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2013年12月1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公布了该刊评出的"2013年度全球十大科学人物",这些在2013年度重要科学事件的中心人物因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而当选,其中两位华人榜上有名,分别是位列第一的张锋(Feng Zhang)和位列第七的中国禽流感专家陈化兰。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1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公布了该刊评出的“2013年度全球十大科学人物”。这些在2013年度重要科学事件的中心人物因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而当选,其中两位华人榜上有名,分别是位列第一的张锋(FengZhang)和位列第七的中国禽流感专家陈化兰。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2月Nature评选出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斯坦福大学化工系鲍哲南教授因在人造电子皮肤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而入选.鲍哲南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华裔科学家,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子皮肤的研究,并率先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随着最新研究成果在Science上的发表,该团队首次实现了人造电子皮肤与脑神经的通讯,成为该领域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1].作为材料和化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之一,鲍哲南教授此次入选Nature年度科学人物,彰显了她在电子皮肤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禽流感和人禽流感疾病犹如高悬于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剑,使得人类忧心忡忡。因为只要变异的禽流感病毒大规模攻击人类。就有可能造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相似的大灾难,当时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全球2000万~4000万人死亡。于是,研制预防禽流感的疫苗迫在眉睫。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把H5N1型禽流感疫苗评为全球2007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2月17日,著名科技期刊Nature杂志评选出了2015年度十大人物.这10位入选的科学家分别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领域涵盖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他们在纳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气候变化、基因编辑技术等方面的杰出工作对他们所在的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份榜单中,我国中山大学的青年科学家黄军就副教授的名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今年35岁  相似文献   

6.
曹龙 《科学通报》2019,64(23):2386-2389
<正>2018年12月1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刊登了"2018年度十大科学长篇专题报道:这一年最难忘的科学故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748-5).Nature评选出2018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科学长篇专题报道:从首个遮挡太阳的实验,到传统中医的兴起,再到拯救消失的野生动物.其中,"遮挡太阳实验(sun-dimming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0,(3):F0003-F0003
<正>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由《科学》杂志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评选的2009年度"科学与工程视觉挑战"奖评选结果出炉,分别揭晓了图片类、图解类、信息绘图类、交互式和非交互式媒体类的五个奖项的冠军。以下是部分获奖的图片。  相似文献   

8.
<正>继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大流行之后,2013年相继发生的H7N9,H6N1,H10N8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再次提醒人们流感病毒可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与灾难,同时也为流感相关科学研究提出了重要的科学命题.流感病毒的发生有无规律可循、我们能否做到对流感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测、药物疫苗的研发能力以及综合防控手段能否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型流感大流行等问题,不仅是流感研究领域的重大挑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中国科学院作为科研的国家队,肩负着为国家防控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献策献计、提供理论技术支撑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按照惯例,每年岁末,英国《自然》杂志总要围绕一些重要科学进展及事件的中心人物评选出当年度的十大科学人物,2014年也是如此。其中涉及的领域包括深太空探测、癌症免疫疗法、微型机器人阵列、天体物理学、数学、干细胞疗法和结构生物学等。以下为《自然》杂志评选出的2014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彗星跟踪者:安德烈·阿克马佐——引导罗塞塔彗星探测器进入深太空探测冰世界的前试飞员二十年前,安德烈·阿克马佐(Andrea Accomazzo)因为桌上的一张字条与女朋友  相似文献   

10.
2013年2月19日,上海市发现世界上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患者为87岁的男性上海市民.3月4日,该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此后,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等地逐渐出现H7N9禽流感病例.面对一种新出现的传染,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老百姓都有不少疑问.比如,这种新型流感是从哪里来的?它将来会大面积流行吗?我们该如何进行预防和控制呢?禽流感为何会感染人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1878年首次发现于意大利.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病毒(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在20年前,若是说某人患上了禽流感,听起来一定像是骂人的话,因为那时尚未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况且,那时老百姓对传染病的认识还不足,一般认为人不会患动物身上的疾病.1997年,中国香港出现全球首例人感染禽流感.2003年,中国内地出现首例人感染禽流感.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国家需要认识到:形成研发流感疫苗的能力将获得长期利益——5月4日,流感科学家汇聚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在日内瓦的总部,讨论在研制抗H5N1禽流感病毒疫苗中取得的进展。一个危险的信号是,发展中国家将可能是最后获得此类疫苗的国家。因此,为了那些急需疫苗但购买不起的国家,WHO希望利用这次会议和疫苗生产商就先期采购达成协议。发展中国家的流感就其本质而言,流感病毒威胁健康是绝不会改变的。由于流感病毒缺乏高效的机制来修正其复制时发生的错误,病毒特别容易发生变异,从而导致新的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1.庞加莱猜想——百年难题终获破解科学家们在2006年完成了“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章节”,这个“有关三维空间抽象形状”的问题终于被解决。庞加莱猜想属于数学中的拓扑学分支,1904年由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即  相似文献   

