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彝族文字渊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文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文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文章通过对彝文古籍、民族文字学家马达仁先生手抄孤本《阿诺史色与彝族文字》一书,以及汉文古籍上和彝族民间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的记载与传说,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最新彝学界有关彝族文字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彝族文字的创制时间应是"阿诺史色"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2.
彝族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长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章通过彝古籍、民族字学家马达仁先生手孤本《阿诺史色与彝族字》一书,以及汉古籍上和彝族民间有关彝族字起源问题的记载与传说,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最新彝学界有关彝族字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彝族字的创制时间应是“阿诺史色”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在版面中更好的对文字进行编排,从而形成具有视觉美感的平面设计是本文的主要目的,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最有必要的一种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延续了村落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的由社会、政府及村民"共谋"推行的"文字上移",虽然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而为了应对"文字上移"给村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村民们正在逐步地"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村落的集体动员,延续"文字留村",谋求村落重振。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正人,有喜,有怒,有哀,有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生活很有意思。一篇文章也是如此,要让你的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充满浓浓的真情,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走进文字,与你产生共鸣。一、感受文字间流淌的情记得巴金先生给小读者写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相似文献   

6.
优秀散文家和诗词歌赋大家,每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不养鸟而鸟语盈耳”;黄河浪则把悠远的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榕树中;李太白托激愤于梦中的天姥山等。凡此种种,无不有感于物而情溢于胸。诗文成启,或歌咏,或嗟叹,或手舞足蹈,也未必不在情理之中。如此深酣的情感,倘使郁结于中而不发,则未免憋得慌。其甚者,则会怏怏然如染重疾。一旦用文字表达出来,则会文情并茂,欣欣然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7.
汉字伴随着汉文化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得以传播,长期用于朝廷公文、外交往来、文化教育等官方活动中.他们还借鉴汉字制度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日本的假名字母(万叶假名、片假.名、平假名)和日本国字(和制汉字),朝鲜的吏读、谚文和自制方字以及越南的喃字.对于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借用汉字的历史,已有许多文章和专著详加探讨,而横向的观察则稍显不足.通过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汉字域外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纳木依人有自己的语言纳木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的一个独立语言.纳木依符号在一定的程度上记录了纳木依语,是一种早期文字.纳木依文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原始的初始早期文字,另一种是有一定发展的初始早期文字.  相似文献   

9.
瓦当是我国古代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建筑材料,汉代文字瓦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瓦当文字书法极具特色,富有创造性,在用笔上随心所意,线条挺劲浑厚,字体有从简的趋势,简化了结构,在布局上巧妙安排,匠心独具,这些特点对后世的书法创作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德·索绪尔(F.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在对待文字的态度上他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他认为文字对于语言来说是一种危险的存在,文字的专横导致了语言形式的颓废和污染;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字,文字与语言必须长期共存.索绪尔的文字悖论既是对以柏拉图为首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自己语言观的强调及对当时在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11.
萧红散文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她坚定地站在个人生活积蓄及迸发的立场上,把自我情感的体验作为艺术的喷泉,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小溪流淌出来,然后折射外面的世界,她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真情率真的笔触营造了一种迷离凄清之美,给读者带来时代的广阔的悲剧之感。  相似文献   

12.
内隐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人类可不自觉的自动获得某种复杂的技能。英语写作技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技能,是各种语言技能中最难掌握的一门技能,为了写作而写作的外显学习方式往往枯燥而收效不佳,而间接的内隐的学习机制可能会有更佳的效果。对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和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表明多阅读英语读物,多朗读英语作品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课堂学习态度以及对英语和英语写作的看法和英语写作能力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视听英语节目和影片则和英语写作能力之间有某种程度上负相关,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语写作课的教学一直以来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写作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笔者对孝感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写作学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具体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态度及课外学习情况,学生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认识,学生对英语写作过程的认识,学生对作文评改的认识。运用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英语写作教学的具体实践,笔者对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英语写作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英语写作能力;毕竟,好的英语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李煜离愁词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借用自然景物来抒写胸臆;善用白描;善用比喻;含蓄委婉地表达离愁别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科举史上,经义与论是两种主要的科举文体。它们同源,但在行文的要求上又有所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南宋以后,经义与论相互影响,在形式上趋于相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格式,最终成为后世程式化的两种文体,为八股文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著书的理念,历来被认为以"真与实"为基点,附以"发愤著书"之精神,可谓妙绝人寰。曹丕著书的态度,极具"发奋著书"之特点,亦即不朽之论。两者相较,值得探析。二人著书的原因、目的及其对著书观的提倡是各有千秋的。总体来看,司马迁之著书更偏重于抒"愤"及批判现实,而曹丕则更提倡发奋和强调自我之情。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青铜器铭文从铭刻作记号,到记载历史事件,再到抒发个人的感受,金文一步一步走向文学,终于在西周中期形成创作高峰,在青铜器皿上制作长篇铭文,成为贵族们竞相仿效的时尚,铭文创作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具有审美意义。铭文是最早的私家著述,它开启了私人创作的传统。商周金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个人创作。  相似文献   

19.
有法,而无定法。此话道出了作的基本规律与真谛。通过对英写作中段落发展的八种技巧即“定法”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在起始阶段写作技能的形式和提高;从“定法”入手,反复强化“定法”的训练,最终可以达到“无定法”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形象化的语言艺术,诗歌通过诗人对“物”的“处理”、通过“写实”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正是因为诗人“待物”的方式不同,使“写实”有了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了诗歌的不同形态。本文的主要内容即在具体、详细地分析、探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诗歌形态中各自的“待物”方式和“写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