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基于GIS的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究表明:广东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9.6~91.2之间,整体格局是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往南和往北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适宜区的分布面积最广,占全省面积的67.46%,相应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71.07%;一般适宜区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8%,相应人口占21.54%;高度适宜区面积占2.97%,人口占7.32%;临界适宜区面积、人口占比均最低,分别为0.77%、0.07%。地形起伏大是粤北的共同限制因子,水热匹配状况差是湛江、茂名的主导限制因子,地被覆盖稀疏是珠三角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大部分一般适宜区同时受多个自然因子限制。  相似文献   

2.
赵华仁 《科技信息》2008,(3):114-114
居住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之一,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创造环境,是我们规划设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按照科学、生态学的原理,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为宗旨,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发展诸方面的关系,进而达到人口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合理循环、共存互利、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借助GIS软件平台,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8个主要影响因子,定量评估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并进行区域划分,进而探讨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1)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区间为4.75~9.33之间,中值为7.04,总体适宜性较好.(2)从空间结构来看,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即湘北洞庭湖带和湘中湘江带是湖南省人居环境高度适宜集聚区,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边缘区是人居环境不适宜区.(3)根据适宜性聚类分析,湖南省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区的县市(州)有48个,一般适宜区的县市(州)有42个,不适宜区的县市(州)有11个.(4)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曲线拟合度高达0.91.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玲  雷田旺  张翀  李剑 《河南科学》2018,(4):621-626
人居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及评价对于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人居环境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分析手段.利用90 m陕西省DEM对于地形、植被、温湿、水文等限制性因子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人居环境指数分布,陕西省人居环境指数呈层状分布,最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北部;最适宜地区出现在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广泛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区.自然限制性因子中地形、温度、降水、植被等对于人居环境影响较大,而短时期因子对于人居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蔡杰腾 《创新科技》2014,(18):44-46
长期以来,人类无不关注着自己的居住环境,而且都期望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舒适、优雅.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而努力地工作着,然而为何我们每个人本着良好的愿望进行家园建设时,却又造成了城市群体环境恶化,使生存空间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对新兴城市人居环境的规划思想背景下,应做科学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方辰 《科技潮》2001,(11):47-47
生活环境包括我们居住、工作及文化娱乐场所,是人类一生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周边环境。当人类从原始的蒙昧状态跨入文明社会,从部落发展成为村庄、城市,也就是从那时起,人类抵御大自然风雨雷电、严寒酷暑的栖息场所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为了舒适和安全,从纯自然场所改变为“次生环境”(即纯人工环境)。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改变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安全、舒适、便利的角度来看,人们似乎是已经满足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纯粹的人工环境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这是因为固体、液体及气体废弃物掺加在生活环境中,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受其害。因此长期居住  相似文献   

7.
居住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是人类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不仅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享受,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居住环境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城市住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流动人口的居住情况到底如何?本文对其居住环境进行论述,以便于今后研究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如何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提高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在剧烈的变化,我国的住宅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使得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与探求一个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这也是建筑设计师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邢博雅 《科技信息》2009,(28):9-9,11
怎样评价一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属于人类生活的客观外界环境,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使它具有“家”的感觉,它便是舒缓压力,遮风避雨、放松心情的好地方。这需要设计者具备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使其更加舒适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陈清 《海峡科学》2004,(6):3-4,18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本文论叙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论述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库里.   《科技潮》2000,(2):90-90
阿拉伯世界的专家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政府为大众的根本利益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个政治问题。"对于人类,环境保护乃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阿拉伯世界沙漠横亘,人类几乎无法居住。在环境问题上,我们阿拉伯国家的处境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脆弱。在我们周围,在几乎所有  相似文献   

13.
商艳 《科技咨询导报》2008,(13):114-114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中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类渴望拥有的健康、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这要求人、居住环境,自然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4.
居住问题一直是人类面对的永恒的主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小区户外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空间场所若无色彩就会单调许多,如何使人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来享受居住小区户外环境合理的色彩搭配所带给大家的温馨、浪漫与宁静。是现在摆在广大设计师面前的一份问卷。分析居住小区户外环境的色彩组合,有助于组合出完美的色调,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5.
大连西部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居环境是以“人类居住”这一中心事物为主体的环境。对于这一主体而言,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居住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就是一切影响人类居住活动因子的总和。从这一角度出发,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评价因子的代表性,不可替代和多层次性的特点,选取了5项一级指标和18个单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大连西部西北路沿线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域范围内居住小区质量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刘萌  周伟 《江西科学》2012,30(5):672-675,68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居所的创造与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居住环境、城市与建筑空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居住建筑空间的品质息息相关,这将使得建筑空间的健康属性成为新的焦点问题。基于建筑空间的物理要素分析指出,传统居住建筑和谐于地域自然环境。当代一些建筑则因土地资源紧缺、人口数量加剧等因素所致,背离了对健康环境要求的进化方向,成为对居住者身心健康不利的"病态建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健康建筑空间的基本属性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了在当今建筑的设计中,应当重视"健康建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使健康建筑空间成为绿色、低碳建筑固有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的“宜居区域战略规划”(LRSP),重视协调处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使加拿大大温哥华区成为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宜居区域战略规划”可以在生态优化与耕地保护、精明增长与城市发展以及规划执行等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蔡别仪 《科技资讯》2008,(9):101-102
住宅是人类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方便、舒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住区是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建筑设计师要科学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秉承传统勇于创新,通过量度适当的环境设计,使住宅区既保持传统韵味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欣 《科技信息》2008,(3):558-559
居住是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环境不但要满足人类生存本能,更要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观念、审美观念和私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由于CO_2等气体增加,引起未来气候环境变迁,从而导致全球性缺水;有限的耕地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沙漠化,土地资源受污染,森林被毁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类破坏活动等,将给人类未来生活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对这些关系到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应从现在开始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便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