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为第一本中国人自主翻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物理学新教科书》为中国人自主翻译日本教科书的代表作品,两书分别中国人自译西方与日本物理教科书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发现,《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内容较《物理学新教科书》丰富,且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而《物理学新教科书》的物理学公式表达方式更加符合国际趋势、其物理学术语使用更符合物理知识内涵、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发展的科学观。日译最终取代西译成为晚清中国物理教科书市场的主流,不仅受当时国内教育形式的影响,也与日译物理教科书的特色和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译的《格物入门》、《格物测算》等物理学教科书,曾长期作为清末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及部分教会学校的教科书,《格物入门》还曾被引入日本并刊行了多个版本。通过分析发现,两书均以问答体例编撰,极力展示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并注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便于学生接受,重视实验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普及科学常识、破除迷信思想,同时还注意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渗透,重视物理学术语的使用,对促进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9):102-107
日译物理学教科书诞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其作者主要为留日学生。日译物理学教科书注重学生科学观的培养和实验的作用、关注教学方法指导、大量使用插图、注意规范度量衡和物理学名词并对部分原版内容进行了调整,促进了物理学知识在中国的普及,对我国现代物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中文物理学教科书所用书面语为中心,考察了物理书面语文法演变经过。最初,物理书面语采用文言形式。传教士曾试图改用浅文理,并未实现。20世纪初,随着日语物理教科书的大量译介,物理书面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欧化倾向,之后直接翻译的英美教科书加强了欧化程度。此后,白话文运动兴起,白话元素加入物理书面语。最先体现在程度较低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随后逐渐波及高中物理教科书。最终,物理学书面语成为一种以长句和复句为中心并夹杂着白话元素的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5.
元素分类是西方近代化学教科书关注的重点问题。周期律虽在1890年代被普遍接受,但教科书大多并不以其作为组织原则。甲午战争后中国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多论及周期律,但仅转译西方或日本的分类方法,并不讨论元素分类。王季烈《共和国教科书化学》和王兼善《民国新教科书化学》是与元素分类问题相关的少见案例。前者明确提出“略依周期表之分族”的组织原则。后者虽严格以周期律分类统领全书,但未公开申述原因。刘世楷、朱昊飞对王兼善的指责,是不多的关于周期律用于教学的评论。郑贞文据壬戌学制精神编写的《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更不彰显周期律在教科书中的功用。中国的情况同样显示了严格按周期律来建构知识体系在教科书中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中国实验物理学教育发展十分缓慢。1925年,在美国留学的丁绪宝回国,随即投身于中国实验物理学的教育事业。他引进和制造了大批实验仪器,推动了中央大学、贵州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实验物理学教育的发展;创制了大量中学生用物理仪器和教学器具,开设实验课程,培养了中学生对实验物理学的兴趣和参与物理学实验的能力;还致力于推广群众化的实验物理学教育,引起了普通大众对实验物理学的兴趣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徐有贞(1407~1472年)是明代一位历正统、景泰、三顺三朝的大臣,就其政治表现,史家多将他列入奸传,但他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景泰四年(1453年)底,徐有贞命往山东张秋治水,为说服明代宗及众朝臣同意其“开分水河”的治水主张,他做了水箱放水实验。已有学者注意到《物理小识》中有关此实验的记载,但或不解其意,或言之有误。该文通过史料分析和对徐有贞水箱放水实验的物理学解释,得出以下结论:徐有贞的确  相似文献   

8.
纪念实验物理学重大事件暨物理实验史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30日至6月5日在湖南省湘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178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在华讲学的美国著名科学史家L.Badash教授也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15篇。会议分“卢瑟福与卡文迪许实验室”,“重大物理实验发现”、“实验物理学史基本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四个专题组,代表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以实验物理学史和纪念物理学重大实验发现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在国内是首次举行。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23-128
以《20世纪物理学》(三卷本)为线索,尝试从新的视角评价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考察西方主流物理学史教科书里关于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记载及其影响,分析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评价,进而管窥华人科学家在20世纪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及其科学贡献的评价是很高的。杨振宁也是20世纪物理史上华人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0.
