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联外交部作过多次报告,谈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改革。今年7月,他又在苏联外交部的科学—实践会议上作报告,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精神以及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对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反思,就这一领域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下面是这篇报告的摘译。标题和插题都是本刊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2.
谈起苏联对亚太地区的政策调整,人们势必要提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他在海参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讲话。戈尔巴乔夫在这两次讲话中重新估价了亚太地区在苏联全球战略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人们看到苏联的亚太政策有了大幅度的调整。苏联领导人认为亚太地区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一地区的一切复杂问题都与苏联息息相关,苏联理应参与解决。由于美国重视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长期保持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较深,苏联要挤进来,首先就会遇到美国的强烈抵制。所以,苏联在调整亚太政策中不得不把协调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关系作为主轴。一、推行全方位外交:苏联经过外交反思,深刻认识到由于过去长期推行重欧轻亚政策。致使苏联在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意识形态化”问题的两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领导人和苏联学术理论界在阐述“新的政治思维”过程中,围绕“非意识形态化”问题,出现了两个概念: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和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我国一些书刊和资料在翻译中时有误译。据苏联人解释,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与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是两个有实质性差别的概念,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最先提出问题的戈尔巴乔夫说的是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他并且批评了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提法。他的《改革与新思维》(1987年11月)这本书中有一节,题为《再论现实: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观察家们普遍认为美苏在欧洲正以“外交竞争代替军事对抗”。因而美苏对欧洲外交的战略构想已引起舆论界的普遍关注。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宣称要建立一个“完整和自由的欧洲”,使东欧国家“走向行之有效的制度——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其真实用心是对东欧国家推行“和平演变”。那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欧洲大厦”(或称“欧洲共同大厦”)构想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笔者仅就外国报刊发表的材料综述如下。戈尔巴乔夫1987年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中首次提出“全欧大厦”构想。他说,“欧洲——我们共同的大厦”这一提法,“我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尤其是  相似文献   

5.
风云一时的谢瓦尔德纳泽挂冠而去,个中原因耐人寻思。老资格的别斯梅尔特内赫上任,其影响有待琢磨。在外交舞台上风云一时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终于在今年初得以遂愿,挂冠而去。谢瓦尔德纳泽是在1985年接替老资格的外交家葛罗米柯出任苏联外交部长的.5年来他被公认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最得力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6.
近来,向苏联提供紧急食品援助的问题已成为西方舆论的热门话题。自戈尔巴乔夫总统在去年11月欧安会首脑会议上呼吁国际社会向苏联紧急提供食品和药品等“人道主义”援助后,已有20多个国家纷纷响应。德国政府首先宣布把原西柏林的总值3.38亿美元(约30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时期,北欧的一些外交和防务问题专家就北欧的战略地位问题发表了不少议论,并且满怀忧虑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由于北欧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战后以来所形成的“北欧平衡”还能不能维持下去? 何谓“北欧平衡”? 所谓“北欧平衡”是人们用来描述战后以来北欧地区所形成的安全格局的一种说法。战后美苏两大国在欧洲形成对峙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北欧五国在对外关系和安全问题上走上了不同道路:芬兰由于参加侵苏战争失败,于1948年与苏联签订条约,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政治“新思维”究竟“新”在何处,其含义又是什么,这是近年来引起各国政治家和学者极大兴趣的一个问题。三年多来,有关苏联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的新的指导思想,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论述。关于外交问题的“新思维”,虽然在戈尔巴乔夫的著作和讲话中一再有所阐明和发挥,并多次在苏联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得到表述,但是这方面的公开讨论一直落后于国内问题。同外交直接相关的军事问题则还没有怎么展开。近半年多来,情况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围绕外交问题的讨论趋于活跃,对外交的反思达到了新的深度。这主要表现在:某些长期存在的“禁区”开始被打破;已经形成的新观念和新政策开始在理论上得到比较深入系统的阐述。1988年6月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是个标志。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反复强调为适应当代世界发生的“深刻的巨大变化”,必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某些理论观点和概念”,并在做法上”抛弃老一套的实践模式”。他在阐述苏联对外政策时明确提出,“核对抗的形势,要求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苏共中央书记多勃雷宁等人陆续在报刊上具体阐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政治思维“,甚至提到外交领域不是不能批评的禁区,不要怕粉碎老概念。现将苏联“新政治思维”  相似文献   

10.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特别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概念。他在阐述苏联对外政策时明确提出,要“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据苏联领导人说,这是他们“饱经痛苦”和进行“严肃而大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人们还注意到,去年12月以来,苏联报刊对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或不指名的批评。看来是苏联尝够了勃列日涅夫在外交上留下的苦果,正对勃列日涅夫外交进行反思。那么,勃列日涅夫外交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世界知识出版社最近正巧出版了《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一书,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据此作出回答。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员编著的这本书,以多达65万字的篇幅收录了勃  相似文献   

