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国南北方不同地质环境背景下摩崖石刻风化病害的机理。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检测分析岩石的地质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红石峡以风蚀打磨字迹消失、模糊或者字迹多处粗糙为主要病害,千佛崖以彩绘造像表面酥粉和粉化脱落为主;千佛崖岩石吸水率和饱水系数都高于红石峡;红石峡可溶盐主要为硫酸盐和碳酸盐,千佛崖可溶盐主要为硫酸盐和硝酸盐;千佛崖还存在NH4+,自然地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中国南北摩崖石刻风化机理的共性表现为冷热风化、风蚀风化及水化水合作用,不同之处在于红石峡病害主要由风沙磨蚀、冰劈作用和碳酸化侵蚀造成,千佛崖病害主要由水化学作用下可溶盐离子表聚作用造成;文物的保护应采用各自独立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整套数字化石刻保护的技术,详细阐述了利用数码相机多角度拍摄古代石刻、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复杂三维数字建模等方法最终实现泰山石刻三维真实可视化的过程,以达到原样数字保护和永久数字化存贮石刻文物的目的。同时也为石刻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川陕苏区的报刊文献和石刻标语在历史上的作用功不可没。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文物的现状令人担忧,其保护、抢救工作迫在眉睫。评价了川陕苏区革命文物的历史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收集、开发、保护文物工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旨在对关中唐代帝陵陵园内已发现番酋石刻的束带和带饰资料进行梳理,运用实例来分析石刻上呈现的束带方式和带饰分布的规律;并通过亲身参与相关发掘清理工作中的体会,对此类石刻带鞓上穿系悬挂的多种物件形象进行整理,浅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有明一代,泰山石刻之学于金元中衰之后,"稍稍振起",在石刻的调查、著录以及研论上都略胜前代。特别是金石学家与泰山学者对上百种石刻所作的实地考察与登录,给后世提供了一份较为详细的岱刻索引,尤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基础。但由于受明代学风空疏的影响,明人泰山石刻之学存有严重的缺陷,这些学术局限,严重影响了岱刻研究的整体成就。  相似文献   

6.
提起古代石刻,不少人认为用的时间长、功夫深,却极难获得理想的研究成果,因此不少文字工作者淡薄了古代石刻的研究工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长久如此,我国遗留的珍贵、丰富的历史文物将会随着光阴的消失而遗散。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亦将带来不利,因此,我们要在老前辈专家的指导下抓紧收集、整理、研究好古代石刻的工作。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为祖国的文物工作做出积极地贡献。 鲁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一位伟大的文艺巨匠,他不仅仅是我国的文艺旗手,也是史学研究的专家。他珍视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对古代石刻资料作了大量地搜集、整理、研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既是岩溶地区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也是诸多行业的重要材料来源,由于碳酸盐岩表面的不稳定性将对其用途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分析水、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碳酸盐岩表面表层变化情况,探讨碳酸盐岩表面的稳定性并应用于石质文物表面维护的可行性。自然界中石质文物表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风化毁损现象,导致表面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因子对碳酸盐岩产生的侵蚀作用。增设防护层保护石质文物表面的方式,可缓减或阻止环境因子危害而增强其表面的抗侵蚀能力,但是还需要多方面的技术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表生溶蚀作用是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岩石表面中筛选3种典型微生物,芽孢杆菌Q1、链霉菌Q2和曲霉菌Q3.通过比较不同种类微生物的产酸、溶蚀速率以及在多孔介质中溶蚀的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表生溶蚀作用的普遍性.结果 表明,各实验体系中pH、钙离子浓度均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其中曲霉菌Q3的产酸能力与溶蚀效果最显著,5 d内使培养体系的pH降低了2.69,Q3-方解岩和Q3-白云岩培养体系中Ca2+浓度分别达到了327 mg/L和258 mg/L.同时,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对白云岩的溶蚀实验表明,曲霉菌Q3的岩心溶蚀能力也强于芽孢杆菌Q1和链霉菌Q2.研究表明,微生物不但能够对岩石表面产生溶蚀作用,也能够在多孔介质中也对碳酸盐岩等产生溶蚀作用.微生物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具有普遍性,微生物岩溶很有可能发生在较广泛的表层岩石范围内,促进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修正的各向同性三维分形表面的W M函数构造隧道掘进机掘进后的隧道粗糙表面;考虑法向支撑载荷作用和岩石在压缩载荷下的失效机制,建立了掘进机撑靴与岩石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研究变载荷工况下,不同粗糙隧道表面特性与掘进机撑靴接触界面刚度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岩石的失效对接触刚度特性影响明显,相同的载荷下,岩石的失效会带来接触刚度的减小;当岩石弹性模量相同时,接触刚度随着硬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岩石硬度相同时,接触刚度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外部载荷的增加,粗糙表面的接触刚度随之增加,而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会引起界面接触刚度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0.
桂林是我国石刻文献发展一个特别集中、且成就突出的地区。从文献角度而言,桂林石刻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别的价值,所以古人论桂林石刻云“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桂州岩穴奇,石刻穷秘诡。岂惟考岁月,直可补载纪”。桂林石刻可谓是广西的文化渊薮,但是后人对其整理不足,价值彰显不足,令人遗憾。历史上对桂林石刻进行整理,据笔者所知仅有三种:一是明人万历间张鸣凤的《桂胜》与《桂故》;一是清人嘉庆问谢启坤编《广西通志》时整理的《粤西金石略》;一是1977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整理的《桂林石刻》三卷本(内部发行)。  相似文献   

