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锋 《遵义科技》2007,35(2):62-63
1备《指导意见》 目前,信息技术课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教育部一直很关心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建设。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00年10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该指导意见在现阶段起着教学大纲的作用,它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这个指导意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不超纲,授课不拨高,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曾提出一个修改稿,其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一凡 《科技资讯》2012,(22):186-186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方向,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4.
唐茹 《科技资讯》2013,(24):165-165
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和普及,高职作为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的一种教育形式,应该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纳入其教学目标当中.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因此可能在课堂教学上显得比较呆板,如何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充满趣味性,是当下高职计算机教室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时要以2000年国家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确定符合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目标,使信息技术课既要有一定的“信息”情境为充实的技术内涵服务,又要通过对信息的技术处理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阶梯式计算机基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阶梯式计算机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本文从整合的内涵、困境及实践来论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易思雄 《科技信息》2013,(9):345-345,333
目前,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计划,要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等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9.
熊华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9):190-190,192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共中央关于教育问题的重大决定》中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基础的、广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但是,如果不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有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该文通过对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体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阐述了信息化教学在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合的效果分析,使信息化教学在中学校德育课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以《现代教育技术》总目标为前提,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对教师所应具备的技术素养的要求,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需求分析、设计、以及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分析等阶段提出一套用于面向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技术素养培养的参考教材——《技术使用指南》.  相似文献   

13.
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一般应用的基本知识、技能与素质。当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在不断变革,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文主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讲授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立丹 《科技资讯》2014,12(21):155-155
随着智能手机与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吸引力在减弱,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不少,但现有的许多教材并不适合中职中技学校的学生,这些教材不是趣味性不够,就是无法体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目前,计算机课程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已经比较流行,但同时兼顾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合理渗透德育进行教学、适合分层次教学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目前还很难找到.本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刘剑 《科技信息》2011,(9):189-189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将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目前,有条件的地方已经把计算机列入小学的课程中。教师使用权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采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法手段.从而拓宽和丰富了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由于受经济、交通等凶素的制约,造成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落后.致使教育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发展,违背了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标,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落后的信息技术必将制约甚至阻碍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强化信息意识,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是信息技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目前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呆板和考试模式僵硬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设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是所有教育的目标。教给孩子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可以一辈子自学不已。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新世纪的教师,怎样才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方法当然是要被淘汰了。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是当今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陆续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本文探索中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个案实践情况与效果,以期为学校美术教学朝着自主、有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勇  丁园圆 《科技信息》2011,(27):194+23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GIS在气象服务中将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GIS在气象中的应用》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存在着难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和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等不足,提出了编写合适教材、根据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适应新技术发展三方面的教学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拓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从事气象行业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