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彼得·曼斯菲尔德现任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1933年出生于英国,1959年获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学士,1962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进一步发展了磁场梯度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话说1895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德国科学家伦琴在暗室中正在工作。他突然发现离一个放电真空导管一米远的荧光板闪闪发光。他决定用手试一试,于是他把手伸到放电管和荧光板之间。伦琴吓了一跳,因为他在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手像是几根黑糊糊的干树枝,伦琴很快意识到。这种射线能使人透过皮肤,看清楚人体内部的“庐山真面目”。这种使人开始有一双“火眼金睛”的射线就被命名为X射线。  相似文献   

2.
洪明乾 《自然杂志》1995,17(4):208-210
这得从100年前说起.1895年威廉姆.伦琴无意中发现阴极射线管可以使一张涂有铂氰化钡的纸发光,即使把管子和纸分放在两间隔开的房间里也是一样.伦琴认为管子一定放射出某种具有穿透力的射线.他把这种未知射线命名为X射线.不久,他又发现如果让X射线穿过人手,射向一个涂有化学物质的屏幕,里面的骨胳就会清晰地显现在幕上.事实上,有史以来第一张  相似文献   

3.
<正>机遇"偏爱"伦琴荧光物质虽然不能产生X射线,但是荧光屏上的影子却给德国科学家伦琴带来深刻的启示,从而拉开了划时代的发现——X射线的序幕。故事还得从阴极射线说起。1879年8月22日,英国皇家学会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会,主讲人是克鲁克斯教授。克鲁克斯的助手搬上两个大型的梨形真空放电管,接通高压电后,在阴极相对的玻璃壁上就发出了一片绿色荧光。克鲁  相似文献   

4.
今年11月8日,是伦琴发现X光100周年纪念日。1895年11月8日夜,德国乌兹堡大学校长、物理学教授伦琴偶然发现了能使铂氰化钡发光的射线,这就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X射线,即X光或X辐射。妙在他接着对X光进行了详细的夜以继日的7周研究并取得成果。还妙在他及时公布了这些成果。  相似文献   

5.
1895年11月的一天,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实验室里给阴极射线管加上高压后,开始慢慢移动荧光屏,以观察“冷光现象”。忽然,他看见自己手骨骼的灰色影像清晰地显示在荧光屏上。伦琴意识到,这是一种穿透能力比普通光线强得多的新射线。由于对新射线的其他性质了解得还不多,伦琴便称它为X射线。  相似文献   

6.
夜幕降临在了非洲马达加斯加东北部的一个村庄,一个皮毛黝黑、橘黄色的双眼不断闪烁的小体形野兽窜上一棵大树.它扇动着一对蝙蝠般的耳朵,用长长的、瘦骨伶仃的爪子扒着一个树枝.按照当地居民的说法,如果某人看到了这种"小幽灵",那么他所在的村庄就注定要遭殃.这就好比某些迷信的西方人认为,如果一个黑猫穿过他前方的道路就要倒霉一样.  相似文献   

7.
1895年伦琴发现了一种“新的辐射线”,这就是X射线。伦琴因这一发现而获得科学上最高荣誉,于1900年荣获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金。而今天辐射不再是一个那么受欢迎的概念了。关于原子能的辩论使一般公众已把辐射想象成为纯粹是莽撞的、放荡不羁的技术发展的后果。人们感到,核裂变及其放射作用是一种违反自然的想象。然而,辐射线,甚至还有可以证明对生物确有危害的电离射线,正是这个世界上最天然的物质。人类  相似文献   

8.
即将告别19世纪的时候,在剑桥大学一个静悄悄的实验室里,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物质世界的第一个基本粒子。这种粒子的质量只有氢原子的1840分之一,带负电荷,有时能够离开物体在真空里自由运动。当它撞击在某些物质的表面时,能够发出淡淡的荧光;当它以很高的速度打在金属靶上的时候,会发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就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光。这个小东西被科学家亲昵地称作“电子”。 “电子”在今天已经成为大众词汇之一,人们甚至把它作为时代的标志。与“电子” 相关的发明,被称为电子技术,它陪伴着…  相似文献   

9.
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由于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奖与中国人无缘.最早介绍到中国的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是X射线和镭的发现.伦琴1895年发现了X射线,两年后就被介绍到我国了,当时把它译为"通物电光".1903年鲁迅先生发表文章介绍了居里夫妇1898年发现镭,1902年提取纯镭的情况.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1917年9月许崇清在题为<再批判蔡孓民先生在信教自由会演说之订正文并质问蔡先生>一文中,叙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第一次把相对论介绍到中国.那时爱因斯坦还没有获诺贝尔奖物理奖.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这一科学的观点,而人之劳动主要是靠双手来进行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汉字则用其音、形、义兼备的特点,如实地记录了祖先用双手创造中华文明这一个个伟大的过程.下面请看"手"的形象在具体汉字中的种种体现.  相似文献   

