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树森 《科学通报》1989,34(2):145-145
生物换能膜(如线粒体、叶绿体及细菌质膜)中分布有电子传递链酶系和H~+-ATP酶,它们都具有质子泵的功能。电子传递、质子转移和能量偶联的ATP合成三者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生物能力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但是,近年来在若干动物、植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质膜也发现广泛分布有电子跨膜传递与质子转移相偶联的氧化还原系统(图1)。这样的偶联系统,当外部  相似文献   

2.
严绍颐 《科学通报》1964,9(2):167-167
研究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特征及其变化至少具有下述二方面的意义:(1)可以作为胚胎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卵黄蛋白质的分解和特异性蛋白质合成的指标之一;(2)也可以作为鉴别各类动物胚胎中不同遗传型蛋白质代谢活性的一种标志。近年来,由于滤纸层析法的进步,这方面的工作已有了相当的开展。就两栖类方面来说,自Holtfreter等首先证实不论在有尾两栖类还是无尾两栖类的卵中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存在之后,不少学者都已在好几种两栖类卵中作出了不同的游离氨基酸图谱,其中陈培生等还进一步发现了它们在不同胚胎时期和胚胎不同部位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生代有尾两栖类一新种: 道虎沟辽西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原 《科学通报》2004,49(8):814-815
有尾两栖类化石在中生代十分稀少且多数残破.我国近期报道了5属5种保存骨架化石的中生代有尾类,因而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它们都产自下白垩统热河群或略低的层位中.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尾类相比,我国种类具有时代早、化石较完整以及分异度大等特点,对研究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和散布具有特别意义.在我国已知中生代有尾类化石点中,内蒙古道虎沟的化石材料最为丰富,已报道了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2属2种.但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争论很大,  相似文献   

4.
乐云 《科学通报》1988,33(12):945-945
最近对胰岛素作用机理的研究指出,胰岛素与它的靶细胞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膜上的蛋白水解酶,或磷脂酶C而导致膜上某种糖蛋白或磷脂水解,产生多肽样或磷脂样的化学介体。它们能在无细胞系统中模拟胰岛素的各种作用,如,调节胰岛素敏感的酶的活性,以及在完整细胞中模拟胰岛素的一些生物功能,包括调节cAMP水平、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抗  相似文献   

5.
海培蜍是一种可怕的入侵者.其有毒的皮肤和惊人的繁殖能力让它们征服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大部分地区。当地的掠食动物早已习惯把当地的两栖类作为美餐.不料却败在了这种新近入侵的蟾蜍手下。但是科学家最近发现.澳大利亚至少有一部分掠食性动物已经学会了如何避开有毒的海蟾蛛。比如,当地的一种红腹黑蛇和一种绿树蛇的头部与躯体相比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6.
王慧 《自然与人》2011,(3):26-28
分子机器种类繁多 一个小小的生物细胞中,居然充斥着种类繁多的纳米级分子机器。它们和人类制造的机器一样,由许多部件相互配合,行使着特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众多的幽深的阳洞中,栖息着很多生物。但目睹过这些盲眼生物是怎样顽强地生存的人却零零无几。这些生物中的大多数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它们的一些感觉器官变得异常灵敏,从而得以使它们在暗无天日的家园中生存下来。 现在这些动物中的许多种类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种族灭绝的危险不是来自于它们的栖息地,而源于地表层的剧烈变化。它们的绝迹也许不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但却标志着大自然向人类发出一种环境恶化的警示信号将永远消息。  相似文献   

8.
徐扬 《科学通报》1990,35(19):1500-1500
寒冷环境下,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等不同种属生物组织细胞内都出现很多特异性抗冻或冷适应相关蛋白质变化,并通过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水平来控制相应基因表达。对哺乳动物而言,则离不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与整合作用。冷刺激或冷适应动物脑组织、下丘脑RNA均见增加,毫无疑问,脑细胞及其蛋白质合成功能对于冷适应至关重要。迄今未见冷适应动物脑组织内源性蛋白质合成情  相似文献   

9.
对病毒结构和生物分子在细胞内装配的研究,使我们认识了这些大分子在复杂的生物系统中的功能。在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生物化学过程。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参予或控制着这些过程。这种大分子一旦分离,便失去了功能。它们常常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序的聚合体或复合物,它们有时在形式和功能上竟是如此的富有特色,以致决定了细胞器的名称。30多年来,我对核酸和蛋白质以及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来了解海洋生物分布的密度。一般来说,图像上水的颜色越绿的地方,光合作用越频繁,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就越多;如果颜色发蓝,则说明生物较少。人们把海洋中的那些“不毛之地”叫做“海洋沙漠”。  相似文献   

