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方法,思想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通过逻辑结构等科学史之外的方法对思想实验是否有效做出判定,却一直存在困难。使用索伦森模态反驳模式和彭罗斯熵的粗粒化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思想实验中同时对熵的“粒度”与“测量”做缺省配置,会破坏不相容场景与反事实条件的解释相关性。对于涉及层级与突现的思想实验而言,其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建立在概念基础所依赖的呈“正交补”关系的两个技术细节不能同时缺省的基础之上。这种覆盖了布里渊对麦克斯韦妖的“负熵”解释,揭示了索伦森与丹内特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着内禀关联,论证了从科学史之外的判定条件为科学思想实验划界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成或知道那些仅仅属于可能性(mere possibility)的宣称,与那些既非逻辑亦非数学的必然性宣称?"对于这个问题,威廉姆森论证并主张:由于每一类的模态宣称都逻辑上等价于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宣称,因而日常透过"想象模拟"去评估反事实条件句的认知能力也就给了我们认知形而上学模态性的能力。威廉姆森并且认为,有些这样得来的反事实条件句知识和模态知识,既非先验,亦非后验,应被归属为第三类的"椅验知识"(armchair thinking)。作者们认为威廉姆森的理论虽大体上可信,但仍至少有九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弗里德曼和普特南认为,哥本哈根解释只能特设性地引入投影法则来符合实验事实,然而由量子逻辑则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因此量子逻辑解释比哥本哈根解释更加优越。这一论断提出后不久就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海尔曼认为由量子逻辑推导投影法则的过程也是特设性的,巴布则认为由哥本哈根解释也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随后,斯戴尔斯提出了由哥本哈根解释推导出投影法则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三人的论证都反对弗里德曼和普特南的观点,而支持量子逻辑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处于同等地位的结论。尽管如此,斯戴尔斯仍试图从解释力的角度来论证量子逻辑的优越性。然而,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力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揭露这种优越性论证的缺陷,使我们重新考虑多种量子力学解释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易斯的因果性反事实条件分析是新休谟主义进路的典型代表,它试图通过引入"反事实条件"的模态范畴来弥补传统律则性理论的不足。然而,这一分析进路又产生了诸如可能世界的相似性、反事实条件依赖的时间箭头等新问题;本奈特、豪斯曼和霍维奇等人揭示了刘易斯的理论在这些问题上的根本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彻底抛弃休谟主义的因果性研究进路,转向因果实在论和实验的、操作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5.
谢弗在最近的研究中试图论证心灵哲学中经典的解释鸿沟与不同层次的实在之间跨层认知的不透明性是同一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底定的形而上学律则来弥合所有的鸿沟。我们将反驳谢弗的论点并进一步辩护意识解释鸿沟问题的特殊性。最后我们认为,真正解开意识的解释鸿沟难题需要包含回答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类问题的解释性知识。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自然律,它是实在本身还是由科学定律所限定的某种描述与解释?什么是必然性,科学中的规律必然性内涵究竟是什么?本文在对"规律"与"必然性"多种内涵揭示的基础上,把规律必然性作为理解科学的核心.规律必然性呈现为一个由不同层次必然性构成的层级,包括逻辑必然性、理论必然性与实践必然性.结论处指出,理论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预言力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06-110
现象概念策略被认为是物理主义应对以解释鸿沟为代表的反物理主义理论最具希望的路径,而查默斯则试图利用控制论证证明任何版本的现象概念策略都无法同时完成其保持物理上可解释性和解释我们有关意识的认知形势的理论任务。物理主义立场的反驳虽然试图从多个角度削弱控制论证,却因无法避免地涉及诸多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问题,也难以为反对者所接纳。而通过分析控制论证自身论证形式中的逻辑问题,能够在较为不涉立场争议的情况下缓解控制论证为现象概念策略带来的理论压力,使其继续为填补解释鸿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上,对“倾向”概念的阐释依赖于对其进行反事实条件分析。然而人们容易将这种分析框架曲解为对“倾向”内蕴的必然性进行普遍概括,因此使该框架容易受到各种反例的攻击。对此,罗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事实上对它提出了一种“封闭-制备”的改进方案。对该方案的进一步阐发表明,对“倾向”的阐明应在保持反事实条件分析框架在形式上不变的情况下,将“倾向”奠定在反事实条件句所内蕴和表达的“组合”特征上。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科学的解释模型中,意向性解释诉诸人的信念、期望等目的性因素;覆盖律解释旨在寻找规律。本文通过辨析这两种不同主张的根源,试图说明意向性解释与覆盖律解释的不同源于对社会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以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为平台使得覆盖律解释的努力失败,弥合意向性解释和覆盖律解释的分歧的可能性来自于突破逻辑经验主义的局限,重新看待社会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的逻辑关系使形式释义成为必要。形式释义是科学解释中对定律解释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其逻辑过程在宏观上显现为“解释者的前理解——形式系统——经验事实”的模式,在微观上则可用P1—TT—EE—P2来描述。