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天文学领域space应译作“太空”Space的中文译法目前有“空间”、“太空”、“外空”、“宇宙”和“航天”等多种。汉语中“空间”一词通常指任何具有长、宽和高的三维场所。它可以指整个宇宙大空间,也可以是房间里的小空间。在汉语中“太空”一词的固有含义为“极高的天空”,与space的原意“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见Longman英文词典,1978年版)相当接近。在当今的科技时代,完全可以把“极高的天空”具体化为“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从而把space与“太空”对应。把space译作“外空”比译作“空间”要好,因为它具有把地球上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空”排除在外的含义,但仍不如“太空”确切。“宇宙”通常指整个宇宙大空间及其中的所有物质,与space强调指场所和位置不完全等同。至于“航天”,通常指在地球大气层外的航行,它是一种行为,而非单指场所,与space强调的场所是两码事。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物体(称为天体),也就是太空中的物体,通常不涉及地球大气层和地面空间领域。因此在天文学中,把space译作“太空”是非常合适的。例如,提到“太空的物质分布”和“太空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天文学的研究课题。而“空间的物质分布”和“空间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就不知道是指何处。“彗星在太空中运行”也比“彗星在空间运行”更确切和生动。至于有些人认为“太空”是通俗名词,不像科技术语,这似乎是一种偏见。笔者与台湾同行一起开会时,听见他们讲“太空物理学”和“太空天文学”,并无通俗用词的感觉。其实只要用惯了,都会认同它是科学术语。二、在某些场合space可以译作“空间”如上所述,“空间”作为多义词,容易引起误解。但若对space加上限定词,其意思就很明确,可以译作空间,例如近地空间(space near the Earth)、行星际空间(interplanetary space)和星际空间(interstellar space)等。而当space本身作为限定词时,如space physics、space astronomy、space flight和space exploration等,照理也应分别译作太空物理学、太空天文学、太空飞行和太空探测。但目前国内普遍译为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空间飞行和空间探测,因此保留原译或者二者并存,也是可以接受的。三、不赞成把space译作“航天”把space译作“航天”是难以理解的。正如本文第一节所述,space是指场所和位置,而航天是一种行为,二者属不同词类。当用space作限定词时,尽管在许多场合把它译作“航天”能行得通,例如把space technology和space shuttle分别译作航天技术和航天飞机(其实译为太空技术和太空飞机也未尝不可)都过得去。但把space flight译作航天飞行就近于画蛇添足了,因为“航天”中已有飞行的含义。而若把space physics和space astronomy分别译作航天物理学和航天天文学,当然就更离谱了。因此,即使space作为限定词时,原则上也不能允许把它译作“航天”,至少应当规定在何种场合可以译作“航天”,何种场合译作“太空”或“空间”。* 林元章研究员是第6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美国19世纪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作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许多独到见解,特别是关于“抽象研究”与“实用研究”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他的一些观点是当今流行的“研究”与“发展”关系理论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提出“拯救现象”倡议的直接目的是认识行星运行规律,最终目的是为雅典历法修订或建立准确统一的时间体系奠定天文学理论基础,从而解决雅典历法乱象。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柏拉图重视时间哲学问题研究与历法修订密切相关;柏拉图哲学家治国理念意味着他重视建立准确的统一时间体系;准确的历法是柏拉图履行宗教礼仪的前提与条件;准确的历法是雅典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农业是雅典社会稳定的基础。剖析“拯救现象”倡议的深层原因,有助于彻底解开古希腊科学兴盛与衰落的历史谜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分析“元嘉历”作者何承天的天文学知识结构入手,讨论了何承天在“元嘉历”中所进行的五项改革,指出何承天在“天嘉历”中的改革是印度天文学首次比较明显地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编辑先生:最近,各大媒体对“嫦娥一号”的报道中,我时常会听到一些天文学范畴的术语,但是我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发现里面并未包含,比如“撞击坑”“极轨道”等。另外,关于已公布的“凌日”这个术语,既然天文学中有“日食”“月食”,为什么不能是“日凌”呢?  相似文献   

