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正行程数万千米,带着1.5吨器械,到达南极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础的科研工作。与许多在校学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坚实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盖200米以下,他在给南极"做CT"。为去南极"自讨苦吃"2016年7月18日,潘曜从南极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成果"中山站至昆仑站南极冰盖下200米内部  相似文献   

2.
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南极洲终年为西风寒流包围,年平均气温零下20—70℃。1993年,科学家曾测得那里的最低气温是零下39.2℃。南极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冰层平均厚度在133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冰的总体积为2367.2万立方公里,是北极的9倍。南极大陆只有2%的土地没有被冰雪覆盖,那里有险峰、悬崖、湖泊和火山,是冰雪世界中的绿洲。南极尽管没有居民在那里定居,却有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在那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5,(9):12-13
2000年3月,一块巨冰从南极的罗斯冰架上坍塌下来,这是一个庞然大物,它的面积有11655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牙买加的国土面积,科学家把它命名为B15.同年11月,B15冰山一分为二,随后又再次分裂,其中B15A继承了B15的绝大部分,它长约115千米,面积为2500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整个卢森堡公国的国土面积,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冰山.科学家估计,如果B15A全部融化,它提供的淡水足以供英国人60年之用,或者让尼罗河奔腾不息80年.  相似文献   

4.
《科学24小时》2013,(3):18-19
<正>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拉尔森C冰架处发现巨大的裂缝,这条巨大的裂缝在向上延伸,全球变暖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冰架发生崩溃。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4个南半球的夏天在南极半岛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南极的许多冰架都有从底部向上延伸的裂缝,而这样的裂缝使冰架变得容易倒塌。虽然数百年  相似文献   

5.
藏身于冰层下大约5千米处的南极甘布尔泽夫山脉,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现,当时俄罗斯探险家记录到了冰下发出的异常引力波动。后来的研究揭示,这是一座与阿尔卑斯山等高的大山,最高峰的高度接近4500米。一个国际专家组最近乘坐飞机飞越这座山脉。运用雷达窥探冰下地貌,获取详细的引力及磁探测读数,终于破解了这座大山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借助现代交通技术的帮助,人们越来越有希望到一些极端环境中去旅游,比如很多人希望到冰冷的南极去看看那里的企鹅、海豹和大冰原。近年来,冰车、冰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睹南极美景。据科学家介绍,这些新式交通工具还有望在将来的外星旅游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7.
冰川分裂     
不久前,科学家乘飞机对南极洲松岛冰川的裂冰事件进行测量并绘制了三维立体图。这次考察的裂冰缝隙长达30千米以上,平均深度为73米,裂谷底部几乎与阿蒙森海的水位平齐。科学家预计,这次裂冰事件将产生一座新的冰山。松岛冰川的上次大裂冰出现在2001年,2011年10月它再度出现明显的裂冰迹象。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抗冻基因”,这种基因使南极地带的草在-30℃的条件下仍可以存活。科学家们说,这种基因可以避免霜冻给农作物造成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维多利亚州拉特罗布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这种基因是在成功移植到南极半岛的名为南极发草的一种盐草中发现的。研究人员确认了这种新型基因蛋白,其结合力是普通基因蛋白的两倍,可以阻止冰晶的扩大,避免冰晶造成的损害。科学家们将这“抑制冰再结晶基因”导入澳大利亚的一种本土植物体内,于是这种植物也具备了防冻特性。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弄清楚了这种基因的防冻原理,因此可…  相似文献   

9.
南极大陆和格兰棱岛上厚厚的冰层,不仅是地球寒冷历史的见证人。而且在冰层形成过程中,还封存了地球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以及大气元素含量的变化史的原始资料。为了让这些被坚冰封存的档案重见天日,科学家正致力于在那里钻取“冰芯”。想请“冰芯”讲述那过去了的事情……所以,在南极冰盖钻孔获取冰芯,是各国科学家主要科考任务之一。我国第19次科考队,曾经在埃默里冰架成功钻取一支长301.8米的连续完整冰岩芯,获得许多珍贵资料。最近,欧洲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钻取一根长3190米的“冰芯”。这根“冰芯”上的同位…  相似文献   

