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4,(6):67-68
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灌溉水利用率低等问题,以耗水型果树苹果、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减蒸节水、提质增效为目标,进行了“时位量”三位一体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和提质增效的配套农艺技术集成示范。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而精准灌溉是实现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水资源紧缺形势的日益加剧,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研究与推广应用智能化节水灌溉将成为我国干旱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水资源短缺、缺水已成为制约宁夏引黄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搞好末级渠系工程及配套建筑物改造,理顺管理体制和价格,是改善农业供水条件,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措施.通过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状况、管理运行效果进行研究,结合已建末级渠系改造管理运行效果监测,对末级渠系工程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标准化体系,对提高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建设,灌溉管理水平,推动节水灌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而为宁夏引黄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大力培育和推广抗旱节水农业新品种将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微灌是微喷、滴灌的总称,属现代节水灌溉新技术,具有省水、节能、增产等许多优点.但微灌的特点是使用过水流道或孔口很小的滴头、微喷头和滴灌带等灌水器,它们很容易被灌溉水中的各种污物堵塞,造成微灌系统灌水不均匀,致使作物得不到充分和及时供水而减产.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武陵灌区概况的基础上,论述了武陵灌区适宜推广的输水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7.
该项目以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和莱阳农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通过在山东威海3年来的试验、研究、示范、辐射,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耐旱新品种,建立了地下水自动监测网络,建成了集高标准节水工程、现代化运行管理、农艺节水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农业高科技综合节水示范区,提出了华东北部井渠结合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果菜农艺节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和朝研219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材,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对减量灌溉、地面覆盖、隔离栽培、隅沟交替灌溉和灌溉方式(以农民经验灌溉为对照)等农艺节水技术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验灌溉条件下灌溉水的50%~60%渗漏到耕层以下,15%~17%的通过土表蒸发,17%~28%用于植株蒸腾,2%~5%用于植株干物质生产,上述结果显示“减蒸控漏”是设施捉艺节水的重点,平均节水50%以上,滴灌、渗灌、减量灌溉、隔离栽培、隔沟交替灌溉节水效果更明显,可达45%,还大幅度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黄瓜果实的品质。适宜在日光温室条件下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辽西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工程"是科技部、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实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2002年1月~2003年12月,项目组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匮乏、机井利用率低、灌溉制度落后的现状,开展了水利、农艺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他们以1万亩具有代表性的井灌区作为示范,因地制宜地开展工程优化配套,调整种植结构,建立了"一井两园"、"一井两田"技术集成下的新灌溉种植模式,探索出了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发展农业灌溉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23-24
该课题研究白洋淀植被蒸散发耗水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研发生态节水技术,包括格局优化生态节水、植物群落优化生态节水、土壤覆盖调节生态节水等技术;建设白洋淀生态节水技术示范工程,分析不同类型生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率及其生态效应;研发基于ET的农业节水技术,考虑白洋淀生产、生活用水发展现状,制定《不同水平年流域各行业用水定额量化标准》(建议稿),研发水资源利用结果优化长效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68-68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水资源短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农业成为缺水最严重的行业;另一方面,我国又有大量的劣质水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并由于不科学利用而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劣质水安全灌溉技术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劣质水农业利用已有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微区(测桶、测坑)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室内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等手段,重点开展了劣质水灌溉安全控制指标、主要作物劣质水灌溉制度、污染物运移及预测模型,以及劣质水灌溉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劣质水灌溉的安全控制指标体系1套、主要作物的劣质水灌溉制度及灌水技术规程4套、建立了污染物在作物-土壤-地下水系统中转化运移模型1套、提出了污灌区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预测技术1套、建立了劣质水灌溉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1套。研究成果对于实现我国劣质水资源的农业安全高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4,(9):57-57
滴灌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有效的节水技术之一,在甜菜上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起到传统上的节水效果,而且具备突出的增产能力,达到节水、优质、丰产的目标。2009年新疆借鉴棉花节水技术研究的成功经验,在新疆农四师66团18连种植膜下滴灌甜菜创造了全国单产87t/hm^2的纪录。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毗邻,生态条件相似,然而该国甜菜灌溉方式仍然沿用过去的沟灌、畦灌甚至漫灌灌水经验,生产效率低。因此,滴灌技术是哈萨克斯坦甜菜种植中迫切需要的先进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3.
鉴于园林绿地的复杂性,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绿地节水一直是一个难点,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以及有关合作单位从2000年开始,针对绿地节水灌溉的重要环节,立项多个课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从灌溉水源、植物耗水、灌溉方式、节水对绿地生态效益影响等方面对开展的研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7,(8):63-63
该装置是一种适宜于干旱、山丘区非密植作物抗旱灌溉的节水灌溉设备,以家户应用的灌溉装置或农机具代替普通的滴灌工程设斑,不必设计,不需施工,农民只需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就可实施灌溉。它将移动滴灌和地下滴灌有机结合,节水、省钱、操作方便和适合家户型应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已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水资源紧缺将成为影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长远来看,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而农业节水大有潜力可挖。逐步推行彻底的雨养旱作农业是北京市实现水资源节约的有效措施。本文从北京市的水资源现状及实施玉米雨养旱作的可行性分析出发,系统介绍了北京市实施玉米雨养旱作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推广情况,并提出了该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新型节水灌溉自控器(仪)中试与转化项目对于节水灌溉来讲是高科技产品的应用推广,对于项目组来讲是由科研向产业化的转型.这是项目组面临的两个难题.为了解决以上两项难题,项目组改变了原来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方案,积极寻求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合作,大大加快了产品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灌区效益,2003年国家水利主管部门在全国30个大型灌区实行节水灌溉和灌区信息化建设第一批试点,洈水灌区信息化建设就是试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针对灌溉水源缺乏的东北半干旱地区节水抗旱问题,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开发研制了解决季节性干旱的暗式注水点播机,中耕作物补水施肥机;通过国家水利部"948"计划引进日本川边多功能振动式深松机,经消化、吸收、创新后,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已成形系列化机械.这些成果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实用型技术证书和发明奖.在农业生产中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最新技术.将上述技术以"移动式注水灌溉系列机具成果转化"、"多功能振动式深松机成果转化"两个专题申报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双双中标并获得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已有的“阴山北麓低山丘陵荒漠草地植被修复综合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基础,在500亩的示范区内应用围封、灌木林营造、松土补播牧草、节水灌溉、谷坊等生物和工程修复技术,恢复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具体内容包括:坡面保护技术;坡底水土保持技术;沟道防治技术;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20.
由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人工高效汇集雨水利用技术转化与工程示范,在其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延安市宝塔区和柳林镇政府的配合下,在宝塔区延河项目办的协助下,先后完成项目分解、示范区选取、集流节灌系统设计与优化、延安燕沟雨水利用工程建设、示范推广等任务,目前项目示范已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