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翟彦骊  张茂琴 《甘肃科技》2006,22(8):210-211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248例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珠海产DWY-IV型妇科炎症微波治疗仪,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按期观察至痊愈。结果治疗慢性宫颈炎248例,一次性治愈210例,治愈率达87.7%,总治愈率达97.5%,术后仅1例发生脱痂期出血,不宜感染。结论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快而简洁,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无痛苦,是基层临床彻底治愈慢性宫颈炎症的优良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诊疗思考.回顾性分析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2例宫颈原位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75±7.81)岁,其中9例有阴道出血、8例有同房出血、21例存在细胞学异常、23例呈现HPV阳性,其中HPV16、18、45阳性的有14例,有个别患者同时存在两种HPV阳性,已生育的有29例,未生育的3例.活检发现AIS 16例,锥切或LEEP发现AIS有13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现AIS有3例.治疗:32例患者中6例患者直接行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和(或)盆腔淋巴结清扫,余患者均行宫颈锥切明确病理后处理,共29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8例术后病理AIS,5例患者术后病理腺癌,1例术后病理AIS,疑有微浸润性癌,2例术后病理灶性上皮不典型增生,2例术后病理AIS及局灶微浸润癌,2例术后病理CIN1-2级,1例术后病理灶性CIN3级,1例术后病理AIS及CIN2-3级,7例术后病理慢性宫颈炎.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转移癌.术后随访4~48月至今未发现复发病例.其中3例患者选择了保守性治疗—宫颈锥切术,1例LEEP术后发现AIS,切缘AIS,第二次CKC术后病理小灶CIN2级,切缘阴性,1例患者活检AIS行CKC术后病理慢性宫颈炎小灶符合CIN2级,切缘阴性,1例患者活检病理AIS疑有浸润癌,第一次CKC术后病理AIS,病变距离宫颈管外口切缘最近处约2 mm,第二次CKC术后病理慢性炎,少部分腺体示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腺体距离宫颈内口切缘最近处约2 mm.这3例患者均有生育要求严密随访中.结果显示,鉴于宫颈细胞学筛查和高危型HPV敏感性较低、阴道镜检查图像改变轻微、病变大小及位置、跳跃性病变、深部病变、混合型病变等因素均会影响AIS的发现和处理.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于AIS的诊断我们既要结合细胞学、HPV综合分析,同时作为阴道镜医师又要不断提高识别腺上皮病变的能力和临床警惕性,避免AIS漏诊,从而尽可能避免子宫颈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方法:用四种方法治疗且做比较.结果:射频治疗慢性宫颈炎与激光,微波,红光的一次治愈率和出血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射频治疗慢性宫颈炎无烟、无味、无污染,保证了医务人员自身健康.一次性治愈率高,出血少,无治疗痕迹,易操作,经比较是目前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不包括原位癌)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术后HPV感染消除情况,探讨影响术后HR-HPV转阴因素及宫颈环行电圈切除术(LEEP术)在治疗CIN的同时治疗HR-HPV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HCⅡ法检测120例CIN伴HR-HPV阳性患者LEEP锥切术后3,6,9,12个月HR-HPV感染情况,观察术后HR-HPV持续感染及清除率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及分析可能影响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因素.结果术前存在HR-HPV感染的CIN患者宫颈LEEP术治疗后,术后3,6,9,12个月HR-HPV持续感染率为35.83%,34.17%,29.17%及11.67%;HR-HPV的持续感染,术后清除率与术前HRHPV病毒的高负荷量(500 RLU/CO)呈正相关,与患者的病变级别无相关性,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术后HPV持续感染率明显高于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P0.05),且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术后HPV清除速率明显低于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P0.05).结论 LEEP术是清除伴有CIN改变的HR-HPV感染的有效方法,对HR-HPV病毒负荷量的降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检查确诊为慢性宫颈炎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Leep刀治疗组及激光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Leep刀治疗组与激光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治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16 L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为防治宫颈癌奠定基础。采用收集宫颈癌患者4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41例和慢性宫颈炎患者30例石蜡组织标本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方法。检测HPV16 L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CIN组织和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状况。HPV16 L1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组织中阳性率为100%,而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率仅为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宫颈炎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癌组织。