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文学的进展得助于观测工具的发展。为了揭示更深刻的宇宙之谜,人类必须建造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20世纪巨型望远镜的庞大身躯已经远胜于恐龙,21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则将兴建在它们的新“家”月球上。 天文观测的三次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天文观测经历了3次伟大变革。第一次是从肉眼观测发展到光学望远镜观测。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相似文献   

2.
400多年前,伽利略在意大利的帕多瓦,利用他自制的极其简陋的天文望远镜,便清晰地观察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以及木星的卫星,甚至还发现银河其实是由一颗颗独立的星星组合而成。今天的人们就是远离城市上百千米,也难以目睹那样的美丽景观了。在明亮的城市夜晚,我们再也不能怡然自得地"数星星"了。如今的天文爱好者要想观测星象,必须驱车上百千米,甚至更远,把自己的天文观测地点"转移"至"夜幕足够黑暗"的深山老林中,才能顺利地数到星星。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的天文学革命:虚拟天文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恒 《科学》2002,54(2):13-17
约400年前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使人类首次摆脱了用肉眼直接观测天空的历史,为从哥白尼开始的天文学革命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历史悠久的天文学经过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发展,演变成了一门崭新的科学,同时也催生了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月球的观测 “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明月的诗,诗中将明月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确实,当你用肉眼观看满月时,她给你的印象是晶莹无瑕、娟雅可爱。但是,当伽利略在1609年8月用自制的口径4.4厘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向月球时。他发现充满诗意的玉盘明镜变成了一张丑陋不堪的“大花脸”——月球上布满了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坑穴,有的地方颜色很深,并且明显地低于周围。自那以后,观测月球成了许多人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5.
1609年伽利略建造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时,他就开创了一种不断改进天文仪器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继续到现在。伽利略以前最伟大的观测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以自己的眼睛这样精确地追踪行星运动,使开普勒(Johannes Kepler)能够用它们来论证他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通过观察金星的周相,通过显现一个按照哥白尼和开普勒的法则运行的微型行星系——围绕木星运行的若干卫星,证实了哥白尼的假说。空间、时间和运动,就这样成为一门精密的数学科学。  相似文献   

6.
伽利略卫星,是木星的四颗主要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的统称。天文望远镜发明以前,人们只认识太阳系中一颗卫星,这便是月亮。1610年,伽利略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了它的四颗卫星。为了表彰伽利略的功绩,天文学家把这四颗卫星命名为伽利略卫星。它们的学名是:木卫一,伊奥(IO);木卫二,欧罗巴(Europa);木卫三,盖尼默德(Ganymede);术卫四,开列斯托(Callisto)。  相似文献   

7.
随着欧元即将在欧洲大陆流通,南欧天文观测站也正在忙于建造一座取名泛欧洲大型天文望远镜VLT。超大型天文望远镜显然是对天文学观测发起新挑战,目前其聚光能力再攀新高无人企及。VLT天文望远镜的主镜是现在世界最大的单片透镜,直径对英尺,重对吨,现已安装在南美洲智利一座高山之巅观测站上。旨在显示其观测能力的一系列测试中,VLT天文望远镜产生的图像在清晰度上可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相姻美——鉴于该天文望远镜实际只峻11/4,因此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到2001年当4片同类型镜面合拢即可形成52英尺的超大型天文望远镜,届时其聚光…  相似文献   

8.
伽利略     
《知识就是力量》2007,(4):F0003-F0003
意大利人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是现代天文学的伟大奠基人之一,杰出的天文观测家和天文学家。对他的宗教审判,象征着天文学已从中世纪天文学时代过渡到科学的天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9.
麦克唐纳天文观测站位于得克萨斯州的大卫斯山峰上,仅去年就吸引了13万名参观者。最近,在得克萨斯的比尔·哈博和宾夕法尼亚的罗伯特·艾伯利的赞助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德国两所大学的天文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造价低廉的巨型天文望远镜,并把它命名为哈博——艾伯利望远镜。预计,这种新式望远镜将于1997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届时会吸引更多的天文爱好者观测宇宙中的星球。  相似文献   

10.
"我想看得更远!"这不仅是天文学家的愿望,也是许多好奇心十足的普通人的期待。自400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宇宙以来,人们一直在利用更大的望远镜观察更远的宇宙,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大型天文望远镜看到离地球131亿光年的遥远的天体。光速是有限的,观察遥远的宇宙其实就是观察宇宙的过去。现在能观测到的最古老的天体,是宇宙大爆炸后数亿年形成的。大爆炸后3亿年,  相似文献   