6.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今天在这里成立,我谨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自然科学名词是描述和传播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基本要素,统一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是科学研究、普及、教学、应用和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我们相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必将为统一我国自然科学名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我国天文学家一直高度重视名词的创造和统一工作。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和《淮南子》等古典著作表明,远在汉代以前,就形成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系统。《史记·天官书》首次统一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两千年来,历代都以天文志和律历志等官方刊布的形式统一规定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明清以来,随着西方天文著作的翻译和近代天文成就的引进,涌现了大量的新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天文学会在1922年成立以后不久就开始拟定统一的天文学名词,在1933年出版了《天文学名词》,收中英德法日文对照的天文学名词1300条。全国解放以后,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英中对照的《天文学名词》1700条,1958~1959年间,又相继出版了俄英中、英俄中、中俄英三本《天文学名词》,收词达5000条。1974~1976年间,由南京大学天文系主持编纂了《英汉天文学词汇》及其增订部分,收词6000条。十年浩劫之后,中国天文学会一恢复工作就组建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积极开展了新词收集整理,古天文名词研究、国际学术名词研究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准备编纂《俄英中天文学名词》,在《天文学进展》上展开名词讨论,同时协助南京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出版社名词室审阅了包括16000条词目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1984年上半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的基础上着手编制《天文学基本名词》,同年七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共同召开了天文学名词审定会议,拟定了《天文学名词审定条例》和《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这两个文件已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给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准备在近期召开会议最后审定,报请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是按汉字笔划顺序排列的,汉英对照,附有汉语拼音和英文索引,包括1940个词条,为便于审定,工作版本分为正编和副编,正编按学科分类排列,计有天文学总论、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天文仪器、星系和宇宙学、恒星和银河系、太阳系、太阳等十类,包括1600个词条。副编包含星座、黄道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星系、星团、星云、星际分子、恒星、月面和流星群等十个专名表,包括340个词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准备编制、审定的《自然科学基本名词》的一部分,其选词原则、定词规范、编排体例,应互相一致;它的许多名词还同其他学科名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我们在审定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问题,来同与会同志共同探讨。在天文学名词审定中,首要的问题是名词的学术涵义与表现形式的统一。拟定一个名词,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它的学术涵义,其次才顾及外文对应词的原文词义和构成。审定中,我们对概念不正确或含混的名词,进行了修订。例如,习用词“多层球”(Polytrope)所表达的概念中既无“层”,也无“球”的涵义,指的是用多方过程为物态方程构成的星体模型,我们须修订为“多方模型”。从表现形式上看,词语的简洁性和层次性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例如,英词seeing,在一般英文字典中也不收录。我国曾用“大气宁静度”、“星象宁静度”、“明析度”等译法。这些词既不确切也不简洁,我们据其涵义采用了一个既简洁而又兼顾英文词义的名词“视宁度”。在宇宙学名词中,“学”、“论”、“模型”等字的使用曾经十分混乱,如“大爆炸宇宙模型”,有人称为“大爆炸宇宙学”,有人称为“大爆炸宇宙论”。我们在审定中确立了一个层次结构,凡属学科分野的谓之“学”、如宇宙学、观测宇宙学;属于学派之见的则称之为“论”,如“相对论宇宙论”,属于具体方案的则称之为“模型”。如“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这样便更好地反映了这些词的学术概念。名词审定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传统名词与外来名词的结合与对应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自己的名词传统。对于我国古已有之一直沿用下来的名词,均采用传统名词,不考虑对应的外文词义,例如“金星”、“木星”,是传统词,不用西文的“维纳斯”或“爱神”、“朱必特”或“大力神”之类。但对于天文学中的名词,具有国际统一规定的概念的词,则以翻译外语词为主。例如,星座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划分,我们当采取国际统一星座划分标准,因而也采用相应的星座名称的译名。但有些亮星,如“老人星”、“天狼星”,各国均有自己的专名,我们也采用我国的传统名称。在中外名词对应关系方面,一个外文词,除有多种涵义的词外,一般只选用一个对应的中文名词。随着天文学的迅速发展,新名词急剧增加,某些名词也会失去意义。我们认为,必须积极收录新词,淘汰过时的旧词,才能发挥名词在传播科学知识中的作用。