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入侵、战乱、灾荒等原因,产生了大量流民。流民入城对近代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使近代城市人口规模迅速上升,为城市的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劳动力,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使失业人口剧增,城市市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居环境恶化,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职业结构出现畸形,城市功能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流民的定义繁杂,有狭义、广义之分。《中文大词典》称”因穷困转徙于外之人民”。《辞海》言流民是“因自然灾害或因战而流落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一般来说。“流”是指流动。移动的意思,“民”是指人民,社会下层之人。最早的“流民”一词是最早见于《管子》一书。因此,总的慨括来讲,流民是指因饥荒年岁或战祸而流落他乡,丧失土地无所依归四处求乞的农民。流民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民国时期流民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人口压力.人口压力对地球的影响是深远的、综合性的.它对土地资源、可再生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了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本文采用了较新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人口压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内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尤其是对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物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唯心主义问题。主要表现为:否定感觉与实在的关系、不讲因果律、用数学演绎方法臆想宇宙、宣传不需要时间的超距作用、哲学和物理概念错误、研究宇宙起源、脱离了公理化理论体系、否定基本物理量的定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近代物理学破坏了物理学以至整个科学的基础。在物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神创论。  相似文献   

5.
“民生日蹙,失业日多”,成为晚清政府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旨在“消纳流民”的大量官办实业工艺局,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洋务派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在于引进西方模式的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洋务派的教育观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决定了洋务派的教育事业具有浓厚的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性,新式教育事业的创办并没有给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形成很大的冲击,也没有给近代中国带来新式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对"人口压力"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的视角分析人口压力的内涵,并在对内涵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从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的四大模式:制度创新推动模式、产业分化驱动模式、素质教育促进模式和城镇化诱导模式。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盘剥过重,使得这一时期流民问题日益突出。荆襄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量流民纷纷涌向这一地区。外来流民的到来促进了荆襄山区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初步改变了当地原来的落后面貌,但同时也对荆襄地区的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冲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着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由于列强对西南边疆的贪觊,不断地向西南边疆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西南边疆问题被迫卷入了国际化因素,这也是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一个突出特征。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庞杂,存在着政教合一、土司制度等政治制度,增加了西南边疆问题的复杂性。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是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社会政治形势不断变化、演变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缩影。通过对西南边疆复杂社会政治生态的分析、总结,对于深刻认识近代西南乃至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与严重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历程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方志学于近代有了较大的发展,20世纪初其学科构建已现端倪。几乎与此同时,一些地理学家将近代传入的区域地理学也翻译作"方志学",于是中国近代出现了方志学者研究的方志学和地理学者研究的区域地理学共用"方志学"之名的特殊情况。虽然两者之间有相似相通性,但它们的时代属性和研究内容等却存在着差异,且分属中国史学和地理学两种不同的学科。此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当时两种学科的理论体系发展均不完善,两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等一些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席卷而来,我国人口发展却面临着增长率下降和老龄化趋势等严峻问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性认识人口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机制,并探索其协同助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路。基于相关文献,本研究构建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型:人口发展从人口素质、规模、结构、流动性等多维度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科技创新则通过生命科学改变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通过交通和信息技术促进动态化分布,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影响就业结构。针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这一模型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思路:适度鼓励生育,缓解老龄化压力;市场化引导人口流动与聚集;发展银色经济,通过消费升级和素质提升实现创新驱动;创新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多元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干旱区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自然环境特点和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入手,分析西北干旱区,特别是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山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消除贫困人口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托达罗(Todaro)模型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的内在机制,探讨了影响中国目前人口流动的现实原因。从而解释了当前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并依据相似逻辑认为沿海地区将来可能出现“资本荒”现象,并提出解决此类要素“荒”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河北省人口素质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人口健康素质的环境因素,以及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揭示了人口素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运用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协调人口、环境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0至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数据,运用成份数据降维方法预测2011至203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其结果是人口年龄结构持续快速老化。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指数预测和年平均增长率预测两种方法,对河南省2011~2020年的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针对人口在预测期内的变化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笔者对四川省南充市城区、场镇和农村中的树麻雀种群数量、时空分布及其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区和场镇中树麻雀已恢复为常见鸟类;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较显著,春季最低,秋季最高.农村中树麻雀仍是罕见种.在城区、场镇树麻雀的夜宿地为行道树、竹林和建筑物的缝隙.除传统房屋的缝隙外,它们还在现代建筑的各种缝隙中营巢.树麻雀觅食地为荒草地、食堂附近、垃圾堆、粮仓附近等,而在农村中的麦田、稻田、菜地和果园里未见到树麻雀觅食.对导致树麻雀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剧毒农药、鼠药的禁用和城区面积的扩大对南充市城区、场镇树麻雀种群数量的恢复起有较大的作用,但农村中农药污染的影响仍比较严重,致使树麻雀种群恢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变形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往今来,女性的变形现象都尤为严重,女性的变形悲剧也实在值得深思。文章主要以老舍、张爱玲、凌淑华及林海音的现代小说作品为蓝本,阐述变形女性形象的特征、产生变形悲剧的原因及对其现实社会的启示。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注女性,并尽早使这一弱势群体远离变形悲剧。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动态分析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建设对耕地的占用现象十分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笔者分析了河北省近50a来人口、耕地、粮食的动态变化,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分别预测了人口、耕地、粮食在未来20a的变化趋势,阐述了未来河北省耕地资源和粮食供给情况,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