11.
400年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成功制造世界首款天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情况,拉开人类探索宇宙的序幕.如今,随着望远镜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看到银河系以外太空的天体.最近,英国政府决定投资8800万英镑参与建设欧洲特大天文望远镜.据称,这款望远镜将可用于观察130亿光年之外的天体. 或许有读者会说,8800万英镑建一台望远镜,好贵啊!其实,这还只不过是很小一部分,欧洲特大天文望远镜的总投入将高达11亿欧元,需要欧洲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成.参与该项目的天文学家坚信,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因为这台望远镜将会像400年前伽利略的望远镜一样,给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让人们的视野延伸到130亿光年外的浩瀚深空. 为什么欧洲特大天文望远镜要这么高的投入呢?想想看,伽利略当时制造的望远镜口径只有几厘米,拿在手中就可以观察天空;而现在的望远镜口径已经达到了几十米,需要修建庞大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来运行.对于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制造难度也随之增大,装配和维护难度也相应增大,投入随着尺寸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增长.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天文望远镜发展战略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高级工程师马品仲1引言我国在2000多年前已发明圭表来观测太阳,以后又发明地平和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简仪、浑仪和天球仪等。这说明我国地大人口多急需天文研究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但...  相似文献   

13.
赵君亮 《自然杂志》2008,30(4):185-188
2008年和2009年的夏季,中国大地将先后发生2次日全食奇观,其中2009年日全食的观测条件之好是十分罕见的。谨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天文爱好者了解日月食观测的历史、科学意义和观看届时出现的日全食美景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小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 由物镜、目镜及副镜组成的镜筒,是天文望远镜最主要的部件。除了少数小型望远镜可以拿在手中进行观察外,大多数天文望远镜必须有一个坚固的、能灵活方便地使镜指向天空任何观测目标的支架。望远镜的这种支架称为机架。根据望远镜的不同要求,望远镜的机架分成地平式和赤道式两种。  相似文献   

15.
刘世镛 《自然杂志》1997,(2):118-119,F004
1997年3月9日,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上空出现了本世纪我国可观测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出现时,在天空同时看到了3000多年才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这一罕见的天文奇观及其观测的科学价值,深深吸引了我国天文界的科学家和广大天文爱好者,上海市上南中学和进才中学的六名同学在指导老师刘世镛的带领下,带着两台口径分别为80mm和100mm的望远镜也赴漠河参加  相似文献   

16.
吴慧 《世界科学》2012,(10):32-32
●数千年来,中国学者仰观天空,不过他们迈入现代天文观测领域的脚步慢了一点,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在8月20日于北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每三年一届)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崔向群如是对《自然》杂志说。 问:中国第一次举办天文学联合大会,这意味着怎样的意义?答:它表明了对中国天文学已有成绩和未来潜能的认可在不断加大。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天文学家没有接触过复杂的天文望远镜,他们被拥有更好观测器械的国外同行抛在身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切开始变了,当时中国天文学迎向了世界,政府也开始在科学和技术设备上投入。  相似文献   

17.
<正>发现星环之路在天文望远镜诞生前,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星环的,但望远镜一经问世,一些简单的记载便表明最早的望远镜使用者可能隐隐约约地发现了星环。1610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土星。他的观测记录表明,他发现土星旁边有两个类似“耳朵”的东西,似乎土星是由一大二小3个天体组成的。伽利略怀疑这两个“耳朵”是土星的两颗卫星,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它们看上去并没有环绕着土星公转。伽利略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他将土星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行星”。  相似文献   

18.
<正>宇宙空间很奇妙。空间探测器是人类宇宙空间探索的侦察兵和先行者。如果想对地球进行天文观测,天文卫星就可以将地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天文卫星只能围绕地球运行,虽观测地球还是胜任的,但要观测其他星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如何取得更多、更好的实测资料乃天文研究之头等大事。空间天文学的诞生,打破了天文观测囿于在地面上进行的传统方式,大大推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仍在寻找更为理想的天文观测基地,目光直指月球。  相似文献   

20.
何不留下这难得的美景 想必诸位读者都有所耳闻,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将发生一次百年难遇的日全食。本次日全食观测条件优良,时间更是长达近6分钟,实可谓机会难得。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天文盛宴,当然应该好好珍惜。您也许会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这动人心魄的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