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侯磊 《科技咨询导报》2007,(8):183-183,185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用自身智慧和努力创造出卓越的文化,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韩国就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古代的朝鲜借用中国的汉字作为其书写本国日常生活情况的工具,他们不仅借用中国的汉字词汇,同时还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成语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虽然汉语与韩国语分属不同语言体系①,但是它们却拥有许多相同的词汇。两种语言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许多在各自语言中具有共同字形的词汇。  相似文献   

2.
纪小川 《科技资讯》2010,(22):230-231
语言文字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和语言内部结构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社会发展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外部原因。这里的社会发展,不仅仅指此种语言使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其与周边或与其有重要关联的其他国家的关系变化也对语言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朝鲜语①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朝鲜语言可说自汉语而生,朝鲜语中来源于汉语的词汇比例约为70%,汉字是韩文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朝鲜语发展,汉字在其中的命运可说是几度浮沉。本文作者作为一个韩文学习和传播者,试从国家间关系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汉字在朝鲜语言体系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宗艳艳 《科技信息》2010,(25):104-104,386
汉语和韩国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在韩国语的词汇系统中汉字词占总数的60-70%。但韩汉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发音、语法、词汇等,所以对于韩国语汉字词和汉语词汇异同的对比研究对于对韩汉语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戴玉金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1):100-102,107
中日两国是已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近邻。汉字、汉语的传入,不仅给日本民族提供了记录、书写语言的方法,丰富了日语词汇,还对日语的发音、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些日制的新词进入汉语,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了新鲜的外来因子。从词汇角度来看,实现了汉语和日语的双向交流。既有大量的汉语词汇被吸收到日语,也有一些日语汉语词被接纳到汉语中。  相似文献   

5.
汉字发展史上的三次音化高潮使汉字音化形成了三个阶段:直音化的假借阶段,音节化的反切阶段及音素化的拼音阶段。探索汉字发展的历史得知,汉字之所以没有拼音化,盖因汉字拼音化虽然克服了汉字难学、难写、难认等缺点,但是它既比汉字写起来繁琐冗长,又不明确精密,同时用其来作为记录和传达词汇丰富的汉语的书写符号,未免捉襟见肘,破绽百出,实践证明了汉字拼音化不比汉字优越,优胜劣汰,这是历史的抉择。  相似文献   

6.
汉字和其他文字一样,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如果据此认为文字是语言以外的因素.应该撇开汉字谈汉语,恐怕有失偏颇。实际上,汉字在记录汉语的同时也一直在积极影响着汉语:影响词义演变.造成语词分裂。  相似文献   

7.
汉字词占整个韩国语词汇的70%。汉字被韩语使用之后,发生了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变化。目的是找出汉语词汇与汉字词在结构上相同、类似、相反的情况,以及在词义和用法上的特点。这对语言学习者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坡  赵茜 《科技信息》2007,(26):217-217,235
汉语跟日语的关系很特别。在中国历史上,汉语得益于文化优势,在与周边语言接触交往时基本上保持着强势地位。像接壤的越南语、韩语等,从汉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但是它们对汉语的影响并不多。日语则不同,它先是从汉语吸取大批成分,后来又把许多汉化的成分回输给汉语,结果,这两种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结构虽然很不同,在词汇上却接近起来。由于不是单向的输入、零散的借取,而是成规模的相互借用,日语文字系统与汉语文字系统、日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就变得错综复杂。这就对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日语汉字教学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胪、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10.
金姗 《科技信息》2009,(34):I0152-I0153
本文介绍了韩国语词汇中的汉字词的来源,并将韩语汉字词的形态和意义与汉语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以及异形同义词。通过比较,笔者阐明了针对汉语母语学习者进行韩语汉字词教学时,教师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薇 《科技促进发展》2010,(4):265-265,259
一,序论 韩国语的词汇相当丰富,与越南语和日本语一样都是汉字词非常丰富的语言,所以根据词汇的来源,韩国语的词汇可以被分做下面四种:  相似文献   

12.
在日语中的汉语汉字词汇与和语汉字词汇前面加上接头词时,是要区别使用“お”和“ご”。如何正确使用“お”和“ご”,不仅是日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区分日语词源中汉语汉字词汇还是和语汉字词汇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3.
在日语中的汉语汉字词汇与和语汉字词汇前面加上接头词时,是要区别使用“お”和“ご”.如何正确使用“お”和“ご”,不仅是日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区分日语词源中汉语汉字词汇还是和语汉字词汇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4.
外来词用字(或字母)的读音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用汉字书写的,也有用字母书写的。从历时角度说,有些用于书写古代外来词的汉字的读音,在今天看来,则是一种毫无理据的特殊读音,是否保留,应该有个取舍的准则;从共时角度说,外来字母词与汉拼字母词并行,同一字母多种读音的现象不可避免,自然也应该设法解决。对于前者,笔者的建议是:换用符合古外来词读音的汉字,从而取消原用汉字的特殊读音。对于后者,笔者的建议是:汉拼字母词按汉语读音读,外来字母词按外语读音读,并促进外来字母词按“汉拼音译、汉字音译和意译”三种方式,逐步融汇于汉语系统。  相似文献   

15.
读《语文建设》1993年第5期发表的林廉同志的《汉字分词连写质疑———与仉玉烛同志商榷》(下简作《质疑》)一文,颇受教益,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汉字分词连写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揣浅陋,略陈如次,以就正于林廉同志和大方之家。汉字的分词连写是汉语书面表达方式的一项变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改变汉语有声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状况。汉字是用来记写汉语的,汉语是由词构成的,而汉字由于不实行分词连写,词与词之间没有界限,既没有空格隔开,也没有其他区分标志,这就导致了书面汉语中“没有…  相似文献   

16.
张明 《科技信息》2007,(21):201-201
由于历史上韩国长期借用汉字的缘故,韩语在词汇、语音、语法方面都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其中词汇方面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韩语和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很大的延续性,特别表现在词缀方面。词缀问题是近年来汉语词法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随着上会的变化发展,汉语的词法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韩语形态变化很丰富。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汉语后缀与韩语后缀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变音别义、变音造词是上古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读音、字形是表示词语意义的形式,意义是汉字读音和字形的内容,是推动读音、字形分化的决定力量。汉字读音分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衍音”,汉语里出现了大量同源词、孳生词,是汉语声训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要首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词在语言系统中处于枢纽位置,搞好词汇教学就意味着抓住了汉语教学的关键环节。词汇是实现语言表现力的基本保证。词汇的修辞作用集中体现在词的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词汇修辞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又有很大的难度。它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施教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认真把握,重点施教。  相似文献   

19.
方飞 《科技信息》2011,(36):I0069-I0069
韩语中的汉字词占有很大比例,体现韩国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展示着韩国人的独特创新性与批判性,对师生的教与学产生重大影响。汉字词主要来源于汉语界的汉字词、韩国人独创的汉字词及借用日语汉字词。汉字词在日常的运用和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发生着巨大变化,与汉语词在词的内涵、词义范畴、词的感情色彩、用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影响着师生对韩语的教授与学习,只有从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达到对汉字词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朱绪芹 《科技信息》2009,(32):I0173-I0174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注意到:日语里许多同汉语书写一致的汉字熟语却存在着和汉语大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中日汉字之间的意义及用法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追根溯源,中国是汉字的发祥地。日语里使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从中国传递过去的。中日同形的汉字词,是不是在传递到日本之后发生了某种变迁,从而形成了与原汉字词意义迥异的新词汇呢?在本稿中,我们从众多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当中选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勉强”一词,通过和原汉语词的对比来探讨现代日语中“勉强”一词各意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