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世银  李曦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28-30,53
鲁迅的小说《祝福》与方方的小说《奔跑的火光》同属于农村题材,都关注中国农村女性的生存境遇,塑造了不同时期下两个农村女性悲剧典型形象。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女性群体命运悲剧的话,那么英芝的悲剧则是女性个体在当下自我迷失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2.
"非智力因素"在概念的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对实践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应把非智力因素放回到心理结构中去重新构建,应当把反映主体性的自我突显出来,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共性过程、自我倾向和个性特征三大类,传统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都是迷失自我的心理学.心理科学的研究应重视思辨和实证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余晗 《科技信息》2012,(23):170+222-170,222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但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和思考,这种忧虑也体现和映衬了当下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人在社会中沉沦、异化,失去本真,在"畏"的掩蔽下,逃避直面死亡来麻痹自己。但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存在并非不可能,因为有"良知"存在,"良知"呼唤此在回到本己的存在中来。良知的呼唤使得"此在"直面自身,为畏做准备,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筹划自身。使生活成为此在的人的"个人化"的生活,成为不能为常人所代替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冯至先生在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中的四首叙事诗的意义在于,挖掘出了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命运悲剧,使他创作的主题转向了对"人"与"命运"最纯粹的自我思考,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引起我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之实现方式,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注重个人行为的适度,追求完美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而不同,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仁德之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7.
在封闭的空间,群体对死亡的抗拒使"政治权力"成为通向"生存"的唯一力量.其合法性来自于对时间的预设,来自对过去时态的死亡力量的抗拒.同时,喉堵症又是三姓村人体验自我关于希望的证言.他们迷失于追求希望的行动之中,而自食"皮肉".《目光流年》是全球化语境中,关于自身历史性的一幅肖像.  相似文献   

8.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文章主要是评论小说中的悲剧。而小说中的爱格敦荒原是主要的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因素。在小说中游台莎和约布赖特太太这两个人物最终难免与死。不论是谁,只要他们想反抗荒原,他们,或多或少,会得到惩罚;反之,他们会有幸福的生活。简而言之,谁背叛自然谁将会迷失,那么悲剧也将会发生。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家》与《红楼梦》有着很大的相似与相近之处,尤其是其中一些悲剧女性的经历与命运:鸳鸯与鸣凤,黛玉与梅芬,宝钗与瑞珏。历来人们都认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与封建家族制度,男尊女卑与婚姻包办等结果。但从女性批评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们自身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1.
寻找自我这个话题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为人们广泛关注,随着时代变迁.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更有越要去探索真实的自我.尤其是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青少年彷徨在童年和成年人之间,对自我更加缺乏明确的了解和定义.这个时期如果缺乏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关注,他们将会经历对找自我的危机.美国作家塞林格的著作<麦田的守望者>就真实描绘了青少年霍尔德寻找自我的痛苦历程.  相似文献   

12.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3.
萧斯塔科维奇是前苏联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战争交响曲"充分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扭曲与挣扎,展现了作曲家悲天悯地的情怀,人们对"战争交响曲"误解与批判的根本原因在此,但其恒久魅力也正在此.俄罗斯伟大的人文传统、20世纪的人类历史灾难、作曲家悲天悯人的忧郁天性是其作品悲剧色彩的重要源泉.悲剧与哲理则是解读萧斯塔科维奇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姑姑"是莫言长篇小说《蛙》的第一女主角,她的一生复杂而又坎坷.身为女性,姑姑极富悲剧色彩.从被塑造的年轻生命到情感受挫的打击再到晚年无意义的精神救赎,姑姑演绎了女性与生俱来的悲剧.作为医生,姑姑不仅以个体身份存在,更扮演着计划生育背景下有特殊使命的社会角色.她的悲剧一方面源自社会力量对女性心理造成的异化,另一方面也有外部因素对女性意义的消解.另外,以家族关系里的女性长者自居,姑姑仍然没能逃出宗法层面掌权的男性的支配,并且她特殊的社会身份与家族利益背道而驰,最终妄图以回归婚姻家庭完成自我的救赎,却再次成为男性话语的附庸.本文力图站在性别立场,通过审视姑姑多维的立体形象,探析女性本体性的复苏.  相似文献   

15.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蘩漪身上,既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反抗个性,又兼具"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封建意识。痛恨旧的婚姻,又无法摆脱它;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又迷失了自我,这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  相似文献   

17.
李光洙是韩国现代文学史的启蒙者,在韩国现代文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将他和鲁迅并称为"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李光洙的小说,尤其是早期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识。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欲望悲剧、生存悲剧以及解脱悲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光洙早期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墨白不是那种一鸣惊人的作家,他依靠自己扎实的写作不断地进步,从情感的零度叙述,到复仇———迷失———死亡的坚硬母题的揭示,从人性和生存本真的皈依到叙述观念的变化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墨白的早期创作一步步走向了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墨白的这种创作姿态,使企图给墨白在文学排行榜上定位的努力都将变得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9.
杰克.凯鲁亚克的诗反映出"垮掉的一代"的世界观。他们有过追求,但终究迷失;骨子里既有传统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叛逆;他们大多陷在过度的自我里,但也与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凯鲁亚克的部分诗作,展示了他以及整个"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20.
墨白不是那种一鸣惊人的作家,他依靠自己扎实的写作不断地进步,从情感的零度叙述,到复仇-迷失-死亡的坚硬母题的揭示,从人性和生存本真的皈依到叙述观念的变化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墨白的早期创作一步步走向了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墨白的这种创作姿态,使企图给墨白在文学排行榜上定位的努力都将变得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