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拿破仑战争后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逐渐形成。政治民族主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有政治改革家、军事改革家、大学生、资产阶级等的参与。最终,德意志解放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独立、统一。  相似文献   

2.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3.
马佳 《科技信息》2011,(3):174-174
在1812年的战争之中俄罗斯民族的功勋题材是小说的主要题材。这是一场俄罗斯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正义的民族战争。当然,也因此作者在自己的小说之中触及到了爱国主义问题,但是这也被看作是多层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德意志的政治版图因为这场战争而更加四分五裂,文化上的分裂状态也由此加剧。"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虽然兼有某些积极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拿破仑战争给19世纪的欧洲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一方面拿破仑战争具有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的意义,对欧洲的政治制度、政治格局、民族觉醒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拿破仑在征服过程中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剥削,给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拿破仑战争给19世纪的欧洲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一方面拿破仑战争具有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的意义,对欧洲的政治制度、政治格局、民族觉醒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拿破仑在征服过程中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剥削,给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复杂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实质是丹麦和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为争夺两公国的归属问题。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800——1852年为第一个阶段,发生了1848——1849年第一次普丹战争,1852年伦敦协定规定丹麦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在丹麦国王统一领导下各自与丹麦联合;1863—1878年为第二个阶段,1864年发生了第二次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第二次普丹战争使丹麦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交给普奥两国共管,普奥战争使奥地利放弃与普鲁士共治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权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基本解决;1919——1945年为第三个阶段,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在石勒苏益格北部和中部举行全民公决以决定其归属,石勒苏益格北部重归丹麦。1945年丹麦政府主动放弃收回石勒苏益格南部的机会,石勒苏益格南部仍归属德意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8.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用破与立的方式推动着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反对德国的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德国的分裂割据,用世界主义来突破各自为政的心理;反对德国社会的法国化倾向,希望重建德意志民族文化。通过这些斗争,他不仅宣传了理性,也给当时封建主义以重创,而且启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使德国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韦伯在赫尔德和特赖奇克的思想基础上,把民族国家看作实现民族存续、保障民族永久性权力政治利益的世俗组织,提出制定民族国家政策的民族性、政治成熟与合法性法则,并基于德意志的现世提出民族国家政策落实的策略,即防范异族对德意志民族性的侵蚀,实现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成熟和保障德意志民族国家领袖的直接选举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德国-丹麦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中和德意志最终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利用他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达到了他希望达到的效果,使他的外交手段成为一种艺术。俾斯麦正是通过自己的外交艺术使得德国统一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国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这与德国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成人职业教育分不开。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德国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成人职业教育不间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日战争爆发后,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七@七事变”经"八@一三事变”再到陶德曼调停是其量变时期.这一时间德国在远东仍继续推行中日战争爆发前的远东中立-平衡政策,但平衡政策的重心却在一步步滑向日本即从同情中国抗战到限制对华军火贸易再到说服中国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1938年初德国远东政策的调整是德国远东政策的质变,德国远东中立-平衡政策最终为亲日弃华新政策所代替.德国远东政策的质变是其量变的必然结果,它是由希特勒世界战略决定了的,是其实施侵略计划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德国行政法上,"公营造物"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提供特定社会服务的行政机构。德国公立大学是"公营造物"的一种典型类型。根据公营造物理论,德国公立大学实施国家监督与大学自治,高校教育关系是一种基本权利保障下的特别权力关系,学校内部规则的制定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德国高校"公营造物"管理模式,对于厘清中国高校的法律地位及规范高校内部规则制定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整体培养目标上是合二为一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是一分为二的,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的特征。双元制职教模式符合德国的国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因此"双元制"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和制造业领先世界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从英国和德国的比较,分析了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了德国最终超过英国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原因,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德国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6.
徐清 《科技与经济》2011,24(2):45-48
2006年8月,德国政府出台的高新科技战略是德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它涵盖了德国国家全部的创新科技政策。本轮金融和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2010年7月,德国发布的高新科技2020战略则注重强调将科技创新的效益更多地惠及大众。我国正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可以从德国的发展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德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项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阐述了项目课的定义、基本特征、教学形式、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以德国德语课堂教学中的项目课为例,分析了项目课在德语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在实施项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政策与中德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却没有解决好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与德国统一后东西德地区的不平衡不完全相同,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统一后的德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降低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达到了如今的成就.本文试图探讨德国的经验对实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尤其是减小东西部差异、促进社会和谐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为德国二战后高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校借助于中德两国政府在印刷包装领域职教合作的机会,探索德式职教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变革、教育评价体系革新等方面全方位展开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培养出一批批印刷包装领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推出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法规以来,其对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消纳能力薄弱、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分别于2016、2017年再次得到修订,提出了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类型、容量和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全新拍卖体制,并强化了扩张路径的概念,设立明确容量扩建、发电量等目标,强调电网建设与消纳的同步性。探析了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变化,结合中国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类似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