11.
图中这只皮肤透明、腹中胀满卵子的蛙,是最近在刚果(金)被重新发现的五种“消失”的两栖类之一。它在1950年得到科学描述,但直到最近才在刚果(金)南部河岸上被发现。其他四种蛙也都在1950年至1952年首次得到科学记录,但此后它们者阱中秘“消失”,直到最近几年的科考活动中才被再度发现。  相似文献   

12.
隐马氏模型在生物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人们面对着“海量”的生物序列数据需要分析处理。生物序列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计算方法由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推导出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依据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各种数学工具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序列分析。其中隐马氏模型就是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智能化方法,已在生物序列分析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论述隐马模型结构及其在生物序列分析中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13.
病毒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生命形式,广泛分布于包括深部生物圈在内的各种环境中.病毒通过侵染微生物宿主影响其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被称为"全球尺度过程的纳米尺度推动者".然而,病毒在深部生物圈中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仍是一个"黑箱".本文综述了深部生物圈病毒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在典型深部生物圈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环境调控因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生活方式和活性、与宿主相互作用、生态效应和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深部生物圈病毒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深部生物圈病毒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物序     
生物结构序指生物化学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花样,生物功能序指生命系统实现某种生物目的的调控过程。生命是结构序和功能序合目的协调的系统,结构序和功能序统称生物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表达。《生物序》一文对此作了介绍,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瑞利光散射及其在生物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瑞利光散射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生物化学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其中讲述了共振强的瑞利光散射和谱和普能瑞利光散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它们在生物大分子测定方面的应用以及两者的特点和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6.
上皮细胞分布在机体皮肤、体内管腔粘膜和浆膜等的表层,形成了机体的门户。它们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具有吸收、分泌、感觉等特化功能。跨细胞膜溶质浓度的梯度则是上皮细胞功能的基础。在细胞溶质梯度的表现中主要是离子浓度的梯度,即细胞具  相似文献   

17.
亚马孙雨林中的箭毒蛙犹如天使和魔鬼的复合,它鲜艳明快的色彩让人顿生怜爱之情,但它隐藏在皮肤中的毒素,微乎其微的量又可置人于死地。现在,科学家已经揭开了这些毒素的秘密,它们是一种具有生物毒性的生物碱,一般来源于青蛙所食的含毒食物。你或许认为在了解青蛙皮肤可以产生毒性生物碱后30年重提此话题,显然没有新意。但是用从事这项研究的生物化学家戴利的话来说就是“澳大利亚蛙的意义完全出人意料”。此前,戴利和他的研究小组已经发现,全球赤道附近热带雨林中的青蛙都可以在皮肤中产生毒性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种复杂的氮有  相似文献   

18.
王书荣 《科学通报》1985,30(12):941-941
一些研究表明,乙酰胆硷(ACh)是无尾两栖类视顶盖中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峡核是顶盖胆硷能活性的重要来源;峡核的乙酰胆硷酯酶(AChE)活性通过顶盖受眼摘除的影响。Felix和我们已在前文指出,ACh可能在蟾蜍峡核中起突触递质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两栖类峡核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我们采用微量离子电泳技术研究了ACh、谷氨酸(Glu)和甘氨酸(Gly)对蛙峡核神经元胞外记录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活性物质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兴趣,它们能够依靠不断消耗周围的能量实现自驱动,同时使系统处于热力学非平衡态,例如鱼群、鸟群、细菌菌落以及细胞组成的组织等.在这些群体中,个体成员之间可以通过某些简单的规则进行"通讯",进而呈现出有趣且相对复杂的群体行为.长期以来,细菌被用作模型系统以研究个体行为如何导致群体行为.最近,对能够自主运动和动态自组装的人造胶体颗粒的研究快速发展,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类胶体颗粒又被称为微纳米马达,能够自发运动,并且易于制备和功能化,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因而能作为细菌的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活性物质.本文综述了活性胶体领域近几年的主要发展,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和人造胶体颗粒.在对细菌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后,重点介绍了人造活性胶体颗粒实验方面的进展.首先介绍了几种主流的人造活性胶体体系,并且着重介绍了其驱动机理;随后概述了这些活性胶体颗粒在动态自组装方面的研究进展.活性胶体颗粒之间可以经由化学物质梯度、静电力相互作用、范德华力以及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等机制,出现成对组装、团簇、群聚以及其他动态行为;最后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通常我们认为学习与记忆是和大脑功能密不可分的,但实际上,一些生物没有大脑甚至没有神经细胞,却仍然拥有不可思议的学习能力。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对人类和很多动物来说,记忆和学习与大脑功能和一系列复杂的神经活动有关。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结构较为简单的生物虽然没有大脑却也能学习。箱形水母、海兔和海星都是无脑学习的典型例子。也许这并不算什么大新闻,毕竟,这些生物也并不是没有神经细胞,只是它们的神经元在体内的分布较为分散,并不聚集成束。严格来讲,是神经元使它们拥有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