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对非枝晶结构拉弗斯相阴极贮氢合金的混合稀土掺杂,以期进一步改进合金的动力学性能XRD、EPMA及金相分析表明,混合稀土在合金中形成分散的Mm-Ni微小合金颗粒,在强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合金表面偏析出的疏松的混合稀土氢氧化物Mm(OH)。有利于镍原子簇对氢电极反应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稀土和锶变质的Al—Si—Mg合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理想的变质剂是制备高强韧铸造Al-Si-Mg合金的重要手段。采用富镧混合稀土和锶对A357合金进行了变质处理,研究了它们对合金铸态、力学性能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合金含铁量Fe≤0.11%时,富镧混合稀土比锶有更理想的除氢和变质效果细化组织中共晶硅的能力和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稀土组成对MmB5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混合稀土代替纯La制备了MmB5型贮氢电极 ,并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变稀土各组分含量,从而保证负极材料性能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其制备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合金电沉积和复合镀技术,将NiMo合金和稀土储氢合金的微粒修饰到镍基表面作析氢反应的催化层。介绍了电极的表面形貌及电极性能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电极的催化活性和催化层抗氧化能力高于NiMo电极,说明吸附氢起到了保持电极催化活性的作用。所以,在催化层中引入稀土储氢组分,不仅提高了电极对析氢反应的催化活性,更重要的是显增强了催化层的抗氧能力,延长了电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几类混合稀土贮氢合金在碱性溶液中的阴极极化曲线及其作为电池负极材料时的充放电性能,求得有关电化学参数,对上述材料的基本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混合稀土中常见杂质锌,铁,镁对贮氢电极材料的贮氢性能,电化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的存在使合金的吸氢平台压力及吸氢量有所改变,同时电极的大电流放电特性也发生变化,但对其放电容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Al对MLNi3.85—xMn0.4Co0.75Alx合金贮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富La混合稀土金属(ML)对MLNic3.85-xMn0.4Co0.75Alx(x=0.1~0.5)五元贮氢合金吸放氢性能进行了测试,并计算出其热力学参数,结果发现Al含量增加,贮氢量下降,添加Al分解压降低,有利贮氢。  相似文献   

8.
采用X-射线能谱仪(EDAX)、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以及微粒分析仪(MPA)实验手段和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轻稀土合金对焊缝金属内夹杂物的冶金作用。结果表明,轻稀土合金过渡到焊缝后,具有净化和变质处理作用。而且、它的脱氧作用比其脱硫作用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富La混合稀土金属(ML)对MLNi(3.85-x)Mn(0.4)Co(0.75)Alx(x=0.1~0.5)五元贮氢合金吸放氢性能进行了测试,并计算出其热力学参数。结果发现Al含量增加,贮氢量下降,添加Al分解压降低,有利贮氢。  相似文献   

10.
镧、钇稀土在过共晶铝硅合金中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稀土镧和钇对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合金为Al-22%Si,所加稀土为富镧混合稀土(含80%La)和Al-88%Y中间合金,加入量分别为0.6%~1.4%La和0.10%~0.18%Y.合金熔化精炼后在预热至250°C的金属型中浇铸成12mm×60mm试棒,浇注温度740°C.高温力学性能测试300°C下保温30min后的拉伸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单独加入稀土不能细化初晶硅,结合磷的作用,镧、钇可实现初晶硅和共晶硅的双重变质,其中初晶硅可细化至22μm左右;适量La可形成有利于提高高温性能的Al5SiCu2La化合物;Y可以有效地抑制该化合物长成粗大针状.经淬火及稳定化回火热处理后,合金室温抗拉强度可达276MPa,高温强度可达174MPa.  相似文献   