10.
南极海鸟,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完善了自身对南极冰雪酷寒环境的适应性,成为南极惟一同时活跃在空、海、冰、陆四域的生灵。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的侵扰,南极海鸟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科学家基于对南极鸟类的研究,发出警告:作为现代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南极海鸟的生存危机预示着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1.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2,(10):4-9
土卫八上的巨型冰崩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探测器目前已经记录到伊阿佩托斯(即土卫八,土星的第八颗卫星)表面发生的30次疑似由大陨星引发的巨型冰崩。土卫八拥有陡峭的陨击坑坑壁,还有高达19000米的山脊,这些都为冰崩创造了绝佳条件。在太阳系中,土卫八上的山崩事件之多仅次于火星。科学家注意到,从土卫八陨击坑坑壁和山脊上坠落的冰块竟然能够水平移动大约80千米的距离,大约是其坠落高度的20~30倍。而在地球上,大多数山体滑坡滑出的距离不过是山崩高度的两倍而已。不过,地球上的偏转型滑坡也能滑出很远的距离,与土卫八的巨型冰崩有些相似。偏转型滑坡的危害极大,但科学家对其产生原理一直无解。现在,科学家猜测,土卫八上的一种未知因素减少了冰崩的摩擦力,使冰崩减速及停止,这种因素或许就是闪热:冰崩过程中的摩擦力加热冰,使冰变得足够滑溜,在坠落过程中裹挟岩屑、岩块加速运动。由于这些材料移动得很快,热量  相似文献   

12.
南极冰--调节全球气候的空调机 有人形象地把南极冰比作调节全球气候的"空调机",意思是说南极这个冰雪世界,它的大陆冰盖和南大洋的海冰,不仅决定着南极地区的气候,而且调节和影响着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气象观测研究的结果表明,南极冰盖、海冰、海水和大气四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调节和影响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20,(2):11-13
正南极大陆98%的地区被冰雪覆盖,内陆冰盖更被称为"生命禁区""白色沙漠"。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30多年间,从一无所知到建成多个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如今海陆空立体考察,中国正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有这样一群科考工作者,他们心怀祖国、心怀梦想,在极地绽放着别样青春……首赴南极考察是意外之喜1980年初,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了南极大陆,为南极探险考察史标上了"中国"注脚。这两位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南极的科学家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家最近表示,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建昌县西碱厂乡的一种"四翼"恐龙——杨氏长羽盗龙的长长尾羽,应该能提供安全着陆所需的稳定性和速度控制。杨氏长羽盗龙生活在1.25亿年前,是同类恐龙中个头最大者,体长1.2米,体重4千克。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全套羽毛覆盖着这头盗龙的整个身体。"四翼"这个称呼是因为附着在腿部的长羽看上去就像是第二对翅膀。事实上,这种盗龙的臂、腿上发育良好的羽毛让科学家推测它能够飞翔。与  相似文献   

15.
正environment环境北美五大湖上有许多与冰有关的奇景:冰碴会在岸边波浪的冲击下形成圆圆的冰球;当冬天湖面上猛烈的风刮起冰碴,使其越堆越高,看上去就像起伏不一的"冰海啸"。但其中最壮观的还数"冰火山"。当然,"冰火山"并不是真的火山,它喷出的不是火而是水,"冰火山"的喷发也不具有危险性。通常,当海面温度低至0℃或更低、足以使岸边的海水表面结冰时,"冰火山"就会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为什么只在南极有臭氧洞?臭氧洞是怎么形成的?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异常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臭氧层:地球之盾臭氧是一种由3个氧原子组成、有特殊"臭"味的气体,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特别是在离地面20~30千米的臭氧层里浓度最大。臭氧是一种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和氧化性很强的物质,它在平流层中的生成和分解与太  相似文献   

17.
人们称其为“永久式飞机”,这是一种一次可以在离地面两万多米的高空翱翔几个月的“永动机”.据建造它的加拿大人称,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上个月,一批科学家从靠近渥太华的泥泞的田野里放飞了一架无人驾驶的、三米多长的电动飞机.他们利用一只无线电控制器,操纵该机在离地130米的空中飞行。几分钟后,他们关断了飞机的电池动力,利用从地面发射的微波来作为动力,继续飞行。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了定期来往于南极海域的最古老鲸鱼化石。科学家在南极半岛一个富含化石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一根60厘米长的鲸鱼颚骨,与它一起发现的还有巨型企鹅、鲨鱼和大型硬骨鱼的残骸,暗示这些动物全都是这头身长可能达到6米、满嘴长牙的鲸鱼的猎物。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5,(11):72-72
以南极为例,南极冰盖是一层又一层的冰雪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堆积起来的,位于下层的雪在压力的作用下就变成了冰。因此,冰川保留了几百万年前到几千年前的气候信息。通过了解这些信思,冰川地理学家就可以知道冰川的冰龄和当时的气候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4,(3):6-7
正2013年10月,两条体长分别为4.3米和5.5米的罕见的皇带鱼在不到一周之内接连被冲上美国加州海滩。皇带鱼是传说中"海怪"的原型。科学家相信上述事件并非巧合,皇带鱼是被很强的洋流推到海滩上、随后又被涌浪打死的。下面是有关皇带鱼(又称桨鱼)的五个事实。最长的硬骨鱼皇带鱼在1772年首次得到科学描述,但这种鱼因为生活在深海一直很少被人看见。科学家推测,皇带鱼生活在海面下1000米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