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研究23 a生杉木纯林、木荷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的土壤碳、氮、碳氮比(C/N)之间的剖面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杉木纯林、木荷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地的表层土壤(0~10 cm)碳、氮元素含量最高并逐层递减,且杉木木荷混交林碳、氮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木荷纯林和杉木纯林(P0.05);在向下3个土层中3类林分的碳、氮元素含量差异较小(P0.05),杉木木荷混交林的优势并不明显,低于木荷纯林和杉木纯林.与纯林相比,杉木木荷混交林在表层土壤中对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提高,可能是因为杉木与木荷混交改变了林冠结构,有利于落叶分解.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东省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对华南地区3种重要的用材林(桉树(Eucalyptus spp.)、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A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A、B层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p<0.05); 3种林分土壤(A、B层)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各林分A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含量显著高于B层,A层全磷、全钾和有效铜含量与B层无显著差异。土壤综合评价系数在A层以桉树人工林最高、杉木人工林较小,B层则为杉木人工林最高、桉树人工林较小,马尾松人工林在A、B层均居中。  相似文献   

3.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开展了杉木火力楠混交林(1:1和1:2)和杉木纯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1:1和1:2混交林生长快于杉木纯林.经方差分析可知,混交林与纯林之间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1:1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1:2混交林,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杉木纯林.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枝>叶>根>根桩,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密度低于杉木纯林林地土壤,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4.
谢有福 《广东科技》2014,(12):148-148,77
对闽西2种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杉木)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分生长因子、林内小气条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纯林,混交林林分生产力优于马尾松纯林,混交林有效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杉木间伐后补植珍贵树种华盖木、亮叶木莲、红豆杉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生长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3种混交类型提高杉木生长因子的程度依次为杉木×华盖木杉木×亮叶木莲杉木×红豆杉.杉木×华盖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含量及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的活性;杉木×亮叶木莲可以提高全钾、水解氮含量及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杉木×红豆杉对土壤改良效果较弱,但在全氮含量上仍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总体上看,木兰科树种与杉木异龄混交表现为互相促进的种间关系,有利于改良林地化学环境,对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和通气性能的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可为杉木人工纯林逐渐改造为异龄混交复层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文杰 《广东科技》2014,(14):159-160
针对新罗区有林地以马尾松林为主,林分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开展马尾松纯林间伐后套种山杜英、香椿进行林分改造,通过对马尾松、山杜英和香椿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林木生长量、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养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生长良好,马尾松、香椿混交林的马尾松各项生长因子增幅较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增加15.1%、16.8%、50.6%和13.5%,土壤的全N、水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增加,土层0~20cm土壤自然含水量比马尾松纯林提高6.5%,土壤结构破坏率比纯林小8.3%,土壤稳定性明显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4种不同林型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小叶桢楠、杉木×闽楠、杉木×缅茄)为研究对象,探讨纯林及其混交林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型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为杉阔混交林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4种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20 cm)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明显高于下层土壤(20~40 cm),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2)在同一土层,杉木×闽楠混交林的土壤pH、铵态氮含量最高,杉木×缅茄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最高,杉木×小叶桢楠混交林土壤的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较为显著(P<0.05)的相关关系,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为杉木×小叶桢楠>杉木×缅茄>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总体上看,杉木×小叶桢楠与杉木×缅茄混交林对林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可为杉木纯林改...  相似文献   

