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且全科植物均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之列.本研究在确立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名录和建立物种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研究.据统计,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共计187属1447种,包括特有种601种,生活型以地生兰和附生兰为主.中国野生兰科植物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台湾,尤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横断山脉地区、西双版纳地区,滇东-桂西山地、台湾东部山地、海南岛南部、黔桂交界山区、鄂西渝东山地、秦岭伏牛山一带最为丰富,同时兰科植物在这些地区的区系分化率也非常高.相对地,特有兰科植物的分布呈现出与所有兰科植物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特别是靠近西南国界的地区差异最为显著,分析得到兰科特有比例较高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离散的分布格局,且许多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区域特有种的比例却非常高.最后,采用筛除算法鉴别得到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分布的18个热点县,这些热点地区共代表了75%的兰科植物,并且绝大多数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重叠.本研究旨在为我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植物资源大国。虽然我们已完成两个版本的《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和英文版),但总体上植物标本采集还不充分,资源家底尚未摸清,标本和文献资源获取困难,许多类群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与此同时,在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植物分类学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基础,开展植物资源的调查、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工作时都离不开分类学知识。为提高植物工作者的植物分类学基础和植物的识别鉴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濒危野生植物的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植物种类正快速消失,生物多样性的维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正面对大量植物濒临灭绝的严峻现实,因此,加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维护现有植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濒危植物的保护显得刻不容缓。作者阐述了濒危植物的定义与等级划分,中国濒危植物资源现状及特征,并深入讨论了濒危植物致濒原因及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总称,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是核心,它既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物种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内容.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许多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的,而动物有机体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物种多样性,特别是动物种类多样性将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愈来愈显著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诸如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现象已对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本文以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主线,回顾了近10多年来在该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特征及其危害,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最新方法,并根据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提出了未来生物多样性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高明  李勇 《自然杂志》2010,32(5):267-271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多样化程度,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赖以为继的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恰当地利用物种资源,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加速了物种的退化。国际社会制定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样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各种措施已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冰缘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陈建国  宋波  牛洋  彭德力  张建文  邓涛  罗冬  马祥光  周卓  孙航 《科学通报》2019,64(27):2856-2864
高山冰缘带紧邻雪线,位于高山生境的最前端,在山地植物垂直带谱中位居最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受到高原环境中多变的气候、多样的地形、独特的生物交流屏障和迁移通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青藏高原孕育了全球最为丰富的冰缘植物多样性资源.这类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总结了青藏高原冰缘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生态适应、繁殖和维持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特别关注了冰缘植物的生态适应结构,植物种间互助以及植物与昆虫间协同进化对于维持冰缘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冰缘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和物种共存会产生重要影响.如何预测和判断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缘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命运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将是生态学研究者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全球气候达创纪录高温,1999年入夏以来北大西洋两岸等中高纬度地区又出现了创纪录高温天气.美国副总统戈尔曾警告地球变暖会加重自然灾害.全球变暖正困扰着人类,与之密切相关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本文在介绍生物多样性概念、研究层次及生物多样性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暖的相互影响关系.旨在引起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促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15.3条指出"生物多样性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环境保障,因此在中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何锴  蒋学龙 《科学通报》2014,(12):1055-1068
"天空之岛"指大陆山区受到地理隔离的高海拔生境,由于气候、生境等在不同海拔上的异质性,"天空之岛"中的高山生物会由隔离引发形态和遗传结构等的改变.中国西南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本文将中国西南山地和邻近山区划归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空之岛",并围绕这一概念,对该区域的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中国西南山地"天空之岛"中物种的系统地理结构和进化模式受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更新世气候回旋、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地理格局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物种对地质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同,它们可能具有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建议:结合比较系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检验地理、气候和生物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地理格局、促进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期望本文能为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费有限的环境下,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动态点击     
正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开始运营日前,我国唯一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综合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启动运行。不同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三大世界级基因库,中国国家基因库不仅仅是数据库,而且还是国际上现有的各类生物样本库、数据库、生物多样性库、疾病库等的综合升级版。除了"干库"(即基因、蛋白、分子等多组学生物信息数据库)、"湿库"(多样性生物样本和物种遗传资源库)外,国家基因库还引入了"活库",即生物活体库,包括动物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10.
地球陆地与海洋生境中有多少物种?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不同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物种估计数不同,估计地球物种总数在50万~1亿.直到今天,生物学家没有一个确切的地球物种数目.但是,有些生物类群的种数较为确定,如植物、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为什么地球物种数目测不准?究其原因,是因为物种定义的差异、系统分类方法的不同、分类学家的标准不同、不同类群研究深度的差异,所以绝大部分种仍是未知,加之物种的生境千差万别,所以,我们无法获得地球物种总数.即使有一天人们能够对地球上所有生境中的所有生物类群进行深入分类学研究,然而,当研究不同类群、甚至研究相同类群的分类学家无法统一划分物种标准时,学术界仍将不可能就地球物种总数达成共识.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估计推测地球物种总数.  相似文献   

