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为了研究内冷油腔结构参数及内冷油腔位置对填充率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内冷油腔内两相流的控制方程进行求解,并通过活塞内冷油腔进出油流量动态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冷油腔进出口截面积、内冷油腔进出油孔的长度和喷嘴流量的变化,内冷油腔的填充率分别呈现不同的变化;内冷油腔位置上移使得内冷油腔填充率增大,传热系数反而减小。在不同的曲轴转角下,内冷油腔的填充率不同,内冷油腔的传热系数也随之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并在爆发压力工况对应的曲轴转角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和VOF多相流模型,结合相对位移法和动边界条件,建立了柴油机活塞内冷油腔多相流振荡传热的数学仿真模型,研究了机油进出口管道直径对冷却油腔中机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出口管径的增大,冷却油腔内瞬时机油填充率降低,冷却油腔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呈增加的趋势;结合不同工况下仿真计算结果可知,当进出口管径取8 mm时,对应活塞内冷油腔的综合换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强化活塞内冷油腔振荡强化传热机理,应用场协同理论对活塞内冷油腔中机油的振荡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分析.采用CFD软件Fluent模拟椭圆形油腔和水滴形油腔内机油的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得到2种结构油腔的平均场协同数和协同角余弦值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场协同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活塞内冷油腔的振荡强化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内冷油腔对活塞的降温效果,对振荡冷却活塞在热负荷、机械负荷及热机耦合作用下的温度场及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动网格技术等对活塞内冷油腔内机油的振荡传热过程进行Fluent数值模拟,得到内冷油腔各壁面换热系数;将结果映射到活塞固体表面,对活塞分别加载热负荷、机械负荷以及热机耦合作用,对比分析活塞在内冷油腔冷却前后的温度场变化,得到其热应力、机械应力以及耦合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内冷油腔进行冷却后,活塞各区域温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活塞最高温度下降7.5%;活塞受热机耦合作用下的最大应力小于两者单独作用的结果之和;进行油腔振荡冷却后,活塞的热应力和耦合应力也有不同程度降低。所得到的活塞在内冷油腔冷却前后的应力分布规律,可为活塞内冷油腔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绕平板气液两相流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现行多相流模型和湍流模型对通气两相流动的适应性及所体现的数理本质,选取典型的绕平板气液两相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多相流模型、湍流模型对绕平板气液两相流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建立了适用于绕平板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型。 结果表明,基于单流体理论的Mixture多相流模型忽略了流场内客观存在的气-液相界面,计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流动现象,与实验结果不符;Level Set方法由于考虑了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的影响,能合理反映气液界面波动的特性,可以获得和实验较为一致的计算结果;滤波器湍流模型在标准k-ε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湍流黏性项的修正,降低了计算流场中的湍流黏度,可以更精细地描述与时间相关的气液多相复杂流动现象,进而有效提高对非定常流动计算过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邓安元,彭一川,杜钢建立了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气体流量下,气液两相区内各截面处的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数值计算表明,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都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底吹钢包中气液两...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强制振荡冷却活塞的活塞冷却机理,用试验和仿真方法对机油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制了一套机油喷射试验系统,进行机油喷射试验,用试验结果对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标定,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用Fluent软件研究了喷油强制振荡冷却活塞机油在恒定喷油压力、不同油温下的流动形态,分析了油温对机油流动的影响.稳态模拟结果表明:内冷油腔内部存在大量的空化区域;保持喷油压力为0.6MP,随着机油温度升高,油腔入口质量流量呈折线变化,各工况下,进入内冷油腔的机油质量流量占流场总质量流量百分比都达到了92%以上;保持机油温度为343.15K,改变喷油压力,当喷油压力大于等于0.25 MPa时,进入内冷油腔的机油质量流量占总流量的百分比均达到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8.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两相降膜流动CFD模拟及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气-液两相流二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板束中气-液两相的逆流、并流两种操作进行了模拟,直观地表征了板束中喷淋水流量、风速及风向对水膜流动的影响,并用水蒸气对两种操作进行了传热实验研究.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吻合甚好,表明空气与水并流比逆流更有利于利用液体薄膜强化传热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气-液两相流二维CFD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板束中气-液两相逆流、并流两种操作进行了模拟,直观地表征了板束中喷淋水流量、风速及风向对水膜流动的影响,并用水蒸汽对两种操作进行了传热实验研究。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吻合甚好,表明了空气与水并流比逆流更有利于利用液体薄膜强化传热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用极限扩散电流技术(LDCT)对竖直管内的液体单相流与气液两相流的传质特性进行了测量,经三传类比由测量结果获得了传热特性.实验在一内径为18mm的垂直有机玻璃管内进行,实验液体为K3Fe(CN)6-K4Fe(CN)6-NaOH溶液,气体为空气.实验结果与Dittus-Boelter式的计算值及两相流传热的文献值吻合较好.实验中对气液两相流瞬时极限电流信号进行了测量与分析,采用小波分析法对瞬时极限电流波动信号进行了6尺度分解与重构,深入认识了气液两相流的传递过程.对上升管中气弹运动对传热传质的影响提出了假设.  相似文献   

