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释义学翻译理论以释义学的基本原理-对应的配合-为指针,以翻译实践所需要的方法手段为核心,探讨学翻译在多元格局中所需求的语言功能及其动态模式,这一理论重在研究学翻译实践中关于艺术性或审美意义上的语际转换,也就是语言形式外壳的因素在“脱离”之后如何使原意蕴内源涵的保留成为可能,以及这种可能经由目的语化的吸收之后如何在语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之“异”,同时造成“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和艺术感染力,进而促进目的语本读的审美领域的扩大及其艺术水平的提高。重要的是,它提倡以“中庸之道”,“执两用中”的中国哲学精神来研究学翻译的方法论,使中国哲学在译论上发挥出应有的指导意义和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与地名的翻译,有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音译传“形”,意译传“神”。优秀的译,不仅能保持原语言的语言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言的化内涵,达到化语境与语言翻译的统一。通过对《红楼梦》前三回人名和地名的两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学翻译,是化的翻译,是在化语境里的再创造,应做到诚信而不拘泥,空灵而不臆造。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学的功能与学的本质和性质密切相关;学的功能由学的本质决定并在学的性质中体现;学功能中有功利性的因素,也有非功利性的因素;学的功利性和审美性不可调和,功利有碍于审美;学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1.认识与改造功能,它近于又不同于哲学的追求真;2.教育与净化功能,它近于又不同于道德的追求善;3.审美与自由创造功能,自由创造是审美的本质,它就是美本身。  相似文献   

5.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名作家,20世纪60年代初他的作品开始在我国翻译出版,80年代形成译介井上学的高潮。在我国的井上学研究中,对井上创作的归属、创作方法、思想倾向和化内涵几个方面存在一些争议,总体上停留于社会批评的单一模式。对井上学的艺术审美研究、井上学与日本传统学的联系、井上学与西方学的关系、井上靖与中国关系的研究等课题,有待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翻译界关于学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是,没有哪一种学翻译标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学翻译标准具有相对性。译在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近些年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拟从化的角度分析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译的主体性,认为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是由化语境决定的,译的主体性也受到化语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翻译和创作都是文学手段,文学翻译中具有创作性。好的文学翻译中需要创造性叛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就是创作或再创作。要让译文读者在其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文章,对原文的忠实与创造性叛逆都是必要的。在对原文精神实质忠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将原文用目的语贴切而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本文引用了散文翻译与诗歌翻译的例子阐述了创造性翻译的可行性和审美性,从而论证了文学翻译是具有创作性的。  相似文献   

8.
六朝学的绮现是在人的觉醒和的自觉后所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符合学发展规律的正常规律,是六朝人审美意识的艺术体现。学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的统一是绮丽学之所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六朝学的绮现象是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六朝人的审美意识。按照学的继承发展关系,若没有六朝学的绮丽特色,也就绝对不可能有唐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三昧: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中国古代学创作和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问题。而在感应外物的心理知觉上与学审美究竟有何内在联系及区别,则又大多语焉不详,或详而无纲、油水分离。笔从佛教教义中拈出“三昧”两个字,深入探寻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方式,分析它与庄子“心斋”及俗人梦幻的同异,这对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梳理和建构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处理学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语言自身的特点和化因素是引起不等值的两个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的原因。本试图这两个层面上的不等值现象进行分析,由此指出达到学翻译中完全和绝对意义上的等值只能是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