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帘”意象在唐宋词中出现频率极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艳美、柔美、幽美唐宋词人喜用“帘”意象是时代特殊的审美风气、士人“女性化”心态及词“应歌而作”的体式功能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在诗歌的各种要素里,“意象”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它决定了诗歌与其他文体审美的区别。意象的审美特征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间接性和表现对象的陌生化的追求;生命的鲜活感与空灵美感的滋养与发展;具体与抽象之双重性所产生的模糊美感;艺术审美的多边性;象征价值的诞生。没有意象的发现、经营和创构,就没有真正的诗歌审美,也没有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陌生化使文学典型的欣赏活动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陌生化使读者进入审美意境时看见更多的像外之像,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听到更多的弦外之音;陌生化使受众在解读象征意象时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5.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当代回族小说中“月亮-水-土地”等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指出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回族作家笔下,这些审美意象独具深层意蕴,在不同语境中展现出复杂内涵,由此凸显出回族作家在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信仰时所具有的审美理想和风格追求。  相似文献   

7.
索绪尔符号论中,“能指”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但是,汉字这种语言符号,其“能指”不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符号,受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特征,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和延伸性,并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9.
梧桐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抒情意象.本文斌以唐宋词作为解读对家,对梧桐意象的组合模式、“梧桐”意象的功能及其审美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非主流”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主流”联系着“90后”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折射了“90后”这个特殊群体的审美取向。本文通过分析“非主流”这个当代重要文化关键词的含义、产生背景和它的主要审美主题及其审美特征,试图从多方面揭示出其如此风行的原因,并对此作出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1.
“味”与“韵”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在作为诗美本体、指称深层审美特征、与主体人格修养的关联几方面较为相近、表里;但两者又包含不尽相同的美学内涵,在范畴来源、所标示艺术质性、审美涵盖面、所涉内容与形式的偏重、审美的表象特征、艺术精神的生发等方面差异明显。故它们相近而不切同,表里而不趋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审美体验大致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个体情感性的,一种是历史哲思性的。诗人把自己的回忆或历史性的体验凝结为审美意象,或刹那千古,让遥远的历史在诗中留下自己的某个截面;或将自己所经历的某一片刻复活、再现,敞亮于人们的视域之中,成为我们打开诗人心灵审美体验的窗口,透视诗人个体情感和宇宙历史悠远深邃的哲思的时空隧道。  相似文献   

14.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蔡霁萍 《科技资讯》2014,12(22):246-246
李清照的词在历史上一向享有很高的地位,她的咏花词更是为后人所赞赏.当时的社会因素和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经历,赋予了李清照多愁善感的气质和细腻、敏感的写作风格.李清照咏花词中的“花”意象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不度外美而注重内美具有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审美活动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本体性价值品格,就在于它能够通过改变人脑的特定结构与功能而提升人的情知意创新能力和人格精神境界。艺术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包括下列内容:1.通过选择性改变前额叶特定亚区神经递质的代谢与传导速率而提升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元系统的正向协同效能,进而强化人的元认知调控能力;2.通过激活与强化人脑多个脑区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锐化人的审美移情能力;3.通过扩展大脑枕颞顶联合区的神经网络层级框架与空间规模而孵化人的审美想象能力;4.通过催化主体的泛脑性40Hz高频同步振荡波而提升人的心身同一的高峰性审美意识体验能力,进而廓出审美意象;5.通过催生身体意象而提升主体对其大脑布洛卡区的艺术符号系统与运动前区的身体符号系统的匹配与耦合水平,进而有助于主体建构个性化的审美心理表征体,借此转化审美意象、实现对自我的内在创新及对象化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传统艺术理论精华——“意象”审美的当代性立场,对水彩画这一年轻的“过门”艺术,在中国本土美术环境中的深入发展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与融合点,水彩画艺术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去求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意象,作为诗歌美感因素的承载者,其理解和再造都需要审美想象的参与。译者想象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原作意象的再造方式和程度。本文试就审美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再造的影响作一些分析和探讨,着重研究意象再造过程中审美想象运作方式与意象再造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侧重于从“七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予以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国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由此观照“七十年代生”作家的创作得失。章从城市化、消费化和审美距离等几个方面切入,论述当下审美化同“七十年代生”作家群的交互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