11.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经过旋流叶片这种离心原件的流动特点。入口为段塞流,空气为主相,水为次相。研究在离心力作用下给气液相分布和流型转变带来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段塞流经过离心原件后流型转变为环状流;且环状流的液膜相对比较均匀。实验引进了3D打印技术,试制了旋流叶片,并开展了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采用多普勒流速仪测量,通过对液膜速度分布曲线积分即可获得液相质量流量。实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误差基本都在10%以内。实现了管内相分离和流量的非介入式测量,为气液两相流计量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垂直管不同粘度油气水三相流压降变化规律以及建立新的三相流压降预测计算方法,依托于中石油气举试验基地多相流试验室,对垂直上升管道中不同粘度油相下的油气水三相流动进行模拟。在固定油水比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油相粘度、气液比、气液流量等参数进行油气水三相流试验,研究油相粘度对油气水三相管流压降变化影响规律。利用CFD软件参考试验工况模拟油气水三相流动,确定在不同粘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分布情况,通过CFD软件模拟确定油水两相在充分混合后可视为单一非牛顿流体混合相。基于CFD模型结果,将三相流看作油水混合相与气相的两相流动,考虑粘度对摩阻系数的影响,根据非牛顿流体剪切特性建立了新的摩阻系数计算方法,基于M-B模型重新建立了新的压力计算方法。对比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发现压降计算模型误差范围在15%内,满足工程实际需求,说明压降模型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具有4个分流喷嘴的新型取样器结构,根据分流比和取样流体气、液流量确定主管路气液相流量。为保证取样流体的代表性,采用"流型调整"与"阻力控制"两种方法抑制相分离的发生。建立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模拟气液两相流在取样器中的流动特性。在气液两相流试验环道上开展试验测试,流型包括波浪流、段塞流及环状流。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气、液相分流系数接近理论值0.25,其主要取决于分流喷嘴的数目,不受流型、气液流速等参数波动的影响,流量测量误差小于±6.0%。该取样计量装置具有体积小、精度高、维护费用低的优点,可代替传统计量分离器,实现气液流量的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14.
分流比是取样型多相计量装置的关键参数,传统取样装置取样比固定,难以适应现场工况变化。为实现取样比在线调节,提出一种插拔式新型取样器,分流孔数为20,直径为3 mm,沿主管管周均匀布置,取样截面上游设置螺旋器诱发来流形成均匀螺旋环状流,通过特殊设计的取样管可动态改变分流孔的连接方式从而获得期望的取样比。根据取样孔和主流孔阻力平衡关系,推导气液相分流系数公式,并在气液两相流试验环道上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气液相分流系数主要取决于取样孔和主流孔的数目,不受气液相折算速度、入口流型的影响,气液相流量测量最大误差小于±5%;与单孔取样相比,三孔取样阻力损失更低,同时由于进行了多点取样,降低了对液膜均匀程度的依赖,能够在更低的气液相流速工况下工作。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在气-=液两相流传递研究方面的工作,包括气升式环流系统中的流体力学和传递、降液膜动下的传热和传质、“载气蒸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并由研究惰气气冲击冷剂液浴中放热壁面强化冷却的操作机理,提出了“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  相似文献   

16.
为得到准确的不同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的压降预测模型,用5号白油和空气在内径为40、60、75 mm,长11.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实验,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压降模型。结果表明:相同气、液量条件下,压降随着管径的增加而减小,且管径对压降的影响较大。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流型,分别建立了水平管层流和环状流的压降计算方法,其中层流压降模型中的液相折算系数和环状流压降模型中的气液界面摩擦系数均考虑了管径的影响,新方法对不同管径条件下实验压降预测准确,整体平均绝对误差为6.4%。  相似文献   

17.
水平井两相流变密度射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水平井气液两相流体分层流动特性以及气液两相流体高速通过射孔孔眼所产生的非达西流动效应等因素,基于向井流流动模型和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分层流动模型,建立了水平井两相流变密度射孔优化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值求解,揭示了变密度射孔完井水平井内气液两相分层流动规律,并对模型中产量、地层渗透率等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射孔会导致水平井筒跟端的径向流入量大大增加,出现明显的端部效应,而通过调节射孔密度,可以有效地调整水平井生产剖面,尤其对于高渗油藏,变密度射孔能够有效地减缓可能出现的水气锥进,从而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8.
泵出型螺旋槽机械密封端面间隙气液两相流动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泵出型螺旋槽气膜密封由于阻塞气压力降低,被密封液相介质进入密封间隙的情况,以密封端面间隙流体膜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VOF模型模拟阻塞气压力恢复到正常值时端面间隙的流动状况。此时流体膜处于气液两相非稳定流动状态,研究密封端面间气液两相介质分布、压力分布及密封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假设条件下,内径处阻塞气压力恢复到正常值,流体膜能够恢复成纯气相流体膜;液相介质能增强流体动压效应,增大气相介质流动阻力,降低泵送量;气液两相掺混,改变了气液两相分布、压力分布、泵送量等密封性能,增大了流体膜恢复成纯气相的难度,且在液相介质进入螺旋槽状况下,流动过程中少量液相介质在内径处发生泄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