13.
现年34岁的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学副教授丁盛,因与同事利用重组蛋白诱导出小鼠胚胎细胞的多能性,完全避免了基因操作等过程,被《科学家》杂志评选选为2009年度对生命科学最具影响的5位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继近两年先后在H5N1,H7N9和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后[1~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该研究于2015年5月4日以"Adaptation of avian influenza A(H6N1)virus from avian to human receptor-binding preference"为题在线发表在杂志EMBO J上[3].2013年6月,在台湾发现了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6N1亚型禽流感病例.从患者体内所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显示,此病毒为一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台湾本土家禽中的H6N1病毒株非常接近,其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成为世界科学家所关注的焦点.1972年以来,H6N1亚型禽流  相似文献   

15.
正2007年,一家酸奶公司发现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菌防御病毒入侵的机制,CRISPR由此孕育并于2012年真正问世。如今,CRISPR已经成为一个分子奇迹,不只是生物学家,全世界很多人都在关注荣登《科学》杂志2015年度科学突破榜首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此前曾在2012年和2013年两度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不过每次都与其他基因编辑技术一起打包当选亚军,而今年  相似文献   

16.
英国权威的科学周刊 Nature 6月30日一期公布了一项重大科学实验结果。由法国国家保健和医学研究所的雅克·邦弗尼斯特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生物学家小组进行的这项实验试图证明存在一种“没有分子的分子效应。” Nature 杂志在公布这项实验结果时同时发表了一篇社论,称实验发现的现象令人“难以置信”。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玛·勒恩说,实验结果“非常,非常令人发窘”。法国《世界报》认为,这一发现有可能动摇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实验结果可以这样概述为,“一种假定的生物信息可以通过先验假定是纯粹的水传递;或者说,水同具备生物活性的分子接触,并经反复稀释致使生物活性分子最终消失后,这种水却能够保存对上述活性分子的‘记忆’,这样,人们就可以认为,存在一种没有分子的分子效应”。该实验的主持者邦弗尼斯特博士对实验结果作了一个十分通俗的比喻。他说,实验程序同下述程序在表面上十分相近:你在巴黎塞纳河新桥下面的河水中搅动你的汽车的钥匙,然后,你到勒阿弗尔港,就应当能找到这样几滴水,用这几滴水就可以启动你的而不是别人的汽车。 Nateure 杂志围绕着是否刊登这一实验报告有一段很曲折的过程。早在一年前,Nature 杂志就收到了这一报告,但由于认为该实验结果“无法解释”而拒绝刊登。其后邦弗尼斯特小组继续实验,反复证明存在上述效应。最后,Nature 杂志同意就此进行谈判,提出的先决条件是:允许其他实验室复制这一现象。结果以色列的Ruth BenAri研究所,米兰大学和多伦多大学都毫无困难地复制出了同样现象。但是,Nature 杂志在决定刊登报告前又犹豫了几个月.今年5月,邦弗尼斯特博士在一次关于顺势疗法的讨论会上公布了他们的实验结果,此举促成了Nature杂志决定公布。Nature杂志为此发表了一篇“保留性社论”,并言明要组织一个调查组于近日到邦弗尼斯特博士的实验室调查,调查结果将在近期的Nature杂志上公布。以下刊出的就是6月30日的那期Nature杂志公布的邦弗尼斯特博士的实验报告及Nature杂志为此而发的那篇“保留性社论”。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2月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了2002年度的十大科技突破 ,其中名列榜首的一项称之为小分子双链RNA干扰技术。而时隔仅一年 ,这项技术又被《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科学家们认为小分子RNA干扰现象的发现和作为一项高效、高特异性地关闭特定基因表达的新技术 ,将为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全新方法 ,对功能基因组研究与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那么 ,什么是小分子双链RNA干扰呢 ?从反义RNA谈起大肠杆菌是我们所熟知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肠道细菌。每个大肠杆菌都只有一个细胞 ,…  相似文献   

18.
<正>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9岁,参与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就是潘建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的量子之父"。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杂志把"双中子星并合"评选为2017年度重大科学突破,是因为科学家对双中子星并合事件进行了多维度的详细观测,这一突破标志着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激动人心的新阶段,展现出潜力无限的未来,同时也是"大科学"研究的绝佳范例。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两个探测器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  相似文献   

20.
雷罗伊·胡德的理想──让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JohnMorkes著孟凡茂译如果没有雷罗伊·胡德(LeroyHood),生物科学领域也许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了。胡德是《研究与开发杂志》1993年的年度科学家。在胡德的科学生涯中,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分子免疫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