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我国的整个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道德领域里却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因而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的探讨多了起来.在探讨中出现了“滑坡说”、“爬坡说”、“划界说”、“内引说”、“外灌说”等等观点,这些观点都从一定的角度和方面,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索.本文也想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做一简要的阐述,只不过是想从历史生成和现实本身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文艺的本体特性还是价值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驳了把文学艺术视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把意识形态完全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只是文学艺术的价值特性,而非本体特性。文学艺术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关于文学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有不少同志从强调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出发,提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完整的世界,要真正科学地研究文学,就不能不专注文学,回复到文学自身。甚至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提出;“不能脱离作为一种‘自为之物”的文学本身正确阐明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一何其芳同志在写于一九五六年的《论阿Q》一文中提出了典型的“共名”说,在写于一九六三年的《文学艺术的春天》的《序》里,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强调了这样的观点:“文学上的许多典型人物,特別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典型人物,都不只是有他们隶属的阶级和阶层的共性,甚至我们讲他们的典型性常常就是指的这后一种共性。”并举例说:“像堂·吉诃德、诸葛亮、阿Q,他们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共性来说,概括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的相同或相近似的精神状态。”何其芳同  相似文献   

5.
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家是文学艺术自律观念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划定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边界、确立文学艺术独立性地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把作家的创作类比为上帝的创世,并进而发展为“想象说”和“有机说”这一向度;一种是康德与席勒美学的线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批评崇尚想象的自发性、无意识性,而且局限于审美论的探讨,使得前浪漫主义及浪漫主义批评存在着理论上的缺口。  相似文献   

6.
“艺术对个人的内心结构的影响,即深入到他的‘灵魂深处’和促进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的科学中是公认的”。这是苏联文学理论家布拉恩德特在《艺术中的道德因素》一文中说过的话。确实,在文艺史上,还很少发现有人敢于公开否认文学艺术具有淘冶性情,塑造灵魂的作用。在古希腊的美学家之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文学理论观点相对立的情况下,还一致认为,文学艺术是对听众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正因为文学艺术对塑造人的灵魂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不能不对文学艺术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不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 ,同时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论著 ,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观 ,其主要内容是 :文学创作的主要创造力是情感 ;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文学内容和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韵律和想象在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泰戈尔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 ,捍卫了民族的进步的文学传统 ,有力地推动了印度近现代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有关“文学的自觉”,先后有“魏晋文学自觉说”、“两汉文学自觉说”、“宋齐文学自觉说”等争辩,对于学术研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文学的自觉”说不是一种科学的论断,不能作为一种文学史的规律性判断。  相似文献   

9.
《国风》是否是民歌,是《诗经》学论争焦点之一。从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国风》民歌说的内证、外证以及诗经研究之文学视角看,"国风非民歌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一、“王朔现象”引起的思考近一二年,从影视界乃至民众间,特别是青年中泛起了一股“王朔热”,或称为“王朔现象”,它起因于王朔的几部小说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几部电视剧收视率甚高,引起了轰动。对王朔的作品用文学艺术的标准衡量,影视界和观众均有不同评价。褒者认为它反映了时代精神,迎合了时代潮流,符合一些人的审美情趣,可算作文学艺术品;贬者评其为“痞子文学”、“流氓文学”或“无赖文学”,甚至斥之为“‘谴责小说,和‘讽刺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6.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