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知几与柳宗元在辨伪学史上皆做出了重要贡献。辨伪方法上,柳宗元继承了刘知几于史实和文义等层面来考辨古籍真伪之路径,并在从源流、语言文字、古籍之著者考辨及伪书并非毫无价值亦有可取之处等诸多方面对古籍辨伪方法作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与其友人论道讲学,互相影响,在事实上形成"刘知幾学派".在当时史馆修史弊端丛生的情况下,他们发扬"无所阿容"的批判精神,坚守"彰善贬恶"的史家职责,主张"善恶必书"的直书原则,展现出史家"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这种史学风范不仅对当时史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后世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代初期虽以理学为盛,但其末流弊端已显见,补偏救弊的最好方法就是重新拾起古老的经学,作为扭转学风的手段,因此经学之风已渐然兴起.这一时期的经学特色主要包括绾理学于经学之中、群经辨伪、编纂经籍、通经致用四个方面.清初诸儒倡导绾理学于经学之中对扭转学风,趋于通经学古起了推动作用;对群经的考辨,预示着回归经典运动的到来;而诸经书的编纂则促进了相关的考据、辨伪、辑佚、校勘等学问的发展,凡此皆开后来乾嘉汉学复兴之先河.而清初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色由于雍乾以来的政治高压等原因未能发扬光大,终是学术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作伪成风,伪书迭出。王充对虚妄之书及其产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世俗"好奇怪"、"信虚妄"的习性是滋生伪书的土壤,而作伪者无原则地投世俗之所好而随意夸大、杜撰是伪书产生的直接要因;伪书直接导致世俗"是非不定",贻害无穷,因此对伪书应当清除务尽。为了消灭华伪之文,进而实现"纯诚之化"的理想,王充坚决与"虚妄之传"针锋相对,勇于辨伪的实践。王充的辨伪,既有对伪事伪说的考辨,也有对伪书的考辨。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东洋史学家池内宏在《日本上古史研究——日鲜关系与日本书纪》中体现出的对史料的质疑与辨伪的思想,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时代及个人局限,书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日本书纪》中纪年考辨不足,对四世纪日本国力考辨不足等。  相似文献   

6.
王丹 《菏泽学院学报》2009,31(6):112-115
对<汗简>和<古文四声韵>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字学的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地下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对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字关系的理性思考,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探究古籍版本源流及辨伪的角度对二书的研究与综述性的文章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今天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以审慎的态度来研究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料,从而更好地实现它们在考释文字、审定音韵、古籍版本探源、辨伪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云南古代旅游文献是云南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学价值突出,具体表现在集纳古籍、广采博收;考证依据、相互印证;考辨异同、见解独到;按类编排、逐一记述等。能为云南古代文献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彰显古代文献的现代意义,是非常值得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8.
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史学评论专著的开山之作。在该书中,刘知几博论前史,摭掇利病,对中国唐代以前的史学进行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反省,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由于刘知几的历史见识和修史理论与前人不尽相同,其个人修养、经历及性格也有特殊之处,他点评前史,也显现出其个人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笔下的孔子形象,在唐代文人学者中显得独具一格。柳宗元认为,孔子首先是一个现实的人,之所以获得圣人地位,是其主体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柳宗元的这一观点在客观上质疑了自汉代谶纬之学以来加在孔子头上的神性光环。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是柳宗元在思想上具有异端色彩的具体表现,是其实证性的批判意识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水浒传》李贽评本的辨伪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达成了一些共识。新时期《水浒传》李贽评本辨伪的主要方法是多维度比较与旁证,如:《水浒传》李贽批语与李贽思想、文风的比较,与其他署名李贽评作品的比较等。辨伪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如方法偏失、学风浮躁等。未来的《水浒传》李贽评辨伪工作应将重点放在扩大评点者候选人范围、深化与两种"李评本"刊行相关人士生平和交游情况的考证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宄凡四十余年,作为理论家和探索者,近年在原始艺术和文化模式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其《中国原始艺术》和《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等著作在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墉漫长的政治生涯中获得皇帝多种赏赐,包括墨刻、诗文、画卷、书籍、财物、特权等等.这些赏赐从侧面反映出刘墉当时受到的尊宠,也反映出他在书法、诗文、治学上的高深造诣.综合分析刘墉获得的各种赏赐,有利于更全面公正地认识刘墉.  相似文献   

13.
朝鲜汉文学家柳梦寅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上受到柳宗元的影响,其《送韩山郡守李子信序》与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即都是贬谪期间借赠别来讨论官民关系,表达自己的民本思想;都运用了比喻、对比手法力图表达得形象、明白。但艺术风格上又有显著不同,前者详尽、直率,后者简洁、委婉,前者在感情和气势上略胜一筹,后者在结构安排上稍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对清末数学家刘衡 (1776— 184 1年 )的良驹手定本《六九轩算书》(六种八卷 )及其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 .首先研究了算书作者刘衡 ,其次给出了关于良驹手定本《六九轩算书》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 ,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最后对算书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论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辑思想,分别是:采掇综叙、提供借鉴的编辑目的;分类系事、以小取胜的编辑体例和以史为本、剪裁运化的编辑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刘义庆编辑思想对后世图书编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人格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其复合性与多义性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刘姥姥自然纯真,知恩图报的人格价值是对男权话语背景下传统人格的分庭抗礼,是对儒家思想,世俗人格价值的解构与反讽。刘姥姥真实纯朴的人格彰显的是作者对“童心说”、“真情说”的体认与肯定。  相似文献   

17.
尉氏刘家是清末民初河南首富。刘耀德去世之后,他的这份财产落到了妻子刘马青霞的手中。刘马青霞后来成为辛亥时期的女革命家、慈善家、教育家,刘氏遗产对河南省新学、女学的兴办,对河南辛亥起义的爆发以及河南省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颇为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或时代遭遇,或欢庆胜利,或歌吟山水,或赠答酬唱,或祝寿凭吊,或关爱图书,或对外交流,折射出时代变幻之风云。他的诗歌具有儒家诗学“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品格,蕴含“雄浑圆健,充实光辉”的艺术风貌,呈现出自乾嘉学派以来中国诗坛所形成的“学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此外,他的崇尚“诗言志”、倡导质实诗风、不因人废诗的诗学思想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在利玛窦从肇庆移居韶州之际,出现了一个来自韶州的官员“Liu Sanfu”.利玛窦笔下的“Liu Sanfu”历来被释读为吕良佐,他是韶州通判,俗称“三府”即“Sanfu”.而根据刘承范的说法,这个官员就是他本人,但他身为韶州同知,俗称“二府”.相关资料证明,“Liu Sanfu”即刘承范,而作为韶州同知,他是“刘二府”,“刘三府”当为利玛窦晚年记忆错误或笔误;相关资料也可证明,刘承范曾以韶州府同知身份短期兼任南韶兵备道,一如利玛窦和刘承范本人所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