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小组进入北冰洋最鲜为人知的区域--加拿大深海盆地,展开生物多样性考察活动. 加拿大深海盆地位于北冰洋中部,终年为水层所覆盖,是人类涉足最少的地方之一,曾被认为是生命的"荒漠"今天,借助声波探测等技术,科学家发现这里的生物分布密集程度远比事前预测的要高得多,甚至在冰层中和大洋底也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存在科学家形容说,北冰洋的深海水域其实是"无脊椎动物的乐园".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20年里,北冰洋温度有明显的增加,科学家们对其原因和后果都不是很清楚。一是由于气候问题本来就很难理解,二是因为我们对北冰洋的了解一直就比其他海洋落后几十年。由于冰层的覆盖,北冰洋实际上无法通航,只有核动力潜艇才能够游弋于它的冰层之下,偶尔进行一次科学考察。冷战的结束为北冰洋的探索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美国海军和美国科学基金会领头发起,利用核潜艇的强大航行能力,开展了代号为“北冰洋科考”的大规模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最近,“霍克贝尔号”核潜艇再次肩负起科学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9,(5):5-5
近日,科学家完成了对塔斯马断裂带为期4星期的考察。塔斯马断裂带是地壳中一个深达2000米~4000米的大裂缝。在这次考察中,科学家运用遥控潜水器,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南部附近的深海里发现了大量新物种,包括珊瑚、海绵等。其中,生活在4006米深海底、身长50厘米的一种海鞘,被科学家称为“怪中怪”。  相似文献   

4.
汪品先 《自然杂志》2008,30(5):247-251
2004年,综合大洋钻探IODP 302航次在北冰洋的深海钻探发现:五千万年前的北冰洋曾是个亚热带淡水湖泊,沉积物具有优越的生油条件。2007年俄罗斯“和平-1”号深潜器将俄国旗插到北极的四千米深海海底,引起了北冰洋资源归属的国际之争。这些“破冰之旅”是在北冰洋海冰迅速减少的全球变暖背景下进行的,使得“西北航道”开启的前景逐渐逼近,北冰洋的国际竞争正在升温。  相似文献   

5.
北冰洋: 生物生产力的“沙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4C吸收法、3H吸收法、234Th/238U不平衡法和210Pbex测年法分别测定了北冰洋的初级生产力、细菌生产力、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速率. 结果表明, 北冰洋水柱积分生产力介于3.8~197.1 mmol C/m2@d, 高于早期的报道值, 其中楚克奇陆架区初级生产力水平高于深海盆地. 积分细菌生产力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大于0.5, 表明在北冰洋寒冷的水体中细菌活动并未受到明显限制. 由234Th/238U不平衡获得的234Th亏损程度、溶解态与颗粒态234Th停留时间、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均证实, 北冰洋深海盆地仍存在一定的颗粒清除、迁出作用. 夏季期间楚克奇陆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速率为25~35 mmol C/m2@d, 占水柱初级生产力的59%~82%, 表明有机碳的输送与埋藏是非常高效的. 上述证据均表明, 至少在夏季期间, 北冰洋并非生物生产力极其贫瘠的海洋"沙漠", 它存在相对活跃的海洋碳循环过程, 重新评估北冰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2002年,科学家在水深达到1230-3890米的寒冷的加利福尼亚深海海域,发现了大片年代久远且生长茂密的深海珊瑚。科学家称这个地方为“古老的花园”。过去,科学家认为深海环境跟地表的贫痟的沙漠差不多,充其量在洋底表层有一些纤细的蠕虫或微小的甲壳类动物信赖从上层水面飘落下的有机物微粒维系基本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正>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总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不含泰国湾)。三大板块交互作用带的内外力地质作用造就了南海复杂的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深海盆地是南海地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陆架地形平缓,大陆坡则包括海底峡谷、海槽、海山、海丘、海台等,深海盆地有着80%的深海平原,其余为海山(链)、海丘和海沟。海洋科学家绘制了南海的地形地貌图,使我们可以一览海底世界的地貌奇观。  相似文献   