11.
苏联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常设的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人们普遍认为,两个会议“震撼了苏联”。戈尔巴乔夫多次强调“我们正在学习民主,学习议会制”。新的最高权力机关在行使自己基本职权之一——监督权方面的表现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苏联监督系统的根本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好兆头。在两个会议上,新的人民代表认真执行人民赋予的监督权,改变过去那种只起“橡皮图章”作用的不正常现象。他们围绕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其中包括代表大会议程、最高苏维埃两院选举、最高苏维埃主席和第一副主席选举、由最高权  相似文献   

12.
一 八十年代末,国际风云突变。由于西方反动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加上受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1989年开始以思想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起来,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了东欧和苏联,相继出现了思想大混乱、社会大动荡、党内大分化、经济大滑坡的现象,接着这些党和国家发生了剧变,走上了和平演变的道路。苏联共产党被打成“犯罪集团”而停止了公开活动;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解散;匈、捷、保、阿等共产党、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修改了党章党纲,删去了宪法中关于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翻译出版。戈尔巴乔夫在书中详细论述了为什么要在苏联进行改革、改革的范围与内容、改革的条件、初步效果和前景,勾勒了苏联对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新的构想。本刊选载书中的一些重要章节介绍给读者。文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美苏争霸后期,内外交困的苏联不得不寻求转变的方法。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新思维政策,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但最初新思维政策主要体现在外交领域,对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政策进行调整,松动与以色列的关系,对以色列内政和外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阿姆夫罗西耶维奇·谢瓦尔德纳泽的工作日,是从他早上离开别墅坐进一辆黑色的吉尔牌轿车开始的。汽车在首都的大街上疾驶时,他用电话从外交部获得高度浓缩的国际信息。当9点钟左右汽车驶近斯摩棱斯克广场上的外交部大厦时,他对所有事件已经了如指掌了。对于作为外交部长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谢瓦尔德纳泽来说,每一秒钟都很宝贵。自他入主这座大厦后的将近4年时间里,情况变化之快,使得西方的外交官们目不暇给,更不用说莫斯科外交部那些忙得不可开交的工作人员了。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是国际事务“新思维”的建筑师,那么谢瓦尔德纳泽便算得上是“新思维”主要的建造者。这位充满善意的白发部长同总书记一样,也面  相似文献   

16.
苏裁军50万的意图:对内从军备经济逐步过渡到裁军经济、加速经济发展;对外显示实施“纯防御”战略的诚意,推动裁军谈判。戈尔巴乔夫去年12月初在联合国大会上出人意料地宣布苏联单方面裁减50万军队和大量常规武器的决定。这是苏联继中导协议后又一重大的裁军行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美国等西方国家除表示欢迎外,都在分析和研  相似文献   

17.
苏联政府今年二月十日在柏林会议上提出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为欧洲和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正在与美国复活德国军国主义的计划——“欧洲防务集团”——作激烈斗争的欧洲各国人民,以及具有民族自尊感的一切爱好和平的欧洲人士,都可以从苏联的建议中找到自己的斗争的方向. “欧洲防务集团”的策划者美帝国主义假“统一欧洲”之名来分裂欧洲,使它成为相互对立的国家集团,并藉此扶植西德复仇主义分子,来蹂躏西欧各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以准备新的世界战争为目的的这种活动,威脋着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柏林会议没有能够在德国问题上达成任何协议,正是说明这种活动还是很嚣张.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和苏共中央正式承认苏联社会主义存在异化现象,并提出消除异化是社会主义的任务。这为苏联的改革提出了又一理论根据。苏联究竟存不存在社会土义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4月13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同前去访问的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举行会谈。塔斯社报道,双方就苏波关系等“迫切问题坦率而友好地交换了意见”。两国首脑指出,50年前在苏联卡廷森林中波兰军官被杀害的情况“已经查清”,苏联历史学家最近发现的文件表明,苏联三四十年代任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的“贝利亚及其助手应对此负责”。在会谈中,戈尔巴乔夫代表苏联“向波兰人民及其死难者的亲友表示深切的慰问”。同一天,塔斯社发表声明,正式承认约1.5万名波兰军官在卡廷森林中是被苏联警察杀害的,并且再次强调,“从发现的档案材  相似文献   

20.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执政三年多来,他一直全力以赴地推进苏联的改革。1987年在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通过了根本改革苏联经济体制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方案,同时还通过了《企业法》。这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注意。本文仅就当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一、实行“根本改革”方针的缘由1986年2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鉴于当前苏联的形势,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