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的认识决定了对其构成要件的理解。笔者认为挪用公款罪的客体之一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共财产所有权,此外,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也侵犯了公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挪用公款罪争议较大的犯罪对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的认识决定了对其构成要件的理解。笔者认为挪用公款罪的客体之一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共财产所有权,该罪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为对公共财产所有权的威胁。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挪用公款罪争议较大的犯罪对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伪造货币罪是以真假货币为犯罪对象,通过对假币实施犯罪行为从而达到对真币的侵害.通过对伪造货币罪行为客体的形式及内容深入分析,假币是直接行为客体,是间接行为客体.对其进行实行行为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货币犯罪的实质,对于罪间界限认定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伪造货币罪是以真假货币为犯罪对象,通过对假币实施犯罪行为从而达到对真币的侵害。通过对伪造货币罪行为客体的形式及内容深入分析,假币是直接行为客体,是间接行为客体。对其进行实行行为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货币犯罪的实质,对于罪间界限认定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卫生与人的健康权利密切相关,我国则以类罪形式对危害公共卫生罪进行了集中立法规定。危害公共卫生犯罪既侵害了公众健康,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侵害了经由法律调整而形成的公共卫生秩序。危害公共卫生犯罪的同类客体是公共卫生秩序,但同类客体并不等同于主要客体,各罪的主要客体应为公共卫生的核心即公众健康。我国刑事立法的国家本位立场决定着,危害公共卫生犯罪位置应在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章节下。  相似文献   

6.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1997年刑法增设的一个罪名,对于其犯罪客体,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主流观点采用简单客体说,认为其侵犯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侵犯的当是复杂客体:它既侵犯了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同时也侵犯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权利,并且两客体之间具有层次性,其对人们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权利的侵犯是通过被污染了的环境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类罪的伪造罪所侵犯的客体尽管我国刑法条文中存在多元化现象,但在本质上讲,存在一个共同侵犯客体,社会的公共信用与交易安全。伪造罪的行为客体即通说中伪造罪的犯罪对象,它是指在社会的公共信用与交易安全上具有法律意义的物品,通过对我国刑法条文的梳理,主要有货币、有价证券、文书印章三类。  相似文献   

8.
王占云  马罡 《奇闻怪事》2009,(2):127-127
当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谋利而进行交换时,这种权钱交易行为就构成了对廉洁性的侵犯,这也是受贿罪的本质。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担当对行为的社会属性与价值判断的功能,犯罪构成的其它三个方面的构成要件最后都要落到犯罪客体上,由犯罪客体作出最后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社会危害性是行为被界定为犯罪的前提,而法定刑是针对犯罪行为而设置的,故而,社会危害性是法定刑设置的前提性依据。犯罪行为侵害犯罪客体,因而犯罪客体能够表现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程度,进而决定了法定刑的轻重,成为法定刑设置的引领性要素。  相似文献   

10.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罪名、客体、举证责任、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证据与法定刑完善等问题。主张以拒不说明巨额财产真实来源罪作为本罪的罪名更为科学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与威信 ;建议立法妥善解决说明是否圆满、财产持有人等问题 ;本罪的法定刑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11.
犯罪客体承载着违法的实质性评价重任,正是由于其机能的充分发挥才得以维护犯罪和犯罪构成的理论统一,使我国与国外犯罪成立模式在评价内涵方面保持一致,使犯罪客体与其它三个构成要件的对立统一关系得以明晰。在我国,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中独立的、不可或缺的、有其内在价值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犯罪客体之指称意义,实际是对"什么是犯罪客体"或"犯罪客体是什么"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而我国刑法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对犯罪客体自身涵义的不同界说.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观点有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说与社会关系说、对象说、权利说、法益说.相较而言,法益说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即法益).  相似文献   

13.
陈铭哲 《科技信息》2012,(9):425-425,464
对于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犯罪的成立条件,即犯罪构成。在行为人对犯罪客体的认识不产生错误的情况下,犯罪行为性质之判断必须以犯罪客体为参照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构成要件特征,认为该罪主体概念中的“单位”应是无所有制性质限定的广义概念,认为该罪主观方面应表现为轻信的过失并进一步阐释了该罪的犯罪客体和客观特征,对该罪的罪名也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刑法第306条专门规定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碍证据罪。本罪的主要特征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不同于一般主体的犯罪。同时,从我国刑法第306条这一专门刑事条款违背公正性原则,构成对律师职业的歧视,破坏司法平衡,恶化控辩双方关系,在实践中不利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不利于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对此罪名进行了质疑,主张此罪名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16.
财产犯罪的客体一直是刑法理论界争议的主要问题。我国刑法学界虽然存在不同的学说,但最终没有定论。在反思我国现存的所有权说和占有说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理论与案例,认为财产犯罪的客体是不能仅靠一种理论就能全面分析的,需要依所有权与占有的关系具体区分对待。  相似文献   

17.
刑法学界对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的客体、客观要件、主观要件等要件的认定均存有诸多争议,笔者在辨析这些争议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正常实施;煽动的对象不必限于“三人以上”;主观构成要件应为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武汉汉阳的“湖北环境污染第一案”引发人们对环境犯罪的诸多思考,文章结合湖北“环境污染第一案”探讨环境监管失职罪的认定与完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仅将人身、财产作为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客体不利于及时打击环境犯罪,这也是该案尘封四年重新立案的原因,从中反映出我国环境犯罪处置的滞后性。二是如何认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9.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犯罪主体应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该罪犯罪对象的范围应进行的界定。该罪既遂、未遂的标准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20.
狭义计算机犯罪包括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这五个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前四种罪名之间经常出现此罪与彼罪界分以及罪数问题等复杂问题。狭义计算机犯罪各罪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犯罪客体和危害行为两方面。现实中,非法侵入、非法控制、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行为时常相伴发生,因此,在司法认定中应当特别注意对计算机犯罪案件罪数的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