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的问世,叩开了人类探索微观粒子世界的大门。随着粒子加速器的迭代以及相应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其逐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粒子加速器作为“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有利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成为了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视角出发,清晰界定和详细阐述粒子加速器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重大突破”,进而在时间上明确划分出粒子加速器在科学技术史中的四个重要时期的“科学革命”,期望以此阐述学术界关于粒子加速器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中的留白。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05-109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运行的传统轨道,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运行在物理世界,还能够运行在生态世界.这涉及到科学技术发展将由原来的单向轨道开始转向物理世界与生态世界的双向轨道.  相似文献   

3.
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产生、发展和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立和推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规,从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加强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制度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展、进步,人们科技意识不断加强应运而生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在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生两方面重要的影响.首先,对于激励科技人员开拓创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其次,通过开展奖励活动,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位于瑞士日内瓦,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高能物理与核科学研究机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现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5 0 0多个研究机构的30 0 0余位科研人员在CERN工作,世界上有一半的高能物理实验在CERN完成。一、我国积极开展与CERN的合作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与CERN的合作与交流,大力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CERN相关项目研究,并参加和组织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核物理、高能粒子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高层次的科技人员,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生、形成与发展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从本质论、演进律、价值观、体制说与人才学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根本属性、巨大功能与产生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我国科学技术决策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与研究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道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及技术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核裂变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技术,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是近十余年来国际核能科技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此项研究计划的合理性,评述了ADS研究、开发中主要的科学与技术课题,并简单介绍了本项目5年中的"工作包"及正在进行的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协同发展,走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之路,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社会控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技术沿着正确轨道进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詹文龙 《中国基础科学》2000,(3):97-101,105
重离子物理是在原子核物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处于物质科学的前沿。重离子物理的发展一直离不开重离子加速器这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稳定、快速的发展时期,在经济不断取得进步过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事业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5,(11):19-2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自主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所起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全部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在2005年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这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科学技术再次涌入国门,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得以在华夏大地广泛传播,为中国从传统物理走向近代物理并逐渐融入世界物理学发展的主流奠定了基础.文章探讨了其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分析了这一过程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强调指出:加快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关键,不仅仅是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在于走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定伴随其方法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在各领域内持续地高速发展,与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新特点是分不开的.这些特点不仅深刻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质,还从侧面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六年初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在十二年内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部门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号召。随后,我国就制订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要在短短的十二年内,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对习惯于按照传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其中不乏有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奉献.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农技站站长张佃文,就是其中一位默默付出30余年的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21,(14):50-51
他生于旧中国风雨如磐的岁月,在战乱中辗转求学,远渡重洋出国深造;他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他在年近花甲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陆元九.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西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相比,各有千秋,它们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中、西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衰落(李约瑟难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技名词术语,具有优良的光荣传统,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据着光辉的地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篇章。在我国古代科学术语方面,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命名原则和方法,起到了反映科学技术成就和新概念的作用,而成为传播生产技术,交流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术语,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着大量的记录和描述。我国近代科技术语,一般说来,多从西方引进和翻译西方科技著述而来,大约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两代达到一定繁荣地步,特别是在介绍近代科学技术成就中创用了  相似文献   

18.
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首份科技规划基础上,我国编制了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适应我国当时农业、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在这十几年中,虽历经了"文化大革命"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但科学发展在此之前并未受到阻碍,广大科技工作者干劲十足,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不同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促进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未来15年(2006—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应对世界科技进步挑战,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指导下,实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转变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批评洋务运动只注重技术、轻视基础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本末倒置、轻重失宜.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广大民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维新派倡导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思路,在中国近代科技思想史上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