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易斯开拓了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条件依赖关系来定义因果性的研究进路。然而,该进路面临着可能世界相似性标准存在理论困境、因果性定义不恰当等问题。朱亚迪·珀尔将因果性的反事实条件分析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因果推理,提出了因果模型理论,该理论在应对“回溯性”和“共伴性”及多元联结问题上具有相对于刘易斯理论的独特优势。但因果模型理论在刻画假设性思考之选择机制上存在不足。借鉴交互信念可计算理论等新成果,可为因果模型论提供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金在权总结了“层级个体化”方法论问题,它是否构成对突现的本体论拒斥?本质上,问题离不开基于逻辑必然性的反事实推理,其有效性依赖于不相容场景与反事实条件的解释相关性。通过模态反驳模式展开其逻辑结构,研究发现,解释相关性建立在层级由彼此分离的尺度区间所实现的必然模态之上,然而,适应度函数、物理律则显示了层级在连续尺度上分布的律则必然性,这反驳了该模态推论。本文为科学技术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对层级给出一般说明的可能提供了辩护。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的因果性反事实条件分析是新休谟主义进路的典型代表,它试图通过引入"反事实条件"的模态范畴来弥补传统律则性理论的不足。然而,这一分析进路又产生了诸如可能世界的相似性、反事实条件依赖的时间箭头等新问题;本奈特、豪斯曼和霍维奇等人揭示了刘易斯的理论在这些问题上的根本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彻底抛弃休谟主义的因果性研究进路,转向因果实在论和实验的、操作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4.
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方法,思想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通过逻辑结构等科学史之外的方法对思想实验是否有效做出判定,却一直存在困难。使用索伦森模态反驳模式和彭罗斯熵的粗粒化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思想实验中同时对熵的“粒度”与“测量”做缺省配置,会破坏不相容场景与反事实条件的解释相关性。对于涉及层级与突现的思想实验而言,其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建立在概念基础所依赖的呈“正交补”关系的两个技术细节不能同时缺省的基础之上。这种覆盖了布里渊对麦克斯韦妖的“负熵”解释,揭示了索伦森与丹内特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着内禀关联,论证了从科学史之外的判定条件为科学思想实验划界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了反“私人语言”论证。但是本文认为,他的论证并不充分。为了令人满意地论证“私人语言”或私人概念的不可能性,人们不能不求助于人有理性这一事实。在该事实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这一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与胡塞尔一样,坚持“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首先表现在柏格森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哲学家;其次,它引导着柏格森“回到事实本身”,并由此在哲学上走向一种“实证的形而上学”。它表现为以直觉为方法和反体系的总体特征。柏格森的这种哲学精神对今天的哲学研究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科学定律与反事实条件句——兼论“新归纳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的区别.即:(1)前者可以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能够得到归纳证据的支持而后者却不能。本文将揭示科学定律、偶适概括和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结构。并对枚举归纳法的推理规则给以精确的表述,从而对新归纳之谜给出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事实的解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这个命题确认了科学事实是事实性与解释性的辩证统一:“事实性”表征着科学事实的价值和地位,“解释性”则蕴含着科学事实的可能性条件。它发展了科学事实的“理论渗透说”,并能对人们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哲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从金在权用随附论证向非还原物理主义提出挑战以来,后者不竭余力地想要解决排斥问题。在他们当中,反事实的自治方案找到了一条出路,即通过消除下向因果来解决排斥问题。然而,钟磊提出,结合随附性原则和反事实的因果理论就会导致下向因果。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随附和反事实因果的概念分析说明,根据大卫·刘易斯的因果定义,如果钟磊想要证明他的结论,他需要更多的步骤。接着,我将证明这种新版本的论证无法实现钟磊的目标,因而,不能被视作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陈亚军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5):22-28,,21,
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是他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普特南在此详细剖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重大缺陷,重新以他的内部主义理论理论为出发点,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以“人”为底色的知识图景。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实用主义概念框架相对性的主张占据了中心位置;事实与价值不可分以及科学没有本质意义上的特权成了理所当然的结论。本文分析了普特南这一主张的运思逻辑,对他的实用主义实在论的理论内涵作了初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科学哲学,经过逻辑经验主义到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再到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率,进入了一个“后经验主义”的时代。后经验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弱化科学哲学,轻视经验与事实,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创新与多元性。本文在分析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本质之后,认为后经验主义之后的科学哲学仍将在存在,并且其趋势是唯物主义化的。  相似文献   

12.
反事实条件句等句子经常谈论虚构事实,即现实世界中未发生的事实。20世纪中期以来,理解虚构事实的主流理论是可能世界语义学。该语义学将虚构事实理解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可能世界中发生的事实。然而,这种理解在有些情况下并不合适。恰当地理解某些陈述虚构事实的句子的一种方法是引入虚构真假,同时将传统语义学中的真假理解为实际真假;换而言之,将古典逻辑的二元真值扩充为四元真值。这种扩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事实条件句。  相似文献   

13.
弗莱克学术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莱克是介于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型人物。他提出了核心概念:“思维集体”“思维模式”。借助于这两个核心概念,他取消了事实在科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描述了一幅科学事实起源和发展的动态图景,本文将对弗莱克的学术形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实际因果指的是实际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美国哲学家路易斯开创了对实际因果的基于反事实框架的形式化研究。路易斯的定义被认为存在着不足,特别的,这一定义面临着传递性问题。当前对实际因果的形式化讨论主要基于两类形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与神经元图,但是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可能与实际因果并不融洽;在梳理了三个基于神经元图的反事实定义后,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是合理的,那么传递性问题将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本文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吏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6.
“倾向”在当代哲学讨论中,特别是形而上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倾向的形而上学有必要得到严肃对待。不过,倾向的形而上学问题一直富于争议,本文尝试用关于倾向、性质以及倾向性质的三个问题,展示倾向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图景:倾向与非倾向是对世界的真实区分吗?这种区分是针对性质的吗?倾向性质是实在的吗?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示了形而上学领域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其中,作为一种彻底的和统一的反休谟主义进路,倾向本质主义对以上三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回答;而且,从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两方面的理由来看,倾向的本质主义进路是最值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库恩的“范式”和解释学的“前结构”为基本脉络,分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流趋势及主观性基础。库恩的“范式”不是静态的概念系统,而是有约束力的指导性信念模式;解释学的前结构也表现出由“前有”到“先行把握”的运动过程,两者都强调事实世界之呈现是基于“看”且被“看作”的主观基础,把客观存在显示为主观性使之照面出来的远景,消解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框架,重新确立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外尔与黎曼几何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一手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外尔1917-1923年间对黎曼几何的系统阐述和重大推广,包括内蕴地定义仿射联络、建立“纯粹无穷小几何”、引入投影和保形结构,以及对“度量本质”的群论分析。外尔的这些推广,尤其是他的“纯粹无穷小几何”以及对“度量本质”的分析,由于没有进入当代微分几何的标准语汇之中,今天已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了。但是,外尔的这些工作是从黎曼几何过渡到纤维丛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外尔从分析学转向李群理论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展示扎格泽博斯基关于知识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与理智德行的驱动性组分之间存在着理论张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直接的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扎格泽博斯基基于理智德性而提出的关于知识的定义,通过对于理智德性所扮演的驱策性角色的细致分析,本文指出,在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框架下,扎格泽博斯基的对于知识的概念分析是与可靠主义十分类似的,扎格泽博斯基带来的理论上的丰富化主要是心理层面而非概念层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