11.
利用Stern双电层模型研究岩石表面荷电机制,考察岩石表面电势与表面基团的对应关系,从微观岩石表面基团的电性变化出发,分析归纳岩石表面电势与砂岩储层岩石表面润湿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岩石表面上分布有各类带电或中性基团,这些表面基团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库伦力和氢键,油藏润湿性是这些分子间作用力的性质、大小和综合作用的宏观表现;岩石表面电势的正负和绝对值反映了岩石表面化学基团的电性和密度,可用于表征评价岩石表面润湿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典型的页岩储层开展自发渗吸对比实验,并结合页岩表面硬度测试,分析了页岩自发渗吸能力与裂缝表面软化程度的关系,研究不同水化阶段页岩裂缝表面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吸水最初的1 d是裂缝表面发生硬度伤害的主要阶段,占总伤害的50%~75%,随后硬度伤害持续、缓慢增加;渗吸速率和单位体积岩石吸水量与页岩裂缝表面软化程度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吸水孔隙体积倍数、有效驱动力系数与页岩裂缝面软化程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值越高水岩作用越剧烈。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岩石压入硬度与声发射参数如累计信号数、总能量、峰值RMS(信号均方根值)、积分RMS等之间的关系,在9种不同的岩石中进行了压入试验。结果表明:岩石压入硬度与声发射信号的积分RMS有最好的相关关系。有可能利用积分RMS这一参数来估价岩石压入硬度,并进一步预报岩石可钻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修正的各向同性三维分形表面的W-M函数构造隧道掘进机掘进后的隧道粗糙表面;考虑法向支撑载荷作用和岩石在压缩载荷下的失效机制,建立了掘进机撑靴与岩石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研究变载荷工况下,不同粗糙隧道表面特性与掘进机撑靴接触界面刚度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岩石的失效对接触刚度特性影响明显,相同的载荷下,岩石的失效会带来接触刚度的减小;当岩石弹性模量相同时,接触刚度随着硬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岩石硬度相同时,接触刚度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外部载荷的增加,粗糙表面的接触刚度随之增加,而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会引起界面接触刚度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5.
潍坊地区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石刻在齐鲁地区亦占有重要地位。石刻刻工整理与研究是石刻文献研究的重要一环,目前关于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有《石刻考工录》、《石刻刻工研究》、《金元时期石刻刻工补遗》等,在这些石刻刻工整理的成果中,涉及到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遗漏的刻工较多。笔者依据新近出版的部分潍坊地区的石刻集对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信息进行整理,以进一步完善潍坊地区石刻刻工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6.
了解古汉语量词研究现状是进一步进行量词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前贤在石刻和量词上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石刻量词的研究却近乎空白.出土石刻文献,时间明确,且真实可靠,对于中古汉语量词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细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红军石刻标语是川陕苏区最具特质的文化现象之一。达州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在川陕苏区时期曾镌刻了大量红军石刻标语,至今留存尚有近600幅。达州境内的红军石刻以标语和对联居多,形式多样的红军石刻标语充分展现了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文化内涵,具有史学研究、文化研究、宣传教育和开发利用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将深紫外波段的248 nm的KrF准分子激光作用于304不锈钢,通过调制激光能量、脉冲频率、轰击时间等实验参数,研究了不同参数下的样品表面硬度及表面显微形貌,探讨了激光处理后的材料表面硬度和激光参数以及表面显微形貌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激光表面处理对304不锈钢硬度调制的优化参数.  相似文献   

19.
明皇陵石刻宦官作为以明初宦官为具体对象的雕刻,可以直观的验证史料中对明初宦官的相关记载,其"乌纱曲脚帽"、"衣胸背花"、"盘领窄袖衫"等成为解读"明初"宦官服制以及等级的最好注释和确凿证据。为了与明皇陵文武官员级别相一致,石刻宦官的等级也达到了明代宦官的最高级别即正三品。而从石刻所处时间段及等级来判断,该石刻宦官的原型应脱胎于明初的宦官机构内使监,那么其身份应为内使监监令。  相似文献   

20.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语言文字.作为这一时期语言文化重要载体的石刻文献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佛教类石刻的数量迅速增多;佛教石刻的类型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凿刻或者捐刻队伍庞杂,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等.与之相应的石刻文字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石刻楷书记载的内容增加;新造字大量出现;假借字逐渐增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