11.
威廉.康拉德.伦琴——纪念X射线发现100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佰谦 《自然杂志》1995,17(6):345-350
100年前,德国维尔茨堡(Würxburg)朱里乌斯-马克西米里安斯大学物理科学研究所实验物理学教授伦琴(Wilhelm Konrad R(?)ntgen,1845~1923)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连同不久以后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大大缩短了物理学迈向现代物理学的进程。在X射线发现100年的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伦琴的生活、思想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智能能否设计"理念目前正在欧美的一些普通学校甚至高校中备受推崇.这一理念试图向人们显示主导所有生物演变轨迹的上帝之手确实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基督教基要主义者欲通过这一理念,想让美国的中学生都接受宗教教育.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这一理念听起来更像是政治术语而不是科学话题,使乎是一个与他们毫不相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WINDOWS被广大用户所接受,DOS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从DOS时代走过来的老"机手",一回想起那一键一键敲打、向计算机发布命令的艰苦岁月,怀旧的思绪不免萦绕心头.由于有着这种情绪,总要寻找机会,同这位老朋友叙叙旧.一日一新朋友抱怨:单位上的机子是几个人共用,他冥思苦想敲进机器的文章,不是被自己误删,就是被他人误删,要我替他想想办法,最好是编一个程序,每次工作完毕,把他的大作"搬运"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以免他的心血付诸东流.这时笔者突然想起昔日的这位老朋友,何不请它来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呢?于是就有了这个"WINDOWS下的DOS文件‘搬运工’".  相似文献   

14.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由央视<百家讲坛>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的清史专家阎崇年,因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身陷"悬赏门",他以"一字疏误视作羞、一句错断引为耻"自勉,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挑出一个错,奖金一千元".孰料山西大学副教授白平竟先后发现该书"错误"690处,要求获得奖金69万元.  相似文献   

15.
正还记得科幻电影里的"读心术"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不再遥不可及。也许过不了太久,我们只需一个念头,就能控制电子设备。蒂姆忐忑不安地坐在电脑屏幕前,他头戴一顶布满电极的"泳帽",帽子通过一根长长的电缆连接到电脑上。蒂姆是一名科学记者,他来到这里是想要体验这种高科技"读心术"。两位科学家操作着机器,准备"读取"  相似文献   

16.
一、奇异原子X射线的产生和特性当低能(1~2MeV)质子入射到靶物质中时,会激发出特征X射线.利用这种射线对元素进行分析,叫做质子激发X 射线荧光分析.由于轻元素激发所放出的X 射线的能量太低,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对轻元素进行分析.与质子激发X 射线荧光分析相类似,当一些负的“基本”粒子,如负μ介子(μ~-)、负π介子(π~-)、负K 介子(K~-)等入射到物质中时,  相似文献   

17.
模仿海豚运动,打造高科技"人造尾鳍" 现年39岁的泰德·西亚米罗是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名机械工程师和发明家,多年来他一直迷恋水下探险.早在1 997年,他就设计出了一种詹姆斯·邦德式的"水下摩托",尽管销售这种"水下摩托"的公司后来破产了,但这丝毫没有打消泰德对水下探险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1907年7月,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B.哈塞尔伯向G.E.黑尔透露,他已提名迈克尔逊(Albert Michelson)作为该年物理学奖候选者:“我认为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是那些已被提名的先生们无可比拟的,最应当受到奖励。”瑞典授奖委员会选定Michelson,使他成为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位美国人之后,哈塞尔伯甚至更为赞赏不已。他写信给黑尔说,Michelson“是迄今为止获奖者中最好的。以前获奖的伦琴,洛伦兹,塞曼,  相似文献   

19.
阿碧 《科学之友》2007,(9):51-52
奶牛的"方言" 英国一个农民发现,奶牛也有"方言",不同地方的奶牛叫声是不同的.最早发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是格林,他来自英国东南部的一个农庄,是当地农民协会的成员之一.他饲养的是弗里斯兰种奶牛,20多年来他都在养这种牛.  相似文献   

20.
天才般的"雨人"们 餐厅里,两盒牙签散落在地上,服务生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而他却愣愣地低头看着那满地的牙签,两三秒钟后,脱口而出:"198根."他弟弟审视着他,问服务生:"是198根吗?""每盒100根,应该是200根."服务生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