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认识逻辑学"笔谈>系本刊2009年第1期起新辟的专栏.本期特邀<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一书的作者张盛彬教授和浙江省委党校陈宗明教授笔谈.张盛彬教授评析了对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和黑格尔的逻辑思想的误读,讨论了逻辑主义的反认识论的错误,呼唤逻辑学的认识论回归,并现身说法,回顾了构建认识逻辑学的思路历程.作者认为,演绎体系中的公理是认识中长期没有发现反例情况下、心理认同逐渐被强化的经验归纳,归纳是类比的发展,类比、归纳、演绎整合的推理链,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的轴心,西方归纳派和演绎派的长期分歧被推理链整合了,认识论的研究也深入到了微观的逻辑层次.陈宗明教授从"知其一不知其二"命题引出"知其二"破题,主张"知其二"是认知的追求,认识的阶梯,也是认识逻辑成立的理由.人们能"知其二",但也难"知其二".认识逻辑是"知其二"的逻辑,应当属于哲学逻辑,属于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2.
"认识逻辑学"是一门待建的逻辑学科,张盛彬的《认识逻辑学》作了有益探索。要建构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相贯通的"认识逻辑学"新学科,必须明确三个前提性问题:一是从逻辑学的发展看,有无建立的可能和必要;二是要明确该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三是如何才能将该学科建成结构严密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合普通逻辑,可以从类逻辑、整体逻辑与条件逻辑三方面把握科学发现的逻辑程序、机制与过程,科学发现的主轴是类比——归纳——演绎辩证组合的推理链.这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对形而上学方法的知性逻辑成果的按认识过程的整合,科学发现的逻辑就是认识逻辑.普通逻辑修正、改造的新方向,实即黑格尔、恩格斯、列宁逻辑思想所指示的辩证法、认识论在逻辑基础上统一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在形式逻辑静态的推理形式基础上,经整合,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连接,可组成推理链。推理链揭示了认识与思维过程中一般的宏观模式,体现了东方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对西方形式思维、分析思维研究成果的整合,体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而推理链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正是据实事以求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创新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人类的“精神家园”不可能囿于传统而风平浪静。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因”里的核心成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持续的精神动力和理性向导,理应得风气之先。逻辑学是哲学领域中集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学科,在这样的学科领域里进行理论创新,不仅需要学术功力积淀,更需要一种敢为人先的学术担当。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校学报原主编张盛彬教授的逻辑学新著《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是书44万言,由原《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编辑室主任何祚榕、华东师范大学彭漪涟教授分别作序,体系全新,堪称倾其毕生学术心血之力作。为进一步推动认识逻辑学研究,本刊特邀了逻辑学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展开笔谈研讨。本期先行刊发其中三位逻辑学博士的解读,以期得到逻辑学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认识逻辑学”不仅重视逻辑的思维工具作用,也极为重视逻辑的接受和表达及其社会功能。《认识逻辑学》运用辩证逻辑和逻辑哲学的原理对传统逻辑的基本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改造",这种注重逻辑理路及其逻辑应用的文本,为文科学生学习逻辑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日前,惠得张盛彬教授新著《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翻阅之下,很受启发。该著试图将多门学科在逻辑大旗下进行“沟通、贯通、统一”,是作者经20余年的艰苦探索而获得的研究成果。对于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的青年学人来说,这份执著堪称榜样!从内容上看,该著不仅横贯中外,还纵贯古今,因而读来有一种历史感蕴含其间。张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论因明、墨辩和西方逻辑推理之贯通》,其研究如刘培育先生所评价:“没有停留在表面,  相似文献   

8.
陈宗明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65-67,83
成语“知其一,不知其二”,用以形容对事物的片面了解,未能掌握全面情况。“知其二”是人类认知的追求,认识的阶梯,也是认识逻辑成立的理由。如果人们不需要“知其二”,那就无须研究认识的逻辑了。  相似文献   

9.
学术动态     
据中国逻辑学会编委会编《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培育在《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提出:“我以为,20世纪在比较研究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有孙治让、梁启超、章太炎、谭戒甫、虞愚、章士刮、沈有鼎、张盛彬等 8位学者。…… 张盛彬着重比较名辩、逻辑和因明的推理形式,发现三者的‘贯通’之处在于类比,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不同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但他关于类比的定义还可商榷。” 张盛彬是我院教授。他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未定稿》1981年第…  相似文献   

10.
(一)我们所见到的我国现行高校普通(形式)逻辑教材,多是按传统观点把推理分为演绎、归纳、类比三大类。将推理分为演绎、归纳、类比三大类,必然定义: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但事实上,演绎并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归纳并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类比也并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仅以演绎为例,典型的演绎是直言三段论,人们常用以为例的“凡人皆有死,张三是人,张三有死”就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而事实是一般与个别“合取”推个  相似文献   