这次审定中收录了较多的新词,有些名词由于概念的改变,名词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例如,“河外星云”一词,不再用,而代之以“河外星系”。又如,原来把新星和超新星均归之于灾变变星,现在知道这两类天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相应地我们采用“灾变变星”和“激变变星”两个词来作为它们的类型名词。最后,我想谈一个与各学科都有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天文学名词与其他学科名词交叉的问题。在《天文学基本名词》中,我们主要选取了纯天文学名词。我们也收进了在其他学科中出现,但具有特殊天文意义或天文用途的词,例如“谱线轮廓”、“逆康普顿效应”等等,以及由其他学科名词构成的有天文含义的复合词,如“色温度”、“灰大气”、“光谱分类”等。天文学名词的拟定尽可能与相邻学科的用法一致。涵义不同的仍需另行拟定,例如oculating plane一词,在天文上与数学上含义不同,数学名词为“密切平面”,天文上则称为“吻切平面”。还有些名词需同有关学科具体商议。天文学名词与其他学科名词交叉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外国人、地译名问题。我们希望遵照一个统一的人地名译名规范,但迄今还没有这样一个规范。迅速解决人、地名译名问题,这是我们对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寄予的一个希望。当然,我们更大的希望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给予我们全面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我祝大会成功。谢谢!  相似文献   

8.
哥白尼“日心说”的传播,与近代早期德意志的天文学研究兴趣密切相关,德意志也成为第一个出版《天球运行论》的国家。德意志的天文学研究从15世纪晚期开始蓬勃发展,在“日心说”的推动下迎来重要转折:从翻译介绍转变为理论创新。《天球运行论》的出版过程分为观点介绍、部分出版和全文面世三个阶段。在《天球运行论》节选本和全本的出版地维滕贝格和纽伦堡,学者们在积极参与出版的过程中,也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天文学学术讨论。梳理《天球运行论》早期版本,辅以分析十五六世纪天文学作品在德意志的出版数据,既可加深对近代早期天文学知识谱系的了解,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德意志科学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共同主办的“汉语天文学名词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6月23~24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在台湾、香港、爱尔兰和美国天文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下,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出席会议代表共计36名,其中有台湾的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和台中师范学院等台湾院校代表6名,香港代表1名,爱尔兰代表1名,美国代表1名和大陆代表27名。在第一天的全体会议上,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李启斌和黄山市副市长胡来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欢迎各位代表来黄山相聚,共同交流和探讨汉语天文学名词工作,为两岸天文学名词逐步趋于规范一致,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在致辞中说“不远千里来到黄山参加这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基本共同点就是语言和文字,共同的语言在科学上至关重要,这次黄山会议对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交流一定会发挥极好的作用。”沈君山先生致辞后,台湾中央大学孙维新先生和北京天文台李竞先生等13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如下:1.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 孙维新2.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 李 竞3.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内涵及其注解 卞毓麟4.《天文学名词》(1992)(台北)的审定和出版 邹志刚5.《英汉天文学词汇》(1974)/(1986)(南京)的编辑和审定 彭云楼6.天文学新名词的收集及有关问题 沈良照7.就小学科教看天文学名词审定 成映鸿8.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 潘书祥9.英语人名地名汉译草案 江 涛10.中国天文学家姓名的汉语拼音的规定之探讨 林元章11.关于天文学家名词中英译的一些意见 黄田森12.外国专名汉语音译若干问题的探讨 肖耐园13.中文/天文学WWW站实务 苏汉宗大会学术报告之后,全体与会代表还对目前海内外不同地区使用的中文天文学名词之异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两岸天文学名词交流与统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具体意见:一、请李竞先生、孙维新先生分别进一步完善各自在这次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和《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并附以两岸用法不一的天文学名词对照表,发表于本次研讨会文集中。二、挑选一些两岸用法不一、较具代表性的天文学名词,在会上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讨论结果表明,有些名词不难达成共识。