由此可知,HPV16 L1蛋白质在宫颈原位癌开始表达减少,宫颈浸润癌表达减少更明显,可能可以用于诊断CINⅡ和CINⅢ或CINⅡ和宫颈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凝刀射频热凝固治疗慢性重度宫颈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5月间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自凝刀射频热凝固治疗的重度慢性宫颈炎175例,分析治疗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及复查结果,阐述其机理、特点及注意事项.结果:经复查,疗效满意.结论:自凝刀射频热凝固治疗慢性重度宫颈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PHB)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高危型HPV(HR-HPV)的关系。方法:选取采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诊断为宫颈病变的132例的患者宫颈组织,分为慢性宫颈炎3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23例,CINⅡ级-Ⅲ级28例,宫颈鳞癌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检测组织中PHB的表达,杂交捕获二代(HC2)法检测患者宫颈分泌物中HR-HPV-DNA的载量。结果显示:PHB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HB的强阳性率随病变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Ⅲ级组、宫颈鳞癌组中PHB的强阳性率分别为35.9%、47.8%、57.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B阳性表达、HR-HPV感染载量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B与HR-HPV之间无相关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B在宫颈鳞癌组的表达与年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PHB的过表达及HR-HPV的感染可能从不同途径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PHB可能成为宫颈癌潜在的诊断标记物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于探讨宫颈环型电切术力普刀(LEEP)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对门诊180例中重度宫颈糜烂进行宫颈LEEP治疗,于术后3个月观察治愈率。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治愈176例(98%),1次未愈4例(2%),未愈者于术后3个月行第2次手术治疗,总治愈率100%。结论是LEEP对宫颈病变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我院使用BBT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治疗各种慢性宫颈炎588例,治愈率达100%。治疗后宫颈能恢复正常宫颈柔软的质地和外形。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恢复快,一次性治愈,医患无须防护,是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及微波治疗Ⅲ°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Ⅲ°宫颈糜烂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LEEP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微波治疗,每组各60例。评定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15 d脱痂止血及治疗后60 d治愈、好转和无效情况,治疗后90 dHPV高危型持续感染率。结果:LEEP60例(其中HPV感染20例),术后15 d脱痂止血2例,术后60、90 d复查,60例宫颈创面100%愈合(愈合率100%);术后90 d复查HPV高危型持续感染2例(10%),对照组60例(其中HPV感染18例),术后15 d脱痂止血12例,术后60 d复查,宫颈创面完全愈合42人(愈合率70%),18例创面愈合1/3~1/2,4例完全未愈合;术后90 d复查,HPV高危型持续感染6例(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治疗宫颈Ⅲ°糜烂,具有创面愈合时间短,HPV持续感染率低的优点,其疗效优于传统微波治疗。故重度宫颈糜烂可首选LEEP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宫腔镜电切术与宫颈环形电切术在治疗宫颈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宫颈病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宫腔镜电切术(TCRC)治疗30例,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30例.结果 TCRC组治疗出血量明显少于LEEP组,TCRC术后出血及阴道排液时间少于LEEP组,两者手术时间及术后治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宫颈病变方面能够直视创面,定位准确,止血彻底,不损伤宫颈管黏膜,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尤其在宫颈深部病变和炎性增生组织的治疗优于宫颈环形电切,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湘西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瘤样病变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参考,选取692例湘西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宫颈HPV检测,以其中HPV检查结果阳性的2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阴性的2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在阴道镜监视下进行宫颈多点活检及宫颈管搔刮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测结果分为癌前病变(CINⅠ,Ⅱ,Ⅲ)、宫颈癌、慢性宫颈炎.结果显示:湘西地区女性中HPV感染以HPV16(25.64%)类型最多,其余依次为HPV52,HPV51,HPV58,HPV18,HPV53为常见;CIN的加重程度随HPV感染率升高,CINⅠ,Ⅱ,Ⅲ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HPV阳性率为33.81%,HR-HPV(+)31.74%,其中单一感染HR-HPV(+)21.97%,双重或多重感染11.99%,LR-HPV(+)感染1.88%.