11.
依爱因斯坦的观点,逻辑全等于演绎,与归纳并为西方科学的两大成就。认同爱因斯坦的逻辑观,试从"划界"的视角寻求根据。演绎和归纳的界线在于:前者以必然为真的逻辑真理即逻辑规律及相应的有效推理形式为研究对象;后者不研究逻辑真理及有效推理形式,其结论只是或然为真。是否以逻辑真理及相应的推理形式为研究对象,就是逻辑与非逻辑的分界线。演绎与归纳也有关联:均来源于经验。逻辑规律的前身就是归纳结论,经逻辑系统的整合而转身为必然的真命题。逻辑学家通过对逻辑系统的论域作出修正、限制或重新解释,以排除一切可能的反例,就可保证逻辑真理具有永恒的必然性。这就是逻辑学家使或然的归纳结论转化为必然的逻辑真理的诀窍。不能从演绎和归纳在认识中不可分离,推出逻辑必须包括归纳。归纳属于与逻辑同等重要的另一学科: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普通逻辑历史悠久,源于论证但至今仍止于论证,体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莱布尼兹开创的数理逻辑,仅是演绎一枝的发展,而黑格尔的思辩逻辑,虽经马、恩、列肯定、阐释、批评与发展,但极“左”的干扰,至今犹严重存在.这里发表的《<认识逻辑学>纲要》,是作者长期研究的心得,在体系上突破了普通逻辑框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发表的目的在听取意见,作者欢迎一切批评.  相似文献   

13.
普通逻辑是思想解剖学的论证逻辑,同一律是论证的规则。本文对虚概念与实概念,同一律与定义,因果与条件、类比、归纳与演绎、联言、选言与假言、概念、判断与推理等一系列关系,在辩证法指导下,从认识过程作贯通的考查;并据此证明,普通逻辑转化为认识逻辑(辩证逻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认识逻辑是对黑格尔、恩格斯、列宁逻辑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4.
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和三种异形逻辑学脉的融合,逻辑学由一门古老的独立学科演进成为相对成熟的现代学科群,以其独特的工具性作用和方法论功能广泛渗透于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尽管今天"大概已不再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观这整个领域的每一个细节了"[1](P441),但是细节中的逻辑学研究却仍在不断推展之中.张盛彬教授的新著<认识逻辑学>就是逻辑学推展研究中的新近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5.
篇章分析中的“逻辑”连接与逻辑学当中的“逻辑”一词意义不同,认清逻辑一词的意义对于篇章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归纳问题是罗素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罗素对归纳问题的合理性的逻辑解决方案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即“归纳法原则”,后期即非证明推理的“科学推理的公设”学说。尽管罗素没有解决归纳问题,其学说在哲学上却有重要影响。罗素提出的归纳问题合理性在逻辑学范围提供根据是不可能的观点,对最终从其他角度去解决归纳问题,无疑是一大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1]提出了“类比不是逻辑推理”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从现代逻辑学的角度对逻辑推理,类比的定义、类比的依据、类比的格式等进行了讨论,同文[1]作者商榷,以求获得对类比问题的共识。 1 推理及其形式有效性文[1]之所以得出“类比不是逻辑推理”,其根据是有些文献将推理定义为“由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才叫推理”(记为定义1)。事实上,定义1本身不科学,这由下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逻辑学第一次重大转向即数学转向的反思,逻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加贝和伍兹等将其概括为逻辑学的实践转向。各种新兴的逻辑学分支都考虑人的推理在现实生活语境中怎样完成,这便是逻辑中实践转向的实质。非形式逻辑在这个转向中充当了先锋,而其理论先驱如图尔敏、佩雷尔曼和汉布林对形式演绎逻辑的批评,是这个实践转向的先声。实践转向引起了对逻辑观念、心理主义、形式化的价值、推理评价标准、谬误观等的一系列新思考和新判断,也把人的认知和逻辑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重庆工学院学报》“逻辑学”栏目是在调研的基础上为打造名栏于2005年6月第6期开设的。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该栏目在国内逻辑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引起了逻辑学界的关注和重视。《重庆工学院学报》“逻辑学”栏目已成为反映逻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舞台。该栏目论文研究的课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涉及逻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又涉及逻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既关注形式逻辑的课题,又关注现代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课题;而且还有研究邓小平语言逻辑艺术,以及逻辑的应用和教学的;既有学术笔谈,又有学术争鸣等等,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或索引了其中相…  相似文献   

20.
传统逻辑并非完全过时,“取代论”者之所以主张用数理逻辑代替传统逻辑,是由于他们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现代”与“先进”相混淆,从而将传统逻辑看作是“落后的”、“过时的”逻辑,现代逻辑被视为“先进的逻辑”。尽管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在其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极。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某些内容是可以相容的。传统逻辑现代化的前提是保留传统逻辑,而不是取代传统逻辑。构建逻辑学教学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要相互吸收、借鉴、兼容,反对机械拼凑和生搬硬套,反对一刀切。要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构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教学及授课方式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