8.
苏南丘陵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苏南丘陵区杉木、马尾松、栎林、毛竹等4种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pH、土壤密度、有机质、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全铜、全锌、全铅、全铬、全镍等15个指标,分别从土壤肥力质量、生物学质量和环境质量3个方面,研究各林分的土壤质量,并将研究区的土壤质量分为5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种林分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均在0.4~0.6,土壤质量为Ⅲ级,土壤质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毛竹、杉木、马尾松、栎林、对照(裸地),表明该地区的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土壤磷、钾元素含量低是造成土壤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无机肥配施微量元素肥料和石灰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松脂产量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影响,探明最佳施肥处理,以10年生马尾松材脂兼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无机肥+微肥+石灰配施(T1)、无机肥+微肥配施(T2)、单施无机肥(T3)、无机肥+石灰配施(T4)、钙镁磷肥+石灰配施(T5)和不施肥(CK)6个处理,分析各处理马尾松生长、产脂量变化及其与土壤综合肥力的相关性,并利用内梅罗公式综合评价最佳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马尾松生长量和松脂产量(P<0.05),其中T1处理对马尾松树高、材积生长量及松脂产量促进效果最为显著,T5处理中胸径(DBH)生长量最大。撒施石灰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与无机肥+微肥配施(T1)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与钙镁磷肥配施(T5)能显著提高全磷、有效磷、速效钙、速效镁的含量;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T1>T4>T5>T2>T3>CK。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速效镁是影响马尾松生长和产脂量的敏感性因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FI)与马尾松生长量、产脂量均呈现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杉木喜树混交林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喜树混交林与杉木纯林进行了长期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具有促进根系分布合理、维持林地地力、提高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抗火性的作用.与杉木纯林相比,16年生混交林中杉木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分别提高18.4%和16.8%;0~20cm土层中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土壤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毛管含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分别提高32.4%,23.6%,38.2%,18.6%,22.8%,35.9%和9.0%,8.9%.与杉木纯林相比,16年生混交林林地可燃物载量降低2.05t·hm-2,可燃物中含水率、灰分含量、木质素含量较杉木纯林分别提高33.2%,34.6%,12.4%,而可燃物中的粗脂肪、苯乙醇抽提物含量则较杉木纯林分别降低33.0%,41.2%·可见,混交林有利于林分抗火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亚热带森林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的植被类型及结构,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毁林、造林等),森林土壤碳呼吸特征不明确,较难准确估算土壤碳的分配情况.分析了我国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在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退化和恢复演替阶段,以及造林再造林等的影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亚热带区域中的天然林的土壤呼吸通常表现为针叶林(如马尾松林)<松阔或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林;马尾松与杉木人工林广布中国亚热带地区,两种林分的CO2年通量相当,中龄林较之幼龄林,土壤有机碳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研究区域相同林分的土壤呼吸效率初步表现为南强北弱;我国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呼吸通量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热带森林土壤呼吸通量相差无己,其释放的碳量对全球碳通量的影响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枫树山林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枫树山林场四个分场不同林分类型下森林土壤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枫树山林场森林土壤表层pH值偏低,除毛竹pH值较高外,其余林下土壤pH一般都在3.7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枯落物分解产生的腐殖酸所致,市区工业污染也是原因之一。(2)大部分土壤供P水平极低,供N水平中等,供K水平稍高,土壤一般不缺K。(3)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肥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同龄杉木林、马尾松林和天然阔叶林中,以天然阔叶林林  相似文献   

13.
乌岩岭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浙江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濒临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海洋性气候,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探究该区域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可为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用岛津TOC-LCPH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7种林分(松林、杉木林、柳杉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茶园)土壤有机碳(SOC)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7种林分的SOC和WSOC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各土层SOC含量均以杉木林最高,≥10~25 cm与≥25~40 cm两土层WSOC含量亦是在杉木林中最高。WSOC与SOC含量之比为0.59%~1.51%,以杉木林≥25~40 cm土层的最高,以松林≥25~40 cm土层的最低。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分别存在极显著(P<0.01)与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W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均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乌岩岭土壤密度与pH均为影响林分SOC和WSOC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武夷山天然杉木混交林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与杉木相容性大,联结系数高的毛竹,木荷等6种杉木伴生树种作落叶分解速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树各落叶经过一年的分解其干物质残留率分别为:甜槠28.4%,丝栗栲32.9%,毛竹33.7%,米槠35.6%,苦槠40.1%,木荷44.4%。落叶的主要养分元素浓度和残留率在分解过程中均有较大的波动,有些树种氮、磷、钙、镁等元素的含量出现绝对量的增加,但碳氮比  相似文献   

15.
不同岩性上马尾松、杉木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通过方差分析,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马尾松、杉木生长和生物量研究,以揭示岩性-土壤与马尾松、杉木生产力的关系,为系统培育马尾松、杉木速生丰产林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对马尾松、杉木的高、胸径生长及单株生物量效应影响不同,但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即高生长和单株生物量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硅质砂页岩,胸径生长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煤系硅质砂页岩>第四纪红色黏土,马尾松的生长略好于杉木;马尾松、杉木各自的高生长、胸径生长以及去皮干、干皮、叶、根、和全株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带皮枝的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而在两树种之间则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杉木建柏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杉木建柏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土壤团粒组成、养分状况和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增加,通气性和渗透性增强,土壤结构性能变好;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均得到提高,土壤保肥性能加强;土壤的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因此,杉木建柏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土壤培肥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木荷与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溶解有机碳浓度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亚热带木荷和杉木人工林(monocu1ture plantations of Schima superba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年生)枯枝落叶层(包括Oi、Oe和Oa层)DOC浓度及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木荷人工林枯枝落叶层DOC浓度高于杉木人工林;两种群落枯枝落叶层中,Oi层的DOC浓度均高于Oe和Oa层;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不同分解层次DOC浓度的季节变化模式相似,均在秋季出现最大值;枯枝落叶层DOC浓度及季节变化与温度、湿度、生物活性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数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才 《武夷科学》2006,22(1):123-126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研究表明,木荷根际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大于杉木,这利于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木荷与杉木混交后两树种种间关系协调,混交林根际微区对土壤养分活化程度的提高改善了两种树的养分利用状况,这可能是混交林林地土壤养分高于其纯林地土壤养分且林分生产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木荷、杉木混交林效益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