟,常年生活在林区捕食各种害虫.据观察,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捕食松毛虫三龄幼虫18000条左右.为了长期控制松毛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我们从1982年开始对灰喜鹊进行人工驯养,并取得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3.
粉炮杀虫     
1969年冬,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和合浦炮竹厂组成“三结合”试验小组,经反复实践,试制成功杀虫粉炮。现广西地区已有很多单位生产、使用。1973年全区应用粉炮防治松毛虫面积达72138亩,效果较好。如钦廉林场,1970年5~6月平均每亩放2.4炮防治第一代松毛虫,死亡率达95%以上。1973年七坡林场越冬代松毛虫发生36780亩,用白僵菌粉炮2600个(每个粉炮重1.1市斤,含白僵粉1市两),燃放在35900多亩松树林中,平均每个粉炮放10~  相似文献   

14.
青虫菌是一种细菌杀虫农药。对防治农、林、果、蔬、茶、菸、麻等植物上的多种害虫,如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小造桥虫、菜青虫、松毛虫、茶毛虫、烟青虫、苧麻黄蛱蛾等都有良好的效果,杀虫率一般都在90%左右。为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大搞群众运动。在山东德州土壤所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三级扩大法生产改为以工业菌粉为菌种直接扩大培养,即一步扩大法生产。根据我们和监利县生资公司农药厂、监利  相似文献   

15.
油松毛虫是油松的毁灭性食叶害虫。基于多年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油松毛虫在泽州县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提出了人工、化学、生物、营林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永刚  张玉善 《科技资讯》2006,(29):181-181
近年来,由于气候反常,树林密集,树种单一,天敌减少等原因,松毛虫大量繁殖。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我国广大松林最严重的历史性大害虫,松毛虫一年可繁殖三代,可谓“无烟火灾”。若不及早防治,后果不堪设想,也制约黄田镇经济发展,减少农民收入。据此,本文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对松毛虫的一些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都在进行探索利用昆虫性外激素来防治害虫,以提高综合防治效果,这是植保工作的一条新途径。在毛主席无产阶级科研路线的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国近几年对若干种农林主要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棉花红铃虫、梨小食心虫、甘蔗螟虫、玉米螟、稻瘿蚊和三化螟等的性外激素的利用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试验研究,主要是用活雌虫和粗提物作诱饵诱杀雄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目的是通过大量诱杀雄虫,使自然界这些害虫雌雄性比失去平衡,造成部分雌虫不育,减少下一代虫口密度,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有关昆虫性外激素的概念及应用上的意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在西昌黄联镇、安宁镇、礼州镇的多个石榴园,用“佳多”牌(A型)频振杀虫灯对石榴害虫进行防治,其杀虫效果极佳,可有效控制石榴主要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从实验室中分离到一株产色素的苏芸金杆菌—“col”菌株。经鉴定,“col”菌株血清型为H_(4a,4b)。它能在多种培养基上产生水溶性棕色色素,该菌株在色素形成上明显不同于苏芸金杆菌其他产色素变种;但它在形态、培养特征、生化特性和血清学反应方面与松蠋变种(B.t.subsp·dendrolimus)较接近,初步认为是一株产棕色色素的松蠋变种。试验证明,“col”菌株对菜青虫(Pieris rapae L)、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等农林害虫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20.
植物源杀虫农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源杀虫农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ProspectsandR&DProgressonPhyto—Insecticides邱明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昆明650204)千百年以前,人们为使农作物免遭害虫、病菌、病毒的侵害,就学会利用植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