8.
2004年,科学家在考察夏威夷海域时,在水下200多米深处发现了大片的深海海藻,覆盖面积达到数百平方千米。海藻生长在海带海洋环境,依靠光合作用为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及时了解格陵兰岛冰层的变化情况,科学家每年都要到北极圈冻土地带采集冰层信息.这些冰层是10多万年以来由无数次的降雪堆积形成的.每一次降雪都记录下了当时大气中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构成情况.随着时间推移,片片雪花在重压下变成冰层,冰层逐渐加厚,如今已经超过1600米.科学家通过钻探技术采集冰柱,以便了解过去年代的大气构成情况.一般说来,钻探的深度越大,能够回溯的时间就越长.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类的科考手段、考察装备的局限,在海洋生物考察研究的早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海洋生物学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争论.曾经一度,科学家们断言,550米以下的深海就不再有生物存在了,因此称之为“无生物带”.但1818年,英国科学家在北极海1464米水深的海底采集到了一种棘皮动物,打破了550米水深以下为“无生物带”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6月,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俄刻阿诺斯探索者号"科考船开始了第100次科考任务——"深海之窗2019"。此次考察的范围是美国东海岸附近的深海区域,很多区域是科学家以前从未探索过的。在考察的第一阶段,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深水测绘系统(如集束声呐、多普勒海流探测仪等)和遥控潜水车,对这些海域的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了探测。第一阶段的测绘工作旨在收集这些区域的基本信息,以便进一步的勘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们认为:南北极地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南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冰层极厚。据测算,冰层达到了这些地区总面积的80% ̄90%。厚大的冰层对底部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底部几乎处于一种"熔融"状态。  相似文献   

13.
正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建松跟随科学家两次参加国际大洋钻探,多次参加深潜航次,将长期一线考察的经历著成《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该书记录了她眼中的海洋科学探索。请跟随我国深海机器之"发现"号潜入海下,一起领略海山的奇异景象。  相似文献   

14.
南极大陆和格兰棱岛上厚厚的冰层,不仅是地球寒冷历史的见证人。而且在冰层形成过程中,还封存了地球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以及大气元素含量的变化史的原始资料。为了让这些被坚冰封存的档案重见天日,科学家正致力于在那里钻取“冰芯”。想请“冰芯”讲述那过去了的事情……所以,在南极冰盖钻孔获取冰芯,是各国科学家主要科考任务之一。我国第19次科考队,曾经在埃默里冰架成功钻取一支长301.8米的连续完整冰岩芯,获得许多珍贵资料。最近,欧洲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钻取一根长3190米的“冰芯”。这根“冰芯”上的同位…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10,(11):6-6
<正>最近,在印度尼西亚海底的一次考察中,科学家发现了这朵有茎海百合(右图)。海百合其实是一种动物,在从浅海到6000米深海的范围内都有分布。海百合的一大特征是  相似文献   

16.
地中海蕾经干洇11970年.“格洛玛·挑战者号”科学勘探船来到了地中海,执行一项全球性的科学任务——“深海钻探计划”.取出的岩心让科学家们十分吃惊.因为岩心中发现有岩盐、石膏及蒸发岩,这可是非比寻常的发现。“地中海下面发现蒸发岩层,证明深海底下存在着盐层,而且巨大的盐层是在甚短的地质年代期间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深邃、漆黑、冰冷、压力巨大的海底,至今还有很多地方无人涉足,科学家一次次冒险进入深海,以前所未有的手段对深海底进行勘察,以期最终揭开深海神秘的面纱。本文以广阔视野展示最新重大深海科考成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木星有10多个卫星,欧罗巴是其中之一,被称为“木卫二”。美国科学家4月9日说,他们深信木星的这个卫星上存在生命。今年2月,“伽利略”号宇宙探测器从距离“木卫二”最近处(相距约586公里),拍摄到了木星的这个卫星的最清晰的照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4月9日公布的这些照片表明,在“木卫二”上有一个红色的海洋,洋面上有约1米厚的冰层,其中漂浮着巨大的冰山。科学家们正是根据这些照片推断出“木卫二”上存在生命的。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学家们说,他们相信,在“木卫二”的海洋中存在着形成与…  相似文献   

19.
总部设在澳大利亚霍巴特的南极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4月10日,向新闻界宣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该中心的科学家对印度洋深海进行的测定表明,在900米深处,海水温度在1962至1987年间升高了0.5摄氏度。在南太平洋深海进行的测定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科学家们说,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深处的海水主要来自南极附近海域的海洋表面,所以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深海水温的升高说明南极附近海洋表面水温在升高。他们推测,海水温度升高必然引起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咸度(即含盐量)下降;前者是热胀冷缩的结果,后者则是因为气温升高后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汽增多,降…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信息     
脉冲雷达测量海洋冰层厚度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利用脉冲雷达的性质来测定海洋冰层的厚度。采用了这种方法,就可以使石油勘探部门轻易地推测出海上浮游冰块的作用力对石油或天然气床结构的影响。这种雷达装置是由Exxon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