说明在宫颈癌的筛查中高危HPV检查具有临床价值,多途径切断高危HPV感染对本地区妇女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湘西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瘤样病变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参考,选取692例湘西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宫颈HPV检测,以其中HPV检查结果阳性的2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阴性的2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在阴道镜监视下进行宫颈多点活检及宫颈管搔刮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测结果分为癌前病变(CINⅠ,Ⅱ,Ⅲ)、宫颈癌、慢性宫颈炎.结果显示:湘西地区女性中HPV感染以HPV16(25.64%)类型最多,其余依次为HPV52,HPV51,HPV58,HPV18,HPV53为常见;CIN的加重程度随HPV感染率升高,CINⅠ,Ⅱ,Ⅲ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HPV阳性率为33.81%,HR-HPV(+)31.74%,其中单一感染HR-HPV(+)21.97%,双重或多重感染11.99%,LR-HPV(+)感染1.88%.说明在宫颈癌的筛查中高危HPV检查具有临床价值,多途径切断高危HPV感染对本地区妇女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宫颈慢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ZF型超声波治疗仪(海极星)对179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聚焦超声治疗的临床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宫颈糜烂面积的改变,综合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后,白带增多,性交后出血等症状基本缓解,总有效率99.45%,治愈率65.92%。聚焦超声治疗后,宫颈局部组织有短暂的渗出性炎症反应,阴道排液的时间约5~21d,1月后可基本恢复正常;无组织结痂脱落出血的过程,无宫颈瘢痕形成。结论高能聚焦超声波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慢性子宫颈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b(DYRK1b)在宫颈病变组织和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作用.方法选取宫颈癌患者127例为研究组,同期确诊为慢性宫颈炎患者32例为对照组,收集上述患者石蜡组织标本,免疫组化SP法检测DYRK1b蛋白表达情况.依据宫颈癌细胞系He La 229和Si Ha细胞将标本分为实验组(加DYRK1b抑制剂Az191)、对照组(不加Az191),Western blod法检测细胞中DYRK1蛋白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子宫颈鳞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e La 229和Si Ha细胞中,DYRK1b蛋白表达量随Az191剂量增加而减少,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He La 229和Si Ha细胞抑制率随Az191浓度增加而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的Az191作用后,研究组He La 229和Si Ha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病变过程中DYRK1b蛋白表达水平逐渐提升,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下调DYRK1b蛋白表达后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病变的高表达候选基因筛查分析,寻找族群特异的宫颈癌早期预警分子指标及其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收集维吾尔族妇女患者子宫颈新鲜组织标本85例,其中子宫颈鳞癌53例,慢性宫颈炎32例作为对照。提取组织DNA和RNA,利用HPV特异性PCR引物鉴定HPV感染阳性和型别,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鉴定7种候选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宫颈炎或癌旁正常组织中的TK1、SPP1和ARPC2/3 mRNA检出率较低(25%—28%),在宫颈鳞癌中明显增高(62%—66%),其差异显著(P<0.05);但是ANX8、HSPA1AS100-A9和S100-P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HPV感染的角度分析,HPV阴性患者的TK1和SPP1 mRNA表达检出率较低(50.0%和44.2%);HPV阳性患者很高(82.9%和74.2%),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SPP1、TK1和ARP2/3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标志,其中TK1和SPP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对HPV感染有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报道显示宫颈癌组织内的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基因启动子发生高度甲基化,并提示其基因表达水平可能下降或基因休眠。本研究从蛋白质水平观察ESR1表达缺失与宫颈病变进程的关系及其维、汉妇女族群差异。收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炎、宫颈内上皮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I/II/III和宫颈鳞癌患者的福尔马林浸泡与石蜡包埋宫颈组织标本共1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ESR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SR1蛋白在宫颈上皮和间质细胞均有表达,但是随着CIN和宫颈鳞癌的发病进程,其在上皮细胞内的表达逐渐发生缺失;ESR1蛋白表达缺失率在宫颈炎和CIN I组较低(22%),CIN II/III组明显升高(64%),宫颈鳞癌达到最高(76%),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但是在个体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维、汉妇女族群ESR1表达缺失率的变化趋势有共性,其族群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ESR1表达缺失可能是宫颈鳞癌的早期预警指标,这为揭示该基因高度甲基化相关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