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和其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的逻辑和历史的分析,指出:人类要超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与自然不可能客观上平等;也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可以评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终裁决者只能是人而不是其它;现代思想家们试图消解人与自然二分理论的基础-主-客体二分理论,也是矛盾重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悲剧的临近,也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错误,相反,只要我们在这自然限度内活动,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的“思想的狭隘性”,光明的前途仍属于人类,也属于自然。  相似文献   

2.
缘于对主体惟我性引致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生态中心论力求实现伦理观革命。它以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诠释为逻辑起点,凭借把自然抬高为人和把人还原为物,论证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人对自然应尽的道德义务。这一自然与人相互关系倒置的错位,带来生态中心论难以自圆其说的伦理困境。面对人与自然的生硬割裂,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原创性构想的提出,为矫正生态中心论自然与人关系的错位和伦理困境的解悖,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自然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然等同于自然界,这是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这种意识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批判现代性和保护自然环境,应该把自然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可是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由于未能区分自然和自然界,错误地将“人是自然一部分”等命题作为生态伦理何以存在的哲学根据。人只能归属于自然,而不能归属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人就沦落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物并不能够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人是道德存在物。  相似文献   

4.
慎重对待人的自然--从人的自然属性看科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人的自然属性(包括人的自然体、夫妻之间及其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然体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考察了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和问题,认为科技应该非常慎重地对待人的自然属性,因为真正属于人的自然是人之整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现代人追求的最高价值之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讲,现代人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视为征服自然的自由,做自然的主人是现代人的光荣梦想。然而,自然本身是不可征服的,认识了个别事物的必然性并不等于认识了自然本身的必然性,并且征服自然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和人在自然面前的不自由。扬弃征服自然的自由,需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生态自由是人与自然整体相统一的自由,是克服了人与自然根本性对立而生成的自由。生态自由能够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做到人自由也让物自由。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历来哲学必须回答的课题。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综合和整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如何理解自然概念、自然分类和人工自然的问题 1.关于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范畴。纪树立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揭示的是“人化自然界”,是“人的属人的本质”。现实的自然界只能是“在人类历史中生长着的自然界,也即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着的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他认为,马克思断然否定了那种“抽象  相似文献   

7.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域,“万物是人的尺度”的命题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构成的互补所展示的全面性,益于矫正惟“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的片面性。“万物是人的尺度”的命题的合理性解,在逻辑向度,支撑于互为对象的人与自然同具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规定性;在人的生命向度,植根于作为类的人的生命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的发生、存续、终结规定于自然的过程;在人的活动向度,植根于人的“内在尺度”和人占有的“种的尺度”在自然对象上的运用,规定于自然的实在。  相似文献   

8.
利伯蒂·贝利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位著名园艺学家、植物学家.他关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思考曾启发了利奥波德:他主要基于演化论提出了生物中心论,并主张人类作为演化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应民主地、道德地对待自然的其他部分.在领导自然课运动时,他提出诠释自然的方式不只有科学一种,诗意地诠释也应当被允许;自然课的目的 并非科学...  相似文献   

9.
从价值论看"生态人"的合法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生态人”的合法性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关系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论证表明:当今时代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价值观,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到"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都是自然,但古代称之为自然,而现代则称之为环境,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暗中则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为了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应当走向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1.
论自然的价值及其主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3):29-34,13
“自然价值”是反映、概括和表述人与自然的一种特定的实践-认识关系的哲学范畴,其主体必定是人,只能是人;依据人的需要,自然具有四种价值: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人类作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不仅是自然的资源的开发者和享受者,而且是自然生态进化的保护者和引导者。离开人类主体的需要去讨论自然价值,是对“自然价值”的曲解和误用,依据这样的概念和范畴所建构起来的所谓“生态伦理学”,其科学性是令  相似文献   

12.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自然伦理的本质决定了自然伦理的辩证法:人与伦理法则的契合是这一辩证法的逻辑开端,它必然扬弃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伦理,从而实现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各自在对方中完成自身.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共同体中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扩展的主张是不成立的,因为该主张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生态伦理学把人看成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因此认为人应当把只属于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然而,事实是当把人作为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时,此时的人便仅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物种概念,遵从的也仅仅是自然规定性,因而不存在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因此,生态伦理学要坚持道德扩展的主张,就必须放弃人是自然共同体中普通一员这个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并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存问题,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爱默生从生存层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到精神的领域,赋予自然精神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并通过回归自然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解决时代难题,他的这一思想解构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建构了人与自然关系在更深程度上的和谐,高扬了自然的地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然认知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自然认知的反思与重塑是人类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从殖民时代到独立运动再到全球化时代,拉美地区的自然认知经历了三次转变,分别对应于与身份认同的疏离、重逢与融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体现了当地居民如何透过自然认知去认识和构建自我,也体现了随认知变化的人与自然关系。了解拉美地区自然认知的转变为重塑自然认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代理性主艾的主体性哲学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变成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把物变成失去本钵论根基的“为我之物”。传统的人道主艾也阻塞了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否定了对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发展伦理学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实践行为和发展的限度的论断,并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征服自然”是人类实践的一项重要活动。“征服”既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也是坚强意志的表现。从征服自然的柔性或弱性含义看,征服自然广泛地存在于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没有探索和征服自然就不可能有改造自然,更不可能利用、控制、支配和驾驭自然;从征服自然的剐性或强性含义看,征服自然是指对自然灾害和人类疾病的战胜和攻克。我们既要反对和纠正对自然的野蛮和掠夺性的征服,也要提倡和鼓励合理的、正当的、有节制的征服自然的活动,把征服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这样才有自然、社会、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息伦理认为现实中矛盾的解决日益取决于信息域中信息客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在信息域中一切存在物都变成“善”的。这意味着原先被当作“自然”的对象在信息空间中都变成了“人工对象”,“自然恶”变成了“人工恶”(道德恶),而其恶的本质是我们人类自身在信息上的不完善。这一视角揭示了海啸等自然现象如何在信息域中成为道德恶以及人类自身对此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然的价值,有三种观点:一是承认自然本身的价值,即自然的内在价值。二是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三是提出自然的人本生态价值。第三种观点是对前两种观点的扬弃,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出发点。②人与自然是一个价值共同体。③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④人应当坚持节约的原则,反对过度消费。⑤人是目的,自然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