如,相应于英语space的天文学名词,现在大陆天文学家称为“空间”,台湾天文学家称为“太空”。经讨论,代表们认为英语space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与“时间”概念相对时宜定名为“空间”,与“地面”相对或与“航天”相关联时,则宜定为“太空”,如space telescope定名为“太空望远镜”较“空间望远镜”为佳。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列为:“space(1)空间,(2)太空”等。另一些名词暂难取得一致意见。例如使用极其频繁的英语词astrophysics,在大陆素称“天体物理学”,台湾则称“天文物理学”。会上许多代表阐述了自己对该术语内涵的理解和定名依据,最后进行“模拟表决”,结果14人主张用“天体物理学”,12人主张用“天文物理学”。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暂列为:“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天文物理学”等。通过讨论,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文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良好,关键是早日明确行动方案,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推动中文天文学名词中的“小异”最终归于“大同”。三、成立“中文天文学名词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由大陆地区天文学家5名、台湾地区天文学家3名、以及江涛先生共9人组成,海峡两岸天文学家各推荐一名协同主席。与此同时,目前旅居海外的许多华人天文学家正在酝酿成立海外华人天文学会,待此会正式成立,可酌邀其代表参加工作组的实际运作。四、会议之后立即着手《天文学名词两岸对照本》的收集编订工作。以台北1990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词》(6000条)为主要收词范围,并在李竞先生1994年根据6000条所作对照表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后,正式出版。五、会上初步确定,工作组在1997年6月以前完成以下两顶工作:(1)对两岸互异的天文学名词提出“一致化”的推荐定名或其他意见;(2)对两岸皆尚未定名的“新词”提出取得初步共识的推荐名称。在工作过程中,工作组并将对日后的正式出版事宜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早期的神秘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标志着同中世纪文化的自觉决裂,她一经产生就与宗教神秘主义格格不入;国内有关的论述更是强调这种突变的性质。然而事实上,近代科学早期有着非常复杂的文化背景,包括各种宗教意识和神秘氛围的渗透。关于宗教对近代科学的影响已见有不少议论,而就神秘主义与之的关系则多语焉不详。考虑到天文学和医学是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两门主要学科,本文拟以它们作为例证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1996年5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了《汉语天文学名词国际讨论会》,本文是当时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卞毓麟先生在会上的报告。鉴于文中所述的基本思想和总结的注释方法等经验,对其他学科名词的审定与注释工作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特照刊如下。一、引言1993年夏天,我在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市(Oostende)参加了一个大型华人聚会。与会者有我国在比利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有当地老华侨和他们的后代,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总之,济济一堂400来宾尽皆华人。然而,当会议主持人用不甚标准的“国语”开始致词不久,便有几达半数的人因听不懂而要求换用粤语。主持人遂请一位小姐用粤语代念讲稿,结果又有约半数听众不知其所云。因比利时使用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佛兰芒语,主持人遂当机立断改用法语演说,但可想而知,效果依然不佳。最后又由一位自告奋勇的年轻人用英语重复了一遍。演出开始后,每次报幕也不得不用上述各种语言依次重复一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种情景,意味相当深长。前几年,我在参加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中,还经常想到这件事。如果同样是用汉语表达一个科学概念,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却使用各不相同的“科学方言”,这岂不糟糕?这样的“方言”,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都存在。例如,对应于英文quasar这一概念,就出现了“类星体”、“似星体”、“魁煞”等不同的中文名称;“激光”、“莱塞”和“镭射”则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实例。显而易见,审定与规范汉语科学技术名词,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在坦普尔(Robert Temple)《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一书序言中写道:“在近代,人们研究自然第一次可使用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即精确与定量的数学语言——无论何种肤色、信仰或种族的人,只要经过适当的正规教育,都能使用与掌握的语言。这对于实验技术同样是适用的,就好比商人有了通用的价值标准一样。”