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李小娟 《科技信息》2008,(4):248-249
冯梦龙的“情教观”做为晚明“尊情尚性”的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启蒙思潮的高级阶段,其理论主张的重要特征是对“情”的彰显与强烈的“教”化意识并举。这种思想理论主张的来源如何?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笔者认为其理论主要受心学思想与晚明实学务实作风两方面的影响,归根究底是对儒家伦理的认同与回归。  相似文献   

2.
晚明清初思想家陈确的《性解》系列论著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与他的《大学辨》一样都是当时批判宋明理学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清初“形上玄远之学”正渐趋于没落。陈确反对捉摸本体,反对人性的天、人二分,认为其中有“禅障”;他主张人欲与天理的不可分,指出“无欲安可作圣”、“天理正从人欲中见”。陈确对人性论的考辨特别彻底、详尽,在明清之际批判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之中,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观念将君主引入“圣道”;以士人的勇于直谏来限制政统;以循吏的德政及教化功能来德化州县。  相似文献   

4.
朱熹建构了理气论和人性论的哲学根据论证德礼政刑治国论,提出德礼为本、政刑为末,互不偏废、相为终始的治国方略,其本身渗透着追求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精神,其目的是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三言"中有关报恩酬情的作品数量众多,报恩酬情者的身份复杂,报恩酬情的原因和方式丰富多样."三言"中之所以具有大量有关报恩酬情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中国古代的报恩酬情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与冯梦龙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观和创作目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自隋朝开始,中国实行以文取仕的科举制度,千年来受此种导向的影响,我国社会逐渐形成了重农轻商、鄙薄科学技术的风气。加上儒、释、道三教长期据有的精神统治地位,三教都提倡过分的节欲观,如"灭人欲,存天理"、"四大皆空"、"清心寡欲"等,社会的生产维持在生存极限上,生产力的发展甚为缓慢,使中国成  相似文献   

7.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在男女情爱问题上表现出许多新颖的观念,尤其是对"真情"的重视和关注.但传统积淀的"理"的因素,仍不时地显露潜在的影响.同时,外来的新经济因素又促使人们滑向另一个极端,即对"肉欲"的追求.因而,内质上的以"情"(真爱)为支点,以"理"(贞节)和"欲"(放荡)为两翼的倒三角形的复合结构,就始终难以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朱熹以"明人伦"为道德教育目的,确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目标,并且设计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方法,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优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情感和智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本文通过以情优教策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探索以情优教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方法 ,做到认知和情感互促 ,以情优教 ,达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情感素质、认知素质和社会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庄子>内篇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情".联系庄子的时代背景,追随庄子的哲思理路,可以澄清种种对庄子之"情"理解的偏见,对庄子之"情"作出全面而合理的阐释.其文中的"情"字既有"情况"义,又有"情感"义.而庄子的情感世界,包含有一般的情绪、感情("天情"),经过理解的本真之情("理情")和对世界整全、生命本体的情怀("至情")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1.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研究从王夫之的艳词情诗出发,来看王夫之如何从"情"的角度,不以艳词为讳,并解释这些作品的发生原由。试图说明:这些词语,在王夫之的思想世界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又该如何与王夫之的生命意义,对人生世界的体悟联结?王夫之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立场与观点,产生这些作品?目前学术界研究王夫之的文学,多以从文学反思其修身工夫,但反过来看,王夫之的心性论、情论、工夫论,本身就具有美学、诗性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方向。不过,就整体来看,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连续而非独立的,从工夫到文学,从文学到工夫,诗教所至,工夫随之,工夫所现,诗文呈貌,一向是王夫之的立场,本文的研究,就是处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行"情法理互动"管理模式,以有效的制度管理人,以温暖的关爱感染人,以优美的结对帮扶人,以良性的竞争激励人,是确保学生成才成人的有效机制,更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力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马延军 《科技信息》2006,(12):374-374
刘勰与韩愈所处时代不同,但对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张却异曲同工。二人皆重“情”“气”,反对词采华丽而内容空虚的形式主义文风。刘勰以文艺理论家的身份提出自己的主张,而韩愈不但提出主张,而且也是伟大的实践者,他的散文正是“情采”并茂“文气”各具的实践产物。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为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庄子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6.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思孟学派开始将天命论转入性情论讨论,诗"言志"说逐渐向"缘情"说转化,屈原明确地表述为"发愤以抒情"。两汉学者因重于讨论天人感应,试图调合性情之论,但受制于"言志"说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约束,并没有真正解决"缘情"与"言志"的逻辑矛盾。魏晋之际,随玄学思潮而复兴的性情论,将个体性情的表达提高到超越群体意志表达的高度,为缘情理论提供了更为深厚的理论给养,从而促成了"诗缘情"说的最终成型。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性情论史的学术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论话题,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既不断地发展深化,而又长期地变动不居。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性情论,一方面以"情"激活了传统思想中某些已失去活力的部分,如礼乐、人性论等;一方面又十分警惕非理性的情、欲可能走向自由无限性的倾向。对于性情论这一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存在,过去哲学史、思想史界对它的研究,受到两种情况的制约,一是西方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先秦之"情"无"情感"义的陈见;二是反映先秦诸子性情论思想之文献的缺乏。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等先秦文献的被发现,使先秦儒家的重情思想和性情论思考浮出水面,并受到格外关注。准此,中国性情论史研究特别拈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先秦及后世性情论的基本形态,尝试对它们作一学术流变史的会通贯释。这有助于促动学者重新检视传统人性论内部结构的变化,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伦理基础重新定位,并包孕了平衡当代新儒家学者过度集中在心、性等概念上的诠释策略。从学科及学术思想的视野,中国性情论史研究在学术思路上应十分注重哲学伦理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性与规约性,同时又注意从学科、学术交融中形成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医学源远流长,其"情志相胜,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理念、相应的具体治疗方法及案例,对于分析现代人的心理疾病、并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仁学是以其人生境界说为基础构建的一种情感伦理。与世间一切存在“同情”是冯友兰共情思想的道德表征,即人应以相恰切的情感和万物处于“共鸣”状态;“无我之情”是一种利他行为动机,它是按照人的“觉解”高低进行道德判断,并对世间万物所持有的情感性接受;“圣人”是冯友兰关于如何重构一个理想的社会,以及人所“应该”秉持的伦理生活的重要观点。冯友兰仁学以共情为核心,把情感视为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中的妇女(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自西汉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因而在人类社会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苦难最深重。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的抗争是一面鲜亮的旗帜,刘兰芝和子君跨越千年,实践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梦想。本文以两位主人公入手分别探讨她们的爱情追寻路,剖析她们爱情梦想破灭的真正原因,显示其爱情追求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