11.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葛斌杰 《自然杂志》2016,38(2):125-131
2006年至今,上海辰山植物园科考人员先后组织了近百次野外考察,对中国东海北部近陆岛屿进行长期的植物资源调查与收集,期间获得了7 000余号植物凭证标本,3 200余份分子材料,引种海岛特色植物逾百种,已然成为上海辰山植物园在华东地区开展分类研究、引种保育工作的重要区域之一。文中简述了该海域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贡献和前人的工作基础,详细介绍了目前植物采集的常规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3.
The progress in the science of energy utilizations will act crucial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s of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will then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and fulfill requirements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s. For the sak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harmonious blend of energy utilizations and environment considerations will become one of the vital topic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of energy sci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clean and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or fossil energy resources, funda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ory,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are selected as priority research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energy science an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Chinese energy science, 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s in the science of energy utilization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4.
The progress in the science of energy utilizations will act crucial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s of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will then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and fulfill requirements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s. For the sak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harmonious blend of energy utilizations and environment considerations will become one of the vital topic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of energy sci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clean and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or fossil energy resources, funda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ory,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are selected as priority research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energy science an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Chinese energy science. 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s in the science of energy u-tilizations and provide scien  相似文献   

15.
可靠性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理论与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理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可靠的地理国情关系到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地理国情监测是中国2011年制定的一个新的国家发展方向,迫切需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本文分析了可靠性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总体研究框架,探讨了可靠性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可靠性分析与质量控制、时空动态建模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构建、可靠性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化表达、可靠性地理国情动态变化检测、地理国情时空数据动态更新与一致性维护、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综合分析、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可靠性空间数据挖掘、地理国情监测辅助决策建模、可靠性地理国情监测的云计算框架、地理国情可视化技术、地理国情监测中的GNSS和手持终端技术、可靠性地理国情总动态评估技术等关键技术,并总结了地理国情动态监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浙昆  陈琳琳 《自然杂志》2021,43(6):459-466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在不到全国国土面积4.1%的区域内分布了苔藓126科499属1 906种、蕨类61 科193属1 363种、裸子植物9科25属113种、被子植物244科2 367属15 951种,即云南高等植物的种数为19 33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数的一半以上。除了高等植物,云南另有地衣66科203属1 067种、大型真菌124科599属2 729种。云南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流石滩灌丛的各种植被类型,共包含14个植被型、38个植被亚型、474个群系。丰富的地球环境多样性、 立体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云南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近年来,云南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摸清植物的家底、 编制保护名录、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极小种群等,使云南的植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对经济混沌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高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一直是治疗的难点。经过多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心力衰竭的诊疗进展迅速。现行的国家心力衰竭指南将心力衰竭分为多个类别,对每个类别都有具体的诊疗方法。文章根据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心力衰竭指南,从流行病学、病因与诱因以及各类心力衰竭的诊疗、并发症和预后管理等方面对心力衰竭进行全面介绍。简要分析并整理现有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以期使更多读者了解该疾病。  相似文献   

19.
青藏科学研究范式与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度 《自然杂志》2009,31(5):249
20世纪50 年代以来中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自然科学考察的历史上有它自己的地位。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范式的特点是:长期基础研究的平台,传播知识的过程,出成果又出思想。青藏科学研究范式产生了明显的结果,即探索自然奥秘的凝聚效应、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效应、人才涌现的催化效应和不断扩展的社会效应,可称之为“青藏效应”。上述青藏科学研究范式是在国家支持、组织体制改革、学术自由以及国际合作等文化氛围下形成的。蕴藏在“青藏效应”中的精神内涵包括:创新意识,瞄准国际前沿;立足实地,取得原创信息;提倡协作,加强综合集成;结合实际,服务高原建设;持之以恒,献身青藏事业。  相似文献   

20.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rban meteorology: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was jointly held by the 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 (China)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S) in Beijing, October, 2004. The workshop was inten ded to share recent progress in urban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discuss issues re lated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faced by diverse Chinese institutio ns, and explore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US research inst itution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jor issues discussed at the workshop, in cluding observation on urban boundary layer, urban landuse modeling, socioecon omic impacts of weather and climates, and air quality in urban environment. It i nclud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urban meteorology observational and modeling research, and potential collaborative opportunities between China and 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