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紫菀族(菊科,Astereae)的系统发育与分类进行了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Grangeinae亚族是该族原始类群;其余属群可以分为两大亚族,即:一支黄花亚族(Solidaginae)和紫菀亚族(Asterinae)。分支图还清楚地揭示出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紫菀族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密切联系,据此可以摒弃先前的研究者Gran(格劳)仅按照地理分布这个单一的性状对紫菀族所作出的不正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舍标本和实地考察,对新疆帕米尔高原菊科紫菀族植物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帕米尔高原菊科紫苑族植物计有8属、19种1亚种2变种,分别占新疆紫菀族属、种总数的61.5%N36.5%。其中发现新疆帕米尔新记录属2属,新疆帕米尔新纪录种10种1、亚种2变种。该地区19种植物中有新檀帕米尔特有种1种,新疆特有种3种,中国新疆特有分布种11种,特有种与特有分布种共占78.9%,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菊科紫菀族32个物种间结构差异,对该族核糖体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并预测了其二级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二级结构差异多集中在ITS2结构臂上,核苷酸比对构建的系统树与二级结构特征的比较结果基本一致,32个物种在B臂上均存在一个特殊的结构单元(内环1),其碱基类型、大小与发卡环的相对位置高度一致,表明这段高度保守序列区域对特定的结构拼接或识别具有重要作用,拥有重要的二级结构遗传信息,说明二级结构用于紫菀族的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有效.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采自浙江仙居菊科Asteraceae紫菀族Astereae的一新种——仙居紫菀Aster xianjuensis Y.F.Lu,W.Y.XieX.F.Jin.该种形态上接近于匙叶紫菀A.spathulifolius Maxim.和琴叶紫菀A.panduratus Nees ex Walp.,不同前者之处在于叶片背面近无毛,茎中下叶片基部楔形下延成柄,总苞片外面被腺毛,与后者的不同在于茎中下部叶片基部楔形且下延成长柄,总苞片2层,外面密被腺毛与疏柔毛.此外,还附有浙江紫菀属分种(变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紫菀属和飞蓬属为菊科非常重要的两个属,由于亲缘关系较近以及传统分类学观点的分歧,至今仍然存在争论.青藏高原是紫菀属和飞蓬属植物的一个多样性分布中心,在藏医药中,多种紫菀和飞蓬混用,由于紫菀类藏药材基源复杂,各个地区使用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紫菀的入药品种极其混杂.本文旨在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多种紫菀和飞蓬进行初步植物资源鉴定研究.采集到的8个样品,经鉴定为云南紫菀、重冠紫菀、软叶紫菀木、东俄洛紫菀、缘毛紫菀、三基脉紫菀、飞蓬、多舌飞蓬,为进一步澄清紫菀和飞蓬属植物的分类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紫菀Aster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绿色期长,几乎全年常绿,开花繁多美丽,容易繁殖,生长迅速,管理粗放。美化环境,适合于城市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7.
紫菀木属(Asterothamnus)的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制了紫菀木属Asterothamnus植物的分种检索表,阐明了该属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全球莴苣族(Lactuceae)的分支分析及其亚族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莴苣族内亚族的系统发育及分类。在分析比较现行莴苣族亚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遴选出22个代表属和23个与该族系统发育有重要关系的性状,以Scolymus属为功能外类群,利用Henning86程序进行运算,构建了莴苣族系统演化分支图。结果表明现存莴苣族内的大部分亚族是非自然的复系类群,必须予以修正。因此,莴苣族被重新划分为10个亚族,每个亚族各代表一个单系数群其中原有的7个亚族被  相似文献   

9.
中国夹竹桃科属间关系的形态学数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产夹竹桃科46属为分类运算单位,取用24项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及编码,选用相关系数以WPGMA法聚类,并作出树系图,结果表明:①夹竹桃科分为二亚科:鸡蛋花亚科和夹竹桃亚科为宜。②不能作出明显的族的等级划分线,但少部分来源于同一族的属仍较亲缘地聚在一起;大部分来源于同族的属并不总是亲缘地聚在一起,而是与其它族的各属混聚。③止泻木属应归属于夹竹桃亚科,而非象Pichon、Schumann和Markgr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山白树的雄蕊发良过程,并对山白树及其近缘属的花粉形态特片作了比较研究,得出山白树属与牛全属可组成1族或独立成1族。此结构与Tang和张金谈的意见一2,而不支持Tong、Harms、Schulze-Menze和张宏达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莲果皮的元素组成及发育和土壤对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X射线微区分析法测定了莲果皮的化学元素组成,主要含有Na,Mg,AI,si,P,S,Cl,K,Ca等9种元素,偶见Mn与Fe。在发育过程中Ca的含量递增,而K,Cl,S,P 4种的元素含量递减。在不同组织中,上述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如外表皮中Ca含量最高,而内表皮中K的含量最高。土壤对莲果皮的元素组成影响很大,莲的同一品种磨山红栽种于武汉及北京两地,其Si,Al,Mg和ca含量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2.
苹果中甲胺磷农药残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和GC-FPD检测的方法,研究了甲胺磷农药在苹果果皮、全果及果肉中的残留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果皮中甲胺磷农药残留最多,全果中次之,果肉中最少;喷药13 d后,果皮、全果及果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40 mg/kg、0.023 mg/kg和0.019 mg/kg;随着喷药时间的延长,果皮和全果中的农药残留量降低,果肉中的甲胺磷残留趋势为先升高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甜荞和苦荞是两种主要的栽培荞麦,为探讨果皮对荞麦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传统生物学测量法测定了不同荞麦品种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同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不同荞麦品种去果皮和未去果皮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甜荞种子比苦荞种子大,具有更高的千粒重和萌发率,不同品种间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不同甜荞(赤甜1号除外)和苦荞品种未去果皮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均显著高于去果皮的种子(P0.05),并具有更高的最高日萌发高峰,但不同品种间的萌发动态存在差异。可见,甜荞和苦荞果皮的存在有利于其种子的萌发,实际生产中可直接播种。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物流流程中荔枝的品质变化展开试验分析,获得了常温物流、不完整冷链物流和完整冷链物流条件下,荔枝果皮褐变、果皮色差、果皮花色素苷、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pH值、果实失重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温度波动将对荔枝品质造成破坏,此外,表皮褐变检测法较为适合在物流现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索氏提取法以丙酮为提取剂从无患子果皮中提取皂苷.选定丙酮溶液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固液比作为单因素考察对象,以皂苷提取率为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设计并通过实验得出以丙酮为溶剂提取无患子果皮皂苷工艺的最优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丙酮浓度80%、提取时间90 min、温度85℃、固液比3∶10的工艺条件下,无患子果皮皂苷得率为5.77%,经过平行验证试验得出无患子皂苷提取率为5.72%,误差为0.867%.  相似文献   

