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宗世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7):113-114,119
公共艺术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标志。公共艺术不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风尚的形成息息相关,更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休闲等紧密相连。公共艺术兼具历史、文化与美学等多重价值,它是艺术家们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改善公共环境、彰显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共艺术这个近年来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当代中国不断的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雕塑,这种公共艺术形式在当代的环境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视觉角度、文化含量和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雕塑的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艺术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兼备娱乐性、服务性、功能性等多种特征,而公共艺术景观的元素也都围绕生活展开。立足于天津本土区域文化中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建筑记忆元素,结合天津市特有的地域建筑特色,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这些元素重组、排列,形成新的符合当代气息的公共艺术景观,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很好地结合,与当代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形成对比,与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历史性对话,建设富有当地特色的公共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精神,较多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公共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艺术已经开始走入我们的城市生活.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都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我们才谈论公共艺术与实践及其载体这个当代问题.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其实就是生活在此城市市民文化的内在表现.对市民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联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公共艺术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广场是一座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节点,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的有机产物,是人们驻足观赏城市景观或市民进行休闲娱乐及社会交往的最佳场所.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最具公共性和艺术魅力。为了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在许多广场上都设立了具有审美和标志性作用的公共艺术,用来丰富广场空间,提升广场的艺术文化气质。而壁画作为广场上的公共艺术。无疑更加引人关注,成为广场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公众视觉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的空间要求也日益提高,随着时代的呼唤,公共艺术应运而生。伴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公共艺术必然会被推倒各类艺术门类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壁画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空间中具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张泽佳  付振宇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7):102-103,106
公共艺术这个近年来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当代中国不断的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雕塑,这种公共艺术形式在当代的环境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视觉角度、文化含量和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雕塑的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中发挥了不可思议的作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人们追求精致的精神生活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人会希望在城市生活中随时可以感受艺术的氛围、赏心悦目的艺术空间,这也反映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杨玉珠 《海峡科学》2013,(10):72-73,75
激情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是融合了各个舞蹈种类特征的一种舞蹈.近年来,广大群众不仅创造了激情广场舞蹈,还发展了激情广场舞蹈.激情广场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形式,是其它艺术活动不可替代的广场艺术.激情广场舞蹈活动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文雅、活跃多彩,有助于弘扬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提高艺术品位,尤其是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是相当明显而有效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和主动创造,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激情广场舞蹈在促进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突显了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以学校为载体,为学生建构知识、素质与能力及其实现的过程与方式。不断创新与实践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首先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与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与缺位,并讨论了其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