塞格雷一生在原子光谱学、核物理学等众多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由于反质子的发现使他与张伯伦一起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他的工作特点并不是基于用实验推进新领域的发展,而是探索现代物理理论所做出的各种推测。他依靠对现代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并通过简洁的实验技术和熟练的实验技巧做出了一流的工作,成为一代杰出的现代实验物理学大师。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两种文化相遇时“本土”与“域外”之间的知识融通是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议题。透过晚清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本土回应或可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些汇编资料再次选择与重述已有西学译书,对传入知识进行二度创造。其中的知识分类呈现出新知与旧识之间的往还,反映出时人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西学汇编对传入物理知识再生产的复杂历史情节,显示晚清中国学者对物理学的认识不止由器物上升到学理,还有着以“艺”描述其知识属性,以“测量”“格物”概括其知识领域的尝试。解析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调适与回应,也是审视晚清物理学本土化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中国和日本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重要历史时期。该文通过讨论物理学书籍的翻译与教科书的编译、教学与研究、统一名词及组织学会等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该时期两国传播和接受物理学知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网上虚拟实验室OWVLab包含一个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一个电工电子虚拟元件和虚拟仪器库,以及在虚拟实验台上由实验教学专家设计的大量典型实验案例,能够满足高校《模拟电路》、《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也可向毕业设计、电子竞赛提供新的实验设计和验证手段,是教育技术装备创新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西方关于热本质的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最终以分子动理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宣告结束。晚清出版的物理学著作很多都介绍了热本质问题,其中,《博物新编》的作者持热质说观点,《格致启蒙》较早引入了热动说。通过比较和分析文献,考察上述两著作对热本质说的论证,并结合其他著作,分析热本质说在晚清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年刊》在科学期刊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中,记载和传播了大量重要的科学研究结果。本文梳理了《物理学年刊》的历史和办刊理念,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科学家与《物理学年刊》的关系及其现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加强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的教学实践出发,对韶关学院《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成绩考核进行了研究,指出该实验成绩的评定,应该综合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的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提出了一般的参考标准,对基本操作技能提出了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明代末叶至清代末年,与日本江户至明治时代,在历史年代上相当。其间,两国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交流与影响。17和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包含物理学知识的著作传到日本。19世纪50至70年代,来华新教传教士译述的一些物理学书籍在日本被注释翻译,甚至用作教材。明治维新的成功和甲午战争的结局,使两国之间科技交流的态势发生逆转。20世纪初,中国根据日本的物理学教科书翻译和编译了许多书籍。同时,中文物理学名词在相当程度上也受到日文汉字译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矿物学作为晚清经世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近代矿物学教科书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末,清末教育改革后大量出版。本文系统梳理了1902至1937年间出版的重要矿物学教科书,考察这些教科书的内容、知识来源及影响,并结合学制演变和时代背景分析三十多年间矿物学教科书内容来源、知识体系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段教科书的特点,进一步探讨由教科书引发的对改良矿物学教育的讨论。这些教科书对我国早期的矿物学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人对矿物学教科书也不断给出评价、进行反思,从而使教科书由单纯翻译引进发展为纳入本土矿物知识的自主编撰,侧面反映了矿物学教科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出版了林赛、马根脑合著的《物理学的基础》一书的汉译本。诚如译者在《译后记》中所说,原书“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有一定影响;许多谈论物理理论分析的文章中常提到这本书。”(第636页)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颇有价值的物理学著作,也常常征引本书的物理内容或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一方面,这当然表明此书有一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心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侵袭。虽然,作者们在物理学方面曾有一定造诣,但是,他们写这本书,显然不是要就事论事地阐述物理学,而是硬要给物理学编造一种实证主义的“基础”。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长,本来就是对唯心主义坚持斗争的过程,因此,我们对于《物理学的基础》中的实证主义观点当然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认为,对《物理学的基础》这样的书籍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批判,可以有助于清除资产阶级实证主义哲学对物理学的影响。在汉译本中,通过《编后记》和若干小注,译者已经对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本文笔者从此得到启示,也愿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以后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20.
1997年5月12—16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了中国第九届物理学史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科研机构、高等及中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等46个单位的7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50余篇,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中外古代物理学史、近现代物理学史以及大中学校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教学等内容,说明研究领域正向纵深发展。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论文中有不少是年青新秀提供的,标志着中国物理学史后继有人,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在开幕式大会上,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申先甲教授致开幕词,着重阐述了物理.学史研究的意义,回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