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峣 《科学大观园》2020,(11):56-57
正此次测量珠峰运用了许多国产科技手段与成果,北斗卫星、5G、华为等技术均发挥重要作用,相比15年前,珠峰测高有了更高的技术标准。珠峰是国际测量技术的竞技场。在测量世界最高峰"身高"的艰苦探索中,科技的力量总是与人类的脚步同行。此次珠峰高程测量首次运用了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这也是北斗卫星继在抗疫中显露威力之后,再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规划、设计、建设与应用的高技术项目的一面旗帜。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7月31日,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并宣布正式开通。本文梳理了中国卫星导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决策的背景、北斗系统各阶段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创新之处。在简述北斗系统建设过程后,对北斗系统发展中体现的工程与技术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他就是孙家栋,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无人值守的、适合于布放在近海、能实时连续的监测海洋气象环境数据、具备遥控功能的小型浮标测量系统.该浮标系统能够监测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和波高、波周期、表层海水流速及流向、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等海洋环境要素等,浮标可通过多种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是我国浮标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针对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基于3G及其兼容技术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先期研究,设计实现基于3G基本参数特征的GEO卫星移动通信试验平台,开展基于“北斗”系统冗余资源的AMR语音通信试验,为我国研制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提供前期科学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近日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然而,外界也传来一片杂音。美国航天专家表示"美方应尽快升级GPS,以确保其在在过去多次局部战事中,美军GPS系统出尽风头  相似文献   

8.
暗物质的本质是当前物理学和天文学面临的最重大的前沿问题之一,探测暗物质粒子也是世界各国竞争异常激烈的科技热点。我国发射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其主要科学目标即通过精确观测高能宇宙射线电子和伽马射线来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并且开展天体物理研究。利用"悟空"号的数据,我们得到了对宇宙射线电子和质子能谱的最为精确的测量,揭示出一些之前未曾发现或者明确的能谱新结构,为限制暗物质粒子属性和理解宇宙射线起源提供了重要数据。本文综述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设计、运行和数据分析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其对电子和质子能谱的测量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0,(14):32-35
正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统计,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北斗将如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相似文献   

10.
刘宁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3):16-16
该课题旨在发展我国迫切需求的快速海洋环境参数获取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投弃式设备,达到国际21世纪初先进水平。该课题最终完成的投弃式海流剖面测量仪(XCP)、投弃式温盐深剖面测量仪(XCTD)和投弃式温度剖面测量仪(XBT)海试样机对我国科学调查、渔情环境调查和海军舰船的机动海洋动力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4-15
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LADCP)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的海流剖面测量方式,是把特制的ADCP用绞车按一定的速度下放到海底并回收到海面,在下放和回收中不断测量海流剖面,经数据反演获得全深度剖面上的海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21,(21):52-55
《人民日报》消息,10月14日 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羲和"探日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测太阳有什么用?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有哪些?"羲和号"卫星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欧洲伽利略项目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日益完善,基于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各种应用所取得的成就在现代社会中已达到不可替代的层面。目前,针对导航卫星反射信号的研究及其在遥感探测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兴起,其关键技术在于如何实现反射信号的接收、数据处理和实际目标的物理状态反演。  相似文献   

14.
大深度声相关计程及海流剖面仪(简称相关声纳)对军事活动需要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监测、海洋探测等多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声纳及其系列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声相关计程仪和惯导组成的深水远程导航系统是海军急需的水下潜器导航系统,ACL和罗经组成的导航系统适用于水下无人自治潜器(UUV)、智能鱼水雷等各种小型水下平台;声相关海流剖面仪为我国深海流场的测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可为各类水下平台提供战区的流场流速信息。具有测流功能的ACL在为水下载体提供导航信息的同时获得载体附近的流场信息。目前国外仅美国RDI公司研制成功大深度相关声纳样机并装船试用。  相似文献   

15.
正正是这种"怀疑一切,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得刘经南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填补了多个空白,创造了数个第一。6月12日,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前夕,著名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院士站上湖北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接受湖北省委书记应勇颁发的湖北科技突出贡献奖。77岁的刘经南,是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0,(6):24-27
正面对疫情暴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响应,一个个大数据相关产品陆续上线,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准。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系列创新技术派上了大用场,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响应,融入多项防控工作之中,担起了抗疫的科技先锋。随即上线的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同行查询等创新应用在加强联防联控、疫情态势研判、城市智慧管理等方面,为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F0002-F0002
小型自主航行观测技术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区域性海洋监测系统技术"重大项目的研究课题.课题依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展开研究工作,在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协助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课题组完成了既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小型自主航行观测技术是融合水下自主航行器技术、海洋环境测量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平台技术的新型海洋环境观测技术,创新地实现了航行剖面观测与定点坐底观测技术的一体融合.观测平台根据观测任务的需求搭载上视、下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温盐深传感器等多种海洋环境观测设备,在用户设定的航线上自主进行水面、水下走航测量,并且在到达预定地点后,自动下沉进行定点坐底连续测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8):23-24
目前,卫星导航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正在运行,欧盟开发的Galileo系统在持续推进中,中国的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第一颗卫星已经发射成功,印度也在发展其基于同步卫星的导航系统.可以预见,将来的卫星导航系统将达到5个之多.  相似文献   

19.
Argo——成功的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日等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Argo计划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由3000多个自动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也已于2007年10月末正式建成,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迄今在全球海洋0—2000m深度范围内获取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剖面资料总数已达56万余条,并正以每年10万条剖面以上的速度增加。随着Argo资料数量的快速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它们在海洋和大气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和业务活动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正有效地改变着人们对许多重大自然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人们对重大海洋和天气事件的预测预报能力。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该计划,已经初步建立起我国的Argo大洋观测网,并在Argo资料的接收、处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无论在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急需整合资源和力量,强化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及其资料的应用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9):23-24
随着各个国家积极开展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多系统和高性能导航接收技术和设备的需求逐渐提升,兼容性问题不断出现。本课题开展高性能实时GNSS软件接收机研究,突破多系统兼容、高性能和多平台软件接收机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基于通用平台的相关样机。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