16.
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器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根、茎、叶、果皮的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鉴定各化合物,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从山蜡梅根、叶、茎和果皮中共分离鉴定了76个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8个,分别占各器官挥发油总量的43.08%,7.87%,57.55%,66.72%.根中挥发油以桉树脑、4-萜品烯、芳樟丙酸为主;叶中挥发油以榄香脑和β-桉叶油醇为主;茎中挥发油以龙脑、α-杜松醇、桉树脑为主;而果皮中挥发油则以石竹烯氧化物和葎草烯氧化物为主.贵州产山蜡梅果皮和茎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与根、叶中挥发油组成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山蜡梅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是重要的生物日化和生物质能源树种,近年来我国无患子产业蓬勃发展,但目前在生产上仍没有明确的采收期或者确定最适采收时间的方法。通过对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及内含物含量动态变化间的关系研究,确定无患子果实的最适采收时间。【方法】选取5株长势中等、开花结实良好的8年生实生无患子树,于果实膨大期的末期到果实脱落期,每隔4 d每株树采摘15个发育正常的果实,观察其外观变化,并进行果实、种子、果皮及种仁干质量,果实横径、纵径、侧径,种子横径、纵径、侧径共10项表型指标测定,以及种仁含油率、单种仁油质量、果皮含皂苷率、单果皮皂苷质量及含水率的测定。【结果】①9月底果实由绿色变为金黄色,随后在10月上半个月内失水,果皮表面皱缩,果实横径下降7.95%,侧径下降10.71%。②8月底至9月初种仁体积较小,呈绿色,随后逐渐长大,在9月20日左右由绿转黄,且在9月底完全变为黄色。种子横径、纵径和侧径在10月上旬明显下降, 其中横径下降10.81%,纵径下降4.87%,侧径下降8.96%。③果实和果皮的干质量变化趋势相同,均在10月15日之前上升,随后小幅波动,且果皮干质量发生第2次明显上升时种子干质量下降。④种仁油质量在9月中旬及之后较高,果皮皂苷质量在10月上旬和中旬较高。【结论】果皮中皂苷和种仁中油的积累在10月上旬均达到最高,针对果皮皂苷和种仁油的应用,最佳采果期在10月上旬和中旬。由果实外观判断,生产上,果实完全变为金黄且果皮开始皱缩后的20 d内,为最佳采果期。  相似文献   

18.
从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危害荔枝(Litchi chinensis)各期果实的解剖,探索口针刺穿果实的途径及抗逆结构与落果的关系。幼果期口针从果皮突顶部→辐射状细胞;或果柄皮层→中柱内而导致落果。中果期口针从果皮突石细胞层网的网眼薄壁细胞→辐射状细胞,果皮产生褐色斑点;或果柄皮层和中柱鞘薄壁细胞→韧皮部→形成层,被刺组织发生裂缝而落果。后果期口针从锥状果皮突间的薄壁细胞→疏松组织,果皮出现裂口;在果柄从皮孔→皮层石细胞或中柱鞘厚壁组织而被阻,落果较少。  相似文献   

19.
茶果粗脂肪及粗皂甙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茶果在成熟过程中粗皂甙及粗脂肪的积累情况。果皮中粗皂甙积累较为缓慢,在果实成熟期含量为12.4%。果皮中粗脂肪的含量一直很低。种子干重在7、8、9三个月中增加较快。种子中粗皂甙和粗脂肪的含量在8、9二个月中增长最多,此期是茶果成熟的关键时期。茶果成熟度与粗脂肪及粗皂甙的含量关系很大,在果实成熟时,它们的含量较高。研究表明.茶果采收的最佳时间应为十月的最后一周。  相似文献   

20.
]以琯溪蜜柚果皮为原料,研究了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对蜜柚精油性质及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提取所得蜜柚精油为黄色澄清液体,具有新鲜蜜柚果皮的特征香气,所得精油理化指标相差不大,均具有良好的品质.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精油进行组分鉴定分析得知:蜜柚果皮精油中的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β-月桂烯、圆柚酮、吉马烯、香叶醇,新鲜果皮精油中柠檬烯含量最高,占总量的52.37%;其次为β-月桂烯,占26.07%.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中圆柚酮的质量分数(8.64%)是蒸馏法的(3.43%)两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