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撰字鏡》引《玉篇》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照引原本《玉篇》,即将原本《玉篇》字头下较长篇幅的内容照抄招录;二是节引原本《玉篇》。造成这两种引用方式的原因,是作者参照了不同的版本。利用《新撰字镜》引《玉篇》的异文,可以校勘宋本《玉篇》《篆隶万象名义》等典籍。  相似文献   

2.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也是我国最早用反切注音的字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篇》自成书(公元543年)至于今历1450余年,运用极其广泛。但是,历史上研究《玉篇》的人并不多,对《玉篇》进行校勘的著述更少,仅有清代咸丰元年新化邓显鹤《玉篇校刊札记》一卷,该书只是对张氏泽存堂《玉篇》的刊刻错误进行校改,尚不能看作是对《玉篇》本身的校勘。1989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原上海文史馆馆员胡吉宣先生的《王将校释》(以下简称《校释》),对《玉篇》进行了全面的校勘和诠释。《校释》共400余万言,分6…  相似文献   

3.
《文选与习作》第二册选了一组一分钟散文,共四篇。它们是:《晨》、《醒了小街》、《骆驼的联想》,《人、又少了一个!》。四篇散文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熔裁》、《章句》、《附会》三篇,是讨论结构谋篇的主要篇章。(《神思》篇论构思,也属谋篇)黄侃《札记》言《附会》云:“循玩斯文,与《熔裁》、《章句》二篇所说相备。”范注亦云:“《附会》篇即补成彼篇之义”(指《熔裁》)。并指出《章句》亦有与《附会》同义之处。这三篇专论,分别从宅情位言、熔意裁辞和结构统篇等角度对结构谋篇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论述,散见于《总术》、《神思》、《通变》、《诠赋》、《定势》、《史传》、《论说》、《封禅》、《奏启》等篇,这样便形成了刘勰的较系统的结构谋篇理论,它是《文心雕龙》这座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大厦中的一层。  相似文献   

5.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记录、收藏的政府文件及政治论文的选编。关于《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著,从古至今,众说不一,莫衷一是。但史学界多数人同意汉代人的说法,即《尚书》是孔子编订的。《尚书》自西汉初,就有两种版本流行于世,即《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今文尚书》传自伏生。伏生是济南人,故秦博士,专治《尚书》。伏生原有的《尚书》,因秦焚书而壁藏之。后因战乱,伏生流亡在外,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伏生回到家乡,求其所藏《尚书》,亡数十篇,只得29篇,而其中还有一篇是《书序》,故实得《尚书》28篇。即以教齐鲁之间。由于伏生的《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即隶书写成,故称《今文尚书》。经历代史家考证,这是真《尚书》。《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29篇,多得16篇。安  相似文献   

6.
一、《神思》的内容及对“神思”的不同解释“龙学”界历来十分重视《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并把它置于相当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几乎统摄了创作论以下诸篇的各重要论点”。日本学者安东谅也说过:。“如果说《文心雕龙》有划时代的独刨性,是在下篇,可以把下篇开头的《神思篇》作为本书的枢纽来考虑”。《神思篇》的这一地位,正是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决定了的。在这不足千字的  相似文献   

7.
书林漫步     
五种明人辑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是:《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明末冯梦龙纂辑。各四十篇共收话本一百二十篇。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其中有些可能就出于冯氏之手。“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末凌濛初作。共八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三言二拍”为研究宋元明话本小说的重要资料。就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说,“三言”在“二拍”之上。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知何所指,后人纷纷推测,很难作出结论。《史记》屈贾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传中又引《怀沙》。看来在司马迁的时候,确认这些作品是屈原写的(大概包括《九章》全部)。《楚辞》所收其他各篇,就很难置信了。而《远游》一篇尤其可疑,很可能是汉人的作品。篇中所言冲举不死之说,出于秦以后方术之士“悲时俗阨迫之,愿轻举而远游”,和《离骚》的宁死不忍去其国的意思是迥不相侔的,  相似文献   

9.
《九歌》这组祭神乐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现一般都依从清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认定是前十篇共用的送神曲。其余每篇祭一神,共祭十神。这十神可分为天神、地祗和人鬼三类。《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最有名的两篇,所祭的湘水神属于地祗一类。楚人把湘水神想象为两个,并视为一对配偶,这本是民间常有的事例。可以肯定,人们在初始祭祀时,湘水神必然是抽象的概念,并无具体的崇拜对  相似文献   

10.
何荣德是《大众日报》社主任记者。近几年来,他深入实际,勤奋笔耕,先后有300多篇稿件在《大众日报》发表,有17篇被评为《大众日报》好新闻,有9篇被《人民日报》转载,有3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5年,山东省举行首届好新闻评选,他有2篇入选,分别获一、二等奖。他的这些获奖新闻,多是采撷自鲁西南的生活底层,内容新鲜,写法别致,象一朵朵从原野上采集的带露的鲜花,盈盈欲滴,鲜妍夺目,多彩多姿,新颖引人。  相似文献   

11.
《认清真假朋友》和《吃吃喝喝决不是小事》,这两篇小评论,第一篇原发表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评论选》第五辑上,第二篇发表在一九七○年第二期《红旗》上,作者刘玉艮。小评论是论说文体裁,是文化大革命中创造的新文体。所谓小,就是题目抓得小,内容往往是一事一议,事理结合,就事论理;篇幅是比较短小的;语言群众化、口语  相似文献   

12.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论者甚多,但多是从研究《史记》、《汉书》的角度注解一些具体问题,而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研究很少,对其具体史实、地位、影响等问题则仍然不够清楚。《喻巴蜀檄》应于西汉元光五年夏季作于成都,是一篇檄文。通过对这篇檄文的考证,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檄文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4.
《裴航》是唐代文学家裴铏《传奇》中的一篇代表作,爱情在《裴航》中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作者更加倾心的却是对神仙境遇的描写,神鬼神怪的事物几乎在《传奇》的每一篇作品中都出现,可见这才是裴铏最重视的题材。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他的第三本小说创作集。这个集子共收八个短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等三篇是前期作品,其余五篇《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等则是后期的创作。这些小说都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以影射现实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自述:“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又说:“叙事有时也有一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是《五藏山经》《禹本纪》《秦水经》的合编,刘向、刘歆(秀)父子校书之时才题名为《山海经》。《禹本纪》是《海经》部分(不包括《秦水经》),包括两个版本。刘歆等人的校进本只有13篇,即《七略》和《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数。《大荒经》等5篇是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才收录进来的,《山海经》由此变成了18篇,后人根据这个篇数把刘歆《上山海经表》中的数字“一十三篇”改成了“一十八篇”。《山经》与《海经》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不能等同对待。  相似文献   

17.
王十朋其传世墨宝真迹仅存《扎子》一篇,即所谓《宠示帖》,未见于《王十朋全集》,是一篇佚文。它涉及王十朋的政治、思想、交游、文学、书法诸方面,故特作考释,并纠正《全宋诗》之误。  相似文献   

18.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  相似文献   

19.
《诗经·大、小雅》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反映周王朝兴衰的历史。 “正《大雅》”是指《大雅》《文王之什》和《生民之什》中从《生民》至《卷阿》八篇,共为十八篇。它应属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东汉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今按《文王》首句即云‘文王在上’,则非文王之诗矣。《大明》、《有声》并言文武者非一,安得为文武时所作乎?盖正雅皆成王、周公以后之诗,但此什(指《文王之什》)皆为追述文武之德。……”总之他们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