这段话对我们科学名词工作者尤有启发,是因为我们对科学语言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对每一个科学名词“咬文嚼字”,都是为了使科学术语的定名和使用更加确切、更加合理。在人们研究自然已有“通用的国际语言”的今天,如果汉语科学名词却因“方言”不改而造成交流上的困难,那实在是十分遗憾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完成对将近2 000个基本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并于1987年公布出版。其中还对少数名词给出了简要的注释。90年代前期,天文学名词委为增补、修补《天文学名词》(1987)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要求对每个基本名词逐一予以注释,这项工作体现于《天文学名词》(第二版)。本文介绍我们注释天文学名词工作时的准则和方法。二、注释的必要性和定义性注释1.注释的必要性 1987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编制了《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其中共分“总则”、“定名基本要求”、“关于选词”、“定义”、“编排格式”、“索引”和“审定程序”7大部分。天文学名词委在审定天文学名词时遵循了这些原则和方法。有些名词,例如:光度 luminosity;证认图 finding chart,identification chart;它们的含义基本上一目了然。但也有更多的术语,若对概念不作注释就很难从字面上识别其确切内涵。以下面几个天文学名词为例(英文名后面是注释):标准星 standard star 在测光、光谱分类等天体物理观测中用作基准的恒星;参考星 reference star 在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时,用作参考标准的恒星;定标星 calibration star 在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观测中用作参考标准的恒星;比较星 comparison star 在测光、光谱分类等天体物理观测中用作对比的恒星。由此已足见审定科学技术名词时,对这类不易区别概念的名词加以注释之必要。2.定义性注释 我们采用的“定义性注释”,是指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名词所表达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一般情况下不必说明该词的原理、源出、构造、应用等)。定义性注释要求兼顾科学概念的准确性与释文的可读性。因为它的读者不仅仅是本行学者,这就对表述的通俗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定义性注释的基本模式是:“种差”加“属”。例如:三、注释方法要点1.突出主要特点或特征 定义性注释的上述特征决定了我们在注释处于同等概念层级的一组名词(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时,不是追求释文在形式上的对称,而是追求突出被注释对象的主要特点或特征。例如:水星 Mercury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距太阳最近;金星 Venus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从地球上看它是最亮的行星;地球 Earth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人类生存所在的行星;火星 Mars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从地球上看它颜色最红;木星 Jupiter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土星 Saturn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有明显的光环。2.释文的扩展 有时,对释文稍作扩展,或作很简要的附加说明,便可体现一个名词与其他相关名词的联系,例如:恒星光行差 stellar aberration 由光行差效应引起的恒星视位移,包括周日光行差、周年光行差和长期光行差。这一释文的前半句“由光行差效应引起的恒星视位移”已完成定义性注释的基本要求,后半句虽可省略,但添上后可体现本词与其他几个名词的关联。释文的这一扩展所用字数不多,却传达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因而是很值得的。3.一词多义问题 名词审定虽须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但由于历史原因,一词多义的情况却在所难免。这时释文中可用(1)、(2)等标号分别注明其不同含义,如:大距 greatest elongation; elongation (1)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2)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经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视差 parallax (1)天体方向因在不同位置观测引起的差异;(2)周年视差的简称。闰日 leap day (1)阳历中为使其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日;(2)阴历中为使其历年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而增设的日。4.“精确”与“简练” 为避免释文过于繁琐或过于“学究气”,需适当协调“精确”与“简练”。此时释文中可用“通常”、“主要”、“和其他”之类的词语。例如:河外天文学 extragalactic astronomy 研究银河系外的天体和其他物质的天文学分支。这里的“其他物质”,例如包括弥漫的星系际云、背景辐射、各种粒子流、大尺度的磁场等。如果在注释中悉数写出这些名目,则相当繁琐而又不甚必要。此处的释文十分简练,而又不失科学上的准确性。星系 galaxy 通常由几亿至上万亿颗恒星以及星际物质构成,空间尺度从几千到几十万光年的天体系统。有些超星系的质量可能高达1013太阳质量;有些矮星系又可能仅含数百万颗恒星——其质量仅相当于较大的球状星团。