形而上学信念是形式释义的出发点和终极理由,形式释义的这种限度可以在人的历史性中获得理性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自然选择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解释生物进化现象的核心机制。最近,福多构造了一个"先验论证"说明它不能对同延的性状作出区分。他宣称只有存在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生物学定律才能解决该问题。但是,他认为生物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定律。索伯针锋相对地指出有关自然选择的数学生物学模型即是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定律。作者认为索伯的观点太强,我们仅需坚持"生物学模型可以支持反事实句"这一主张就可以反驳福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怀疑论论证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基于非充分决定原则,而解释主义则旨在反驳该怀疑论论证。解释主义者认为,根据我们的知觉证据以及最佳解释推理标准,日常情境假说比怀疑论假说更优,因此我们相信日常情境假说是有充分理由的。以沃格尔的方案为例,解释主义反驳彻底怀疑论进路的主要想法获得了清晰展示。但是,解释主义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批评。首先,最佳解释推理本身需要辩护;其次,解释主义作为一种反怀疑论方案需要注意其有效性问题;最后,解释主义相比于其他反怀疑论策略,如知识论析取主义,并没有优势。结论指出,解释主义并不是较好的反对怀疑论途径。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伍德沃德的稳健性论证是对特殊科学解释的一种新的辩护方案,该论证试图表明低层属性与结果之间虽然具有律则必然性,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高层属性与结果之间才存在稳健的因果关系,因此,特殊科学解释是合理的。然而,稳健性论证始终无法摆脱因果排除问题,因为其未能对科学解释的稳健性进行正确诠释。科学解释的稳健性不是由干预下解释性概括保持不变的范围所决定,而是指解释者应当在待解释者的稳健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保持稳健。并且,解释者与待解释者稳健性的匹配可说明科学解释的另一维度——特异性,对特异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下发展,对稳健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上发展。只有对两者进行合理权重,才能对世界做出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当代心灵哲学与行动哲学诸多核心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戴维森提出的"行动的理由就是其原因"这一命题。围绕该命题产生了大量辩护与反驳,其中一种被称作"逻辑关联论证"的反驳包含着一些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直观洞见。本文首先梳理和重构了戴维森对该论证的回应,以便将戴维森的真实观点与某些(可能既来自反对者也来自支持者的)简化与误读剥离开;其次试图重新解释逻辑关联论证,并据此对真实的戴维森因果论做出反驳,论证理由不是行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与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就是就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它研究何物存在以及以什么方式存在等问题,在本体论的争论中,以传统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分为基础,莱涅夫斯基进一步将其分为具体主义、单范畴的柏拉图主义与多范畴的柏拉图主义三种类型。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它们与本体论的联系是不同的:如果说,传统逻辑与事实本体论在内容上时有混杂、联系密切的话,现代逻辑则通过形式化方法,远离了事实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定律研究中,长期存在休谟主义和反休谟主义两大对立阵营。前者否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规则或满足某些条件的规则。后者承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共相间的必然关系。两派共同承认的是,一个恰当的定律学说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回应直觉;二,为科学定律提供恰当的形而上学基础。反休谟主义认为休谟主义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休谟主义则指责反休谟主义将诸如律则必然性、共相间的概率关系等当作初始概念是莫名其妙的。分析表明,虽然两派都面临严重的批评,但是通过引入共相和必然性,反休谟主义为定律学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亨普尔的律则解释模式——演绎-律则模式和归纳-统计模式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假设下,通过对相关性问题以及高概要求的讨论,考察了I—S模式对社会科学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形式逻辑处理的对象主要是超主体的、客观的事实问题,是一种无主体逻辑、必然性逻辑、静态化逻辑、程式化逻辑。由于事实与价值存在深刻的异质性,因而不可能简单地照搬、套用形式逻辑处理主体性、相对性的价值问题。由于逻辑是对人的生活实践的提炼与总结,生活实践中关于事实和价值问题的思考,对于各种事实和价值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并且应该上升、提炼、总结为逻辑的格、式与规律、规则,从而实现逻辑学的发展和飞跃。立足人们的价值生活实践,处理价值现象、反映价值思维的价值逻辑应具有如下基本特性:实践性、主体性、具体性、生成性。  相似文献   

19.
芝诺悖论若干解释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芝诺悖论的经验反驳和推理反驳、罗素的有关分析以及基于物理时空和数学时空差别的解释进行了讨论,进一步证明了追索该悖论推理过程逻辑缺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知识论中普遍认为,知识与运气是不兼容的,这形成了"反运气直觉".在反运气的知识论工作陷入僵局时,知识论学者开始认识到研究运气的本质问题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主流的观点有运气的概率观、模态观和控制观.对于运气事件而言,概率观的低概率条件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模态观的缺乏反事实稳健性的条件是必要不充分的,而只有运气的控制观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