11.
稀土在硬质合金球形粉末烧结体表面的富集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合金粉末烧结体表面观察法研究了稀土在WC-Co硬质合金中的作用机理.合金中的稀土分别以混合稀土(以La和Ce为主体成分)- Co预合金粉形式和La(NO3)3的丙酮溶液形式在湿磨时直接加入.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平均粒径小于200 μm的2种球形稀土硬质合金粉末烧结体表面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以混合稀土-Co预合金粉形式加入稀土时,在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稀土La和Ce在合金粉末烧结体表面产生明显的富集,并与主要来自于烧结炉内气氛中的杂质元素形成了含La,Ce,S,Ca,W,C和O的复杂化合物;当以La(NO3)3形式加入稀土时,在合金粉末烧结体表面不存在La的富集或聚集.稀土的添加形式同时也影响合金粉末烧结体表面硬质相WC与粘结相的比例,当以混合稀土-Co预合金粉末形式加入稀土时,合金粉末烧结体表面粘结相含量较少.因此,稀土的添加形式影响其在硬质合金中的作用机理,当以混合稀土-Co预合金粉形式加入稀土时,合金中的稀土不但具有较强的富集杂质元素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阻止合金粉末烧结体表面富粘结相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镍钨合金电沉积及其析氢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以钛或铁为基体的Ni-W合金电镀,阴极极化曲线表明,以Ti为基体的Ni-W合金镀层为阴极,电解300g/LNaCl(25℃),3.0A/dm^2能降低析氢过电势420mV,电解1mol/L MnSO4+0.5mol/LH2SO4能降低810mV,说明Ni-W镀层是析氢的优良电催化阴极。  相似文献   

13.
Mg-Ni-RE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镁基稀土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添加不同稀土和采用不同的工艺条件对Mg—Ni合金的贮氢量、吸放氢速度等贮氢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当前Mg—Ni—RE(RE=La,Y,Ce,Pr,Nd)贮氢合金的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应用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贮氢合金热力学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研究了贮氢合金热力学的p-C-T曲线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对LaNi_5合金的性能测试,证明了该合金具有良好的活化性能和吸氢性能,在30℃常温下吸氢平衡压仅为0.28MPa,吸氢量(H/M)可达1,吸放氢反应热焓达31.9KJ/mol。  相似文献   

15.
Ml(NiCuAlZn)5合金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间合金法制备了无钴含锌混合稀土系储氢合金电级材料Ml(NiCuAlZn)5,并对其晶体结构、热力学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以富镧混合稀土(简称Ml)为吸氢元素组成的MlNi_(5-x)M_x(M为Al等合金元素)合金的贮氢特性。测定了试验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和动力学曲线及吸、放氢前后的品格常数的变化,计算出该合金氢化物的热焓和熵变,并就主要贮氢特性与MlNi_5和LaNi_5比较,说明本合金只有一系列的优点,特別是抗中毒和再生性能优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贮氢合金。  相似文献   

17.
用HPLC法研究了稀土金属离子RE3+ (如La3+ ,Ce3+ ,Nd3+ ,Sm 3+ ,Eu3+ )对5′-腺苷一磷酸(5′-AMP)和5′-鸟苷一磷酸(5′-GMP)的催化水解断裂作用. 结果表明:在温和条件下,稀土金属离子对5′-AMP无明显的断裂作用,而Ce3+ 对5′-GMP有较好的断裂作用,当浓度降至0.05m m ol/L时,Eu3+ 对5′-GMP也有一定的断裂作用;H2O2 能促进稀土金属离子对5′-AMP的水解断裂作用;pH 对稀土金属离子水解切断5′-AMP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贮氢合金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金属氢化反应及贮氢合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贮氢合金的基本类型、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目前已开发研究的贮氢合金品种类型虽然众多,但成熟的主要还是AB5型稀土合金。钒基固溶体合金因贮氢容量大,镁基合金固重量轻、价格低等优点在贮氢合金的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贮氢合金应用领域广阔,但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仍然处于试验开发阶段,只是在镍—氢化物二次电池中获得了产业化,因此贮氢合金的应用及其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混合稀土对阳极氧化6063合金的表面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063合金中加入0.2wt-%左右的混合稀土,合金的阳极氧化表面的反射率(对可见光)和明度提高,彩度和兴奋纯度降低;但稀土对其主波长和色调角度无明显影响.稀土的上述作用与其对合金阳极氧化膜的表面质量、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用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了新的镧系吸氢合金LaNi4Cn0.5Mn0.5,借助XPS技术研究合金的表面偏析等性质,确定了合金表面的化学组成,讨论了合金在空气中暴露程度对表面性质的影响以及表面性质对合金吸氢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吸氢测试研究了合金的活化,提出了LaNi4Cu0.5Mn0.5的活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