但是,这种特大或特小的星系相对而言数量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星系的质量均在106~1012太阳质量之间。上述释文中用“通常”两字涵盖了这些信息,乃是非常恰当的。天体测量学 astrometry 天文学的分支,主要内容是测定和研究天体及地面点的位置和运动。5.适当扩大附加信息 完成定义性注释的实质性部分后,有时尚可用“又称”、“得名”等方式阐明该术语的词源与演变等信息。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osmic]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微波波段的宇宙背景辐射。因具有温度近似3K的黑体辐射谱特征,故又称3K辐射。释文前一句已完成实质性注释;后一句既说明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词与常见的“3K辐射”一词实指同一对象,也说明了后一名称的来源,又体现了在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时,我们将内涵为“具有黑体辐射谱特征,温度近似3K的微波波段的宇宙背景辐射”的这一概念定名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不是定为“3K辐射”。又如:哈勃关系 Hubble relation 河外天体的距离与退行速度间的正比关系。它直接表明宇宙在膨胀。因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于1929年发现而得名。释文第一句是定义性注释的本体,第二句是附加信息,体现这一关系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句也是附加信息,说明了该词词源。整条释文尚不足50字。6.上位词和下位词的确定 在名词注释这一系统工程中,下定义时是不允许出现“恶性循环链”的,即不能“用术语甲注释术语乙,又用术语乙注释术语甲”(二元恶性链),或“用术语甲注释术语乙,用术语乙注释术语丙,又用术语丙注释术语甲”(三元恶性链)等。因此,在注释名词时如何择定上位词和下位词,乃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例如,我们曾考虑注释“太阳”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此时“太阳系”是上位词,“太阳”是下位词。但若照此办理,则在注释“太阳系”时就不能反过来又将“太阳”作为上位词(诸如注释为“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之类),而这势必会给“太阳系”的注释造成很大困难。对各种方案几经比较之后,我们最后择定释文为:太阳 sun 距地球最近,因而显得最亮的一颗恒星。地球绕它公转。恒星 star 质量大多介于1×10-2至2×102太阳质量之间,靠自身的能源发出电磁辐射的天体。上面对“恒星”的注释虽然用到“太阳质量”这一质量单位,却并非将“太阳”作为其上位词。这样的注释体系中必然会出现少数“最上位词”,它们可以用来注释所有其他的名词,而不能反过来用其他名词来注释它们。我们注释的天文学名词中,众所公认的最上位词只有“宇宙(universe,cosmos)”、“空间(space)”、“时间(time)”等极少数几个名词未作注释。最后,还应该提一下我们对“天体”这一术语所持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将它归入最上位词。因为若对该词进行注释,似乎很难逃脱“恶性循环链”的羁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还是应该尽量努力为它作注。考虑到使用者的需要,我们决定努力说明概念:天体 celestial body 宇宙中各种实体的统称。通常不把行星际、星际和星系际的弥漫物质以及各种微粒辐射流等称为天体。* 卞毓麟教授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直观性”概念的演化,以及“直观性”对量子力学发展的影响。在经典物理学中,“直观性”是从知觉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视觉化的模型,是一幅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连续发展的图象。而量子力学中的“直观性”是一种理论模式或数学表述,当人们一见到这种模式或表述时,立即会与相应的量子性质对应起来。量子直观性的含义就是以这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其中毫无视觉化图象的成份。量子力学是在抛弃经典“直观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desert主要指“沙漠”;desertion主要指“沙漠化”;desertification主要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土地退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或者由于某一种因素变化或多种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包括各种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导致那些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人工灌溉农田,或者草地、牧场、林地以及森林的生物生产力、经济价值以及其他多种服务功能的降低或者丧失的变化过程或者状况。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2007年6月15—17日,第八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20多名海峡两岸天文学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一是认真研讨了《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本》,对两岸不一致的天文学名词进行了对照和协调定名;二是讨论了新一届天文学名词委近几年的审定工作任务;三是两岸天文学家共同为矮行星 Eris确定了中文译名:将Eris定名为“阋神星”,同时将其卫星“ Dysnomia ”定名为“阋卫一”。会议取得多项成果和圆满成功。 (赵伟)  相似文献   

15.
