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死刑的存废,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几种不同主张的争论持续了两个世纪。本文认为,在我国,从现实看废除死刑远不可能,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废除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2.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陆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有三种,即死刑逐步废除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也有三种,即死刑暂时保留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的死刑暂时保留论就是死刑逐步废除论,但它与我国大陆的死刑逐步废除论存在区别。我国大陆的死刑立即废除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立即废除论及我国大陆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之间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5.
刘莉 《科技信息》2011,(33):I0370-I0370
死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最重要的刑种,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在我国完全废除死刑为时尚早,应采取分步骤、逐步推进的措施。现阶段应该在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巨大,不适用死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范围内适用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赞成废除死刑的绝大多数法学者都认为中国目前的法制还不健全,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为废除死刑做准备的重点是改革刑法.本文作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从哲学的角度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近来是刑法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纵观世界刑罚发展趋势,死刑的废除已是不争的主流。由于死刑的极大不人道性,不可恢复性,以及死刑的放用可以以自由刑取代,从而在学理上,也证明了死刑废除的必要性,在此就不多赘言,死刑必须废除,但在现实的中国,如何废除死刑,却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是一蹴而就,还是循序渐进,持不同观点者各有其理,  相似文献   

8.
死刑废除思想从两百多年前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废除死刑也成为了世界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基于根深蒂固传统报复观念、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等,我国目前仍应该保留死刑糊度。同时.刑罚的日益文明化和去残酷性也要求我们寻找一条转变死刑制度的道路.以期在将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废除死刑的障碍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或者国民素质不高,而是民众关于死刑的报应观念及政界关于死刑的威慑观念。改变关于死刑的报应及威慑观念是废除死刑的必由之路,而观念的改变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下或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不大,主要是一个启蒙、宣传、教育问题,政府应承担起这一重任,学界在改变观念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成立推进死刑废除的民间组织并从事相关活动或可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废除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此举再次引发死刑制度能否首先在经济犯罪范围废除的讨论。本文就经济犯罪的真正范围界定谈起,探讨经济犯罪首先废除死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我国废除死刑并不现实,但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中国死刑执行方式需要向着人道主义的方向转变。笔者认为,针对具体国情的特殊要求,中国死刑执行方式的人道主义转变主要应从死刑犯各项基本人权,如生育权,会见亲属权等方面切实改变死刑执行中存在的人道主义缺陷。  相似文献   

12.
死刑的存废之争从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几百年的时间使废除论和保留论者都各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如果只是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死刑的存废,显然不能使人信服。本文将从死刑存废之争的探讨开始,着重分析死刑的世界发展状况,并对我国死刑存废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3.
死刑存废的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论问题,死刑的价值基点有三方面:公正、功利、人道。剥夺犯罪人生命的死刑是违反人道精神的,是非人道的,退出历史舞台是它的必然宿命。公正的内涵、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精神赋予了公正更丰富的内涵,残酷的、毁灭性的死刑因其消极的社会价值被理性的公正所抛弃,人道超越了公正。死刑虽具有效益性,但不具有公正性和人道性,废除不具有人道的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人道超越功利而约束功利。由于对社会本位价值的选择和受经济条件与人文基础的制约,中国目前不能废除死刑,只能限制死刑。但作为理念的死刑废除是中国应然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国际法上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刑事审判实践,在国际层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揭示死刑问题在国际法上的演进,并得出废除死刑已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国际趋势的观点。同时结合我国新近刑法改革,对这种共识和趋势做出思考,对我国死刑制度在立法和司法上的改革带来启示,以期实现我国废除死刑的长远目标,践行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对于死刑的存废,应该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应然性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民众的报应情感,更要改造罪犯,使之回归社会,因此,死刑没有存在的必要,应予废除;从实然性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死刑废除的司法实践,因此,就我国现行死刑制度而言,应予保留,但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限制、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刑法制度改革的趋势。中国作为迅速发展进步中的世界大国,其死刑大量适用的现状与国际潮流极不协调。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基于人权保护的共同理念,有必要对我国的死刑制度重新审视和变革。但就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而言,要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显然时机还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7.
死刑的废除,关系到生命权的保护问题,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国际条约及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对生命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一些仍然保存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死刑制度是否违宪,已成为一个宪法学的问题。保障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生命权保护的最终价值目标.但因地区性差异,死刑制度仍然存在于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在近期不可能完全废除死刑制度的情况下.应该在宪法上对此作更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冯亦农  曹霆 《科技信息》2009,(12):34-34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故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中国是一个历来以“严刑酷法”威震于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现代文明的新形势下,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完全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