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孤独情绪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情绪与现代社会的现状紧密相关。在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孤独来自于缺少交流、友谊和真挚的爱情,以及社会大环境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2.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1947)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双性同体观的概念早有提出,但是鲜有人注意到其变化,而分析麦卡勒斯的作品就不能不关注她独特的双性同体观中杂合、流动的特点。而运用巴赫金的相关理论,从怪诞视角切入文本,解构传统双性同体理论,并用新的怪诞视角透视小说中"双性同体"形象所承载的作家的双性同体性别观念将有助于探寻作者双性同体观的流动性和杂合性,以期了解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并非孤独     
依稀记得2009年里,我读了两本让我记忆深刻的书,一本是《并非孤独》,另一本是《百年孤独》,两个故事对孤独不同的阐释,伴我走过了病的最严重的时期。众所周知,时光的足迹下所有的记忆无外乎两个结局,渐行渐远或者是越发深刻。  相似文献   

4.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5.
苏耀丽  朱丽艳 《科技信息》2010,(33):287-287
《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成员的总体精神特征是孤独。本文通过对孤独的浅析,探讨它与爱情的内在关联,试图解释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孤独历史.并解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只有走向团结、复活真爱、建立沟通,才能打破这种孤独。这是作家对拉丁美洲的呼唤,也是《百年孤独》对世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3):I0207-I0207,I0234
村上春树是最有影响力的日本现代作家之一,近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不仅风靡整个日本,在全世界也是掀起了一阵读村上的热潮。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孤独与无奈,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都市青年人心境的写照,不仅呈现了都市青年人孤独的内面生活.而且暗示了一种对待孤独与无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他呼吁我们回到人类的原点,去寻找自我生存的真谛。孤独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看到的只是鲜花和掌声,却很少有人关注莫言内心的情绪---孤独。莫言从童年时就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这种孤独体验对他的人生以及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可以说孤独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成名,正是因为孤独,莫言才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与生活的进行亲密对话,可以说是孤独成就了莫言。  相似文献   

8.
何菲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6):104-106
南非作家J.M.库切系列作品中的人物内心都潜藏着某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意识,它既是对南非特殊历史和现实背景下人的生存境遇及精神状态的客观写照,也是作家对南非荒诞现实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类孤独处境的人文关怀。在艺术上,库切的作品既有客观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他似乎是走在传统和现代的立交桥上。  相似文献   

9.
可怕的孤独     
《科技潮》2004,(10):51-51
孤独,井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事实上,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相似文献   

10.
剖析了许地山作品中的孤独意识.许地山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种孤独者,而这种孤独却是与生俱来的,有很强的命定性,因此他们不被别人理解,同时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因为这种孤独就是他们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他们的命运之网.他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寻求这种孤独意识,而在面对这种孤独的时候,他们没有丝毫的伤痛感,反而表现出一种怡然自得、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1.
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困境,抓住人们精神世界里最敏感和脆弱的神经,把人们引向最为原始的孤独和无助的境地,引发人们在这样的状态下思索、挣扎和寻找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完成在精神荒原里流放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孤独的鲁迅以多篇小说反抗孤独,从而形成了四面环敌的角色模式:孤独的主人公以孤独的方式反抗孤独,没有一个助手和支持者,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都充当了对象和对头的角色功能,成为主人公悲剧的助推器。这种四面环敌的小说角色模式,既表现出鲁迅强烈的现实孤独感和反抗孤独的顽强欲望,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启蒙者无奈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何述强的散文是在孤独的心境中写成的,他的散文分明留下了自己孤独行走的脚印。他享受着孤独中的淡泊与宁静,留恋着宁静申的诗意与美好。正因为主动远离热闹与喧嚣,主动选择寂寞与孤独,他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经营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世界。何述强独特的散文世界是由一个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意象群构成的,包括青砖、坟碑、石龟、水碾、酒坛等。这些意象显然带着荒寒的冷色调,但他的散文并没有把读者带入荒寒的绝望,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荒寒中升腾走的力量。他甘于寂寞和孤独并不意味着内心冷漠,他选择古旧的意象群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在一个个冷色调意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炙热、深沉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执著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4.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关注了主人公不同形式的孤独:盖茨比作为孤独的守望者,为了爱情和物质享受最后孤独死去;黛西在时代的影响下成为微笑的空灵者;尼克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面对各式孤独的过程中成为寂寞的求索者。他们与其他人物一起共同折射出战后爵士时代的精神困境。小说中的孤独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寓言性,提升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是19世纪哲学界的孤独者,陈染是20世纪文学界的独语者,二者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二者的孤独体验却极其相似,在诸多相似点中不难发现陈染对叔本华的认可和接纳,但这种接纳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上有选择的主动接纳。分析陈染的僻居笔记和小说创作可见陈染受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影响,以及陈染对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升华,进而领悟二者得出的相似的灵魂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美国南方作家麦卡勒斯文学创作中独有的哥特艺术风格和她对于哥特传统的创新发展,认为,她阐述了一个独特的哥特主题——精神隔绝,描绘了各种怪诞的爱以及运用了悲喜剧写作手法。归纳了麦卡勒斯对于哥特传统的继承:对阴郁沉闷环境的描绘,对暴力和死亡情节的叙述,对畸形人物的刻画。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研究者普遍认为黑色幽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与女性作家无关,是男性作家的专利。笔者试图分析美国女作家Carson McCullers最出色的一部中篇小说《悲伤咖啡馆之歌》来证明:黑色幽默并非60年代的专利产品,而是一个持续传统的一部分,或者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早的0196时代;女性作家当中也有擅长黑色幽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先驱者和一个具有大心者,内心深处体会出了被世人所抛弃的种种悲苦与孤独。与尼采相比,鲁迅的这种"孤独的抗战"虽然充满了苦难,但正是这种心灵的苦难使鲁迅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