desert主要指“沙漠”;desertion主要指“沙漠化”;desertification主要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土地退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或者由于某一种因素变化或多种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包括各种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导致那些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人工灌溉农田,或者草地、牧场、林地以及森林的生物生产力、经济价值以及其他多种服务功能的降低或者丧失的变化过程或者状况。  相似文献   

16.
统一自然科学名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统一的名词术语,学术交流就没有共同语言。要搞好名词的审定工作,必需有一套共同的准则。同任何事物一样,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名词术语的订名,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制定全部自然科学名词的共同准则,必须注意各学科名词的特点。这里,仅就天文学名词的特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或许会对建立统一的准则有所裨益。一、名词数量的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天文学一直在飞跃发展。射电和空间技术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导致了射电天文学、毫米波天文学、分子天文学、空间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Y射线天文学、等离子天体物理学、高能天体物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出现。随着分支学科的发展,天文学名词也相应地急剧增加。1933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词》收词一千四百条,1952年政务院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收词四千多条,到1974年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中名词数已增加到6000条左右,今年即将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中收词已达16000条之多。因此,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应该同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名词是变化的。某些过去常用的基本词现在可能已经很少使用而失去基本名词的意义了,而大量的新词正在成为基本名词。因此,审定名词应该充分注意文献中频繁出现的新词,同时淘汰一些历史上曾经使用但现已不用或少用的词,使统一名词的工作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淘汰下来的已失去作为基本名词价值的词。仍可在《词汇》一类工具书中出现,供阅读旧文献时参考。各种专业名词的增长是有方向性的,它同学科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例如近代天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天体物理学。从权威性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文摘》统计,其中天体物理学的文献在整个天文学文献中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天文学基本名词的选定应该反映这种方向性。二、近代天文学名词的国际性自然科学以及与此同时产生的各种学术名词是世界各国学者发展和创造起来的。大多数名词已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趋于统一,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工具。近代我国天文学曾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大量的近代天文学名词是在国际上形成以后传入我国的。研究和审定天文学名词不能脱离这个背景。事实上,审定名词主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正确地、统一地规定与国际通用名词相对应的汉语名词。确定国际通用名词的汉语对应词,必须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或民族,往往将国际通用名词按本民族相应的语音拼出即成为本民族名词,这种音译法对我们是不适用的。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音译出来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汉语有非常丰富的语汇,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用非常简练的语词来表达外来词的涵义。因此,我们赞成“涵义对应”的原则。涵义对应是指汉语名词应同所对应的外文词在学术上的概念一致,近乎于按名词的科学概念来确定汉语名词。涵义对应同一般对外文语词的意译不同,意译允许一个外文语词对应几个汉语词。而按涵义对应原则,一个概念只能对应一个名词,一个外语名词一般(除外语名词本身具有多重概念外)不容许有几种不同的汉语名词对应。只有在外文名词不统一的情况下,可容许一个汉语名词对应几个外语名词。三、我国天文学名词的传统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天文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天文学名词系统。其中许多名词在现代仍然继续使用。例如,金星、木星、天狼星、织女星、黄道、赤道等词,都是我国的传统名词。毫无疑问,这类名词应继续使用。在一定条件下,在创造现代天文学名词时,还可参考这类名词而演绎出新词来。例如,以典型天体的中国古代星名“大陵五”、“蒭藁”而将变星类型定名为“大陵型变星”、“蒭藁型变星”,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我国古代天文学留下了丰富的天文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古代天象观测记录。