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为一位壮族女作家,黄夏斯榕的小说注重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壮族女性的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她的小说女性意识逐渐凸显出来,为壮族文坛增添了女性主义小说,推动了壮族文学的多元化走向。同时,黄夏斯榕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80年代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歌,也有90年代对世俗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河南女作家邵丽凭借深厚的写作功底及敏锐的生活视角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小说《明惠的圣诞》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她以女作家细腻深沉的视角聚焦女性生存,记录经济大潮冲击下女性命运的跌宕起伏,呈现乡村女性的生存尴尬,触摸她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揭示乡村女性在城中的卑微生存,书写底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底层女性的生存发出强有力的质询。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一贯以生存本位的态度审视女性世界,她小说中那些自食其力、独立自尊的职业女性形象虽不及旧式女人鲜亮,但她们身上却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生存和女性自身解放的深层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陈染截止9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认为陈染的小说带有自觉的女性意识,并从自觉地思索女性生存困境,反省女性的生存、文化与写作状态,最终获取女性自救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从其创作观分析作为女性的自觉写作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给社会空间和文化领域带来了变化。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及思想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独立的生存之地,并打破空间领域的“公”“私”分界和性别偏见,创造“进”可跨入公共空间、“退”可回归“自己房间”的阈限空间,由此女性从“卧室”走向“第三空间”,拥有了表达自我、言说欲望的场域。同时,网络女性小说在创作主体鲜明的性别意识下彰显着女性写作的力量与魅力,在资本积累与权力争夺中不断发展,实现了女性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赋权与主体建构的目的。网络女性小说在空间活动、话语言说、资本积累、性别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反叛与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6.
针对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伊斯热依力的小说集《城市没有牛》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在社会历史变动中当代维吾尔族城市女性的艰难生存现状,审视她们复杂多样的既有压抑、扭曲也有萌动、觉醒的女性意识,并认识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现实与精神意识现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张梅是执于探询城市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90年代以来创作的反映都市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集中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思考和努力。两人在创作主题、叙事方式和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相通相异之处,分别体现了她们对现代都市与女性生存这一命题怕不同诠释、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女性的物质及精神生存状态的精神关怀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妻妾成群》对旧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认为虽然小说中的女性也曾尝试飞蛾扑火式的反抗,但是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自我拯救注定没有出路。深刻剖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呼唤男性中心文化下女性的自省,从而达到对这一文化的更为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苏童小说以其叙述的优美、精致,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阔了当代学的视野。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的注入和女性意识的凸现,不仅能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而且能了解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从生存困境、精神奴役和生命悲歌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女性书写,分析萧红小说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促动着我们对于女性人生价值的反思,对人间温暖和生命尊严的渴求。只有女性的真正解放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杀式)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杀式)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老舍在其一系列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善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分析展示女性的命运,并在其作品中对传统伦理社会虚妄的女性形象大胆提出质疑,使其小说在描写表现女性形象时,渐渐疏离女性神话而坚持女性个体意识,表现出独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十九世纪女性哥特小说中的主导型女性角色、拯救型女性角色以及恐惧型女性角色,从中反映出女性作家对女性自身认识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凌力是当代最深得“红楼”艺术精髓的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不论在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发掘、女性形象的复杂塑造,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生活化和人情化处理等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着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视角源起于三位重要女性对他的影响。詹姆斯让女性"意识中心"成为小说的主导,从传统文学中重视对外部情节的描写转向了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从传统走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16.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的著名女作家,她与冰心、庐隐一样善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中观照女性的命运,探寻女性的命题,书写自我生存的体验与感悟。她把目光对准了那些都市温饱人家和高门巨室中那些温柔端庄的温婉女性,通过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人生际遇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家庭影壁、屏风后的生活内幕,讲述"五四"妇女运动以外的闺门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生活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7.
丁玲萧红的小说创作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特征,丁玲的作品多反映知识女性的精神痛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萧红的作品重在表现劳动妇女生存的艰辛,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丁玲创作多采用直接抒情、心理分析的方式,呈现出豪放、刚健的风格;萧红创作多采用间接抒情、写景造境的方式,满蕴着自然、真切的情致。  相似文献   

18.
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9.
周大新的小说有意构造了女性形象新的想象模式,他通过对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参与和创造、在性爱上的主体性、女性同盟的建立等的书写,表明了女性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家族小说创作中,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成为作为作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率先觉醒的知识女性对革命表现出本能的热情与主动,投身于革命大家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爱情理想,但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悲剧性的命运,在社会转型与阶级矛盾激化之时,仍有不少女性阴差阳错地成为家族、民族、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