这些资料不仅对天文学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天文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在国际上得到高度的重视。例如,宋至和元年(1054年)观测记录的天关客星乃是确认脉冲星起源于超新星爆发以及计算蟹状星云中脉冲星年龄的主要依据之一。古代天象记录中的名词术语,已随着一些重要古代天文文献被译成外文或被外国文献引用而译成外文。但各家译法往往各不相同,许多译法不能表达原意。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古代天文文献的作用,扩大它在世界上的影响,我们应该根据古代文献弄清古天文名词的确切含义,选择或重新确定外文译名,并且在我国编著和出版的外文书刊中使用统一的译名。四、天体专名的特殊地位天文学是一门开拓性的学科,它向我们揭示宇宙空间中各种各样的天体世界。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有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被发现。例如,已发现的周期彗星就有几百颗,每年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已发现的小行星已达两千多颗,每年也不断有新的发现。许多天体除了按某种方式编码外,往往还需一定的专名。天体的名称必须统一,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所以,新天体命名的工作是国际上共同关心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设有“命名和天文数据”委员会(即第五委员会)负责天体统一命名工作。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国际性活动。确定与天体名称相应的汉文名称是一件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天体命名的体系相当复杂,有按希腊或罗马神话中神名命名的,如天王星、仙后座;有按发现者名字命名的,如恩克彗星;有用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如哥白尼环形山;有用国名、地名命名的,如中华小行星;有按天体形状命名的,如马头星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制定出一个译名的原则,然后对大量尚未确定译名的天体名称进行细致的研究。许多小行星、彗星、星云、星团,数以百计的月球背面和火星表面地形都还无一定的译名,这件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五、同邻近学科名词的交叉天文学与物理学、数学、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天体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天文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天文学名词同这些邻近学科有相当多的交叉。对于交叉名词的处理,我赞成向主学科靠拢的原则。对于那些既属于天文学名词又属其他学科的名词,若主要属于天文学名词,则由天文界确定,但要跟相关学科协调;若主要属于其他学科,则由其他学科来定,不再另创新词,即使已经习用的,最好也改过来。天文学中使用的数学和物理学名词一般应从数学和物理学。所谓主从关系,应从名词的起源和学术概念来定。分不清楚的再提出来协商。某些相近学科中的名词在天文学中有独特含义的词,仍应作天文学名词对待。  相似文献   

17.
《奉元历》是北宋沈括和卫朴主持创制的一部实行历法,这次历法改革发生在熙宁变法的特殊时期。文章用“文化整体”方法综合政治、社会、技术、沈括个人等因素重新探究了《奉元历》改革的前前后后,并得出结论:历法改革缘起于科学与社会双重因素的影响,是在技术与行政干扰下进行艰难创新的过程;政府的支持与有效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完善确实有利于天文学的创新发展,但不恰当的行政干预会妨碍技术管理制度的执行,从而阻碍天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一提起西方历史上的科学与宗教,人们一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受审被囚,布鲁诺、塞尔维特被活活烧死;达尔文进化论横遭攻击和辱骂……。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冲突关系,在这种冲突中,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这种观点在西方也颇为流行。自从上个世纪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拉坡写出《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史》一书以来,至今已有不少西方学者陆续发表了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或斗争(史)的专著或论文。  相似文献   

19.
编辑先生 :我最近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天文学名词》 ,没有找到“残月”这词 ,而“新月”作为“朔”的“又称”列在里头 ,“残月”与“新月”应是相伴而生的 ,而且在我国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 ,“残月”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请问《天文学名词》中为何未收入“残月”一词 ?读者牧岭牧岭先生 :编辑部委托我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残月”一词 ,未收入主要刊载规范的基本名词和术语的《天文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系列之一 )的理由是对其内涵尚不明确。日前修订《大百科天文卷》(第二版 )“月球”词条 ,我用的月相是 :…  相似文献   

20.
花费一生研究天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提出观点“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偶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投出赞成票,但毕竟数量寥寥。而去年以来,厦门人学教授乐爱国多次撰文对朱熹的科学家身份进行了重申,并且认为朱熹住科学方面最大的贡献表现在天文学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