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表演风格多元一体,既有地方大剧种风格,又有民间小戏特色,还有浓郁的乡土生活色彩;代表人物的上下场动作讲究文臣要推髯,武将要跳台;道具使用上讲究文不离扇,武不离刀;表演形式中还有进三步、退三步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逻辑——数学悖论是指仅借助于逻辑和数学的符号而得以构造的悖论。从历史发展看,其主要是指布拉里——福蒂(Burali—Forti)悖论,康托悖论和罗素悖论,它们分别是在1897、1899及1902年提出的。逻辑——数学悖论的出现,明确地表明素朴集合论中包含有逻辑矛盾。解决逻辑——数学悖论,必须对康托的素朴集合论加以限制,特别是必须抛弃前面所提到的概括原则。按策梅罗的研究成果,只须对公理适当地加以选择,就可做到既能使新建立的集合论能成为数学的基础,同时又能确保新的理论不会导致悖论。  相似文献   

3.
古典汉诗英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正在探索阶段。古典汉诗与英诗既有共性,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古典汉诗既有可译性,又有某些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4.
明代皇帝作为一个整体,有其鲜明的群体特征:第一,政治低能,荒政怠政现象突出;第二,个性鲜明,集中在叛逆精神、多元化自我诉求和性格极端化三个方面;第三,平民化色彩浓。他们这些特征既有自身因素,亦与当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是个体选择与时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色彩的视知觉是人类感知觉的重要方面。婴儿出生后最早的规知觉是对色彩的知觉。色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意义。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诉诸于视觉的艺术如绘画、摄影自然就把色彩作为最重要的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从写实主义对色彩真实精细摹绘到表现主义对色彩的肆意涂抹,色彩既有再现客观现实又有表现作者主观思想的功能。艺术是相通的。文学,运用语言来反映现实表现思想.同样也要用语言表现色彩。郭沫若在《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中明确指出:“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和感触。”诗或散文,不注重情节叙述…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也是一种理;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又有死亡人物的悉苦之悲;既有庸众之悲,又有孤独之悲;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泻染得阴冷而可怖,道出腐配的封建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同时在小说里,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7.
散文,不仅是我人生传记中若干富有色彩的篇章,也是我那经常漂泊流浪的灵魂的栖息地。在散文创作中,我追求题材的多样、情感的真诚、境界的深广、手法的自由,并认为一个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现代意识,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实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8.
李洪杰 《科技信息》2009,(32):28-29
汉语和日语都是色彩名称很丰富的语言,两国在对色彩的表达和应用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差异。本文以五种常用的色彩词为对象,论述中日色彩词的意义,色彩意识,文化内涵。通过中日色彩词的对比,可以更好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正确掌握中日色彩词的正确使用方法,加深对日本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日语外来语形容词在情感色彩、表现力上有着和语与汉语形容词所没有的作用,具有更加充实、完满的语用功能,在实际语言使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外来语形容词既有对和语与汉语形容词词汇构成补充的,也有与和语、汉语形容词词汇各司其职的,又有对汉语形容词词汇构成竞争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一条充满张力的针对自我的陈述之路。其主要表现是:潜意识展示作为对传统人格加以陌生化的手段,不断受到来自道德的、政治的、文化的暗示;女性自我建构于欲望主体既被抒发又被隐含的对立之中;个人感、主体意识常常陷入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分裂与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11.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人曾几以其对江西诗派的继承和发展而享誉诗坛。其前期学江西诗派,字句工整,韵律平稳;后期接受吕本中“活泼”诗法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加以完善,创作了大量清新、恬淡、风格活泼的作品,开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以表达爱国情感为主,但在其诗歌创作的生涯中,诗歌中的主体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主体经过了快乐的流浪汉、痛苦的"流囚"到焦灼的拷问者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从而展现了闻一多诗歌情绪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叶维廉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现代到古典、从西方到东方的转变和回归。跨时代、跨文化的双重视角,为他的比较诗学理论开拓了思路,并寻求到诗学理论的据点:"文化模子"理论。随着国际性文化境遇的恶化,叶维廉感到强烈的文化忧虑,进而走向文化批评的诗学理论建构期,这显示了他深沉的人文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海子及其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特殊的文化存在。本文尝试着从存在的表象/幻象、丰盈的想象/幻想、诗意言说方式、神性体验和神性光辉四个方面对海子的抒情短诗进行解读,并探讨和说明海子及其诗歌在诗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上与梵高、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等人的精神渊源关系。有所发明的是把海子诗歌的幻象体系与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重世界整体相联系,以及在分析归纳后提出了海子诗歌独特的“诗意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曾思艺叙事诗和诗剧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新诗创作的重要收获。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民间文学色彩浓郁,还鲜明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所特有的学术背景与写作个性。  相似文献   

17.
杜甫旅居成都期间,作有《漫兴》、《漫成》等诗,诗中颇见作者的散漫之态。这些挥笔立就的“漫作”,与杜甫前期作品风格迥异,反映了他在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这些看似闲散的诗歌,在内容上是有寄寓的,并非前人所述的“慵懒”之作。就表达手法而言,这些“散漫”而成之作,恰是杜诗艺术上日臻成熟,老成浑厚,运笔挥洒自由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李东阳的诗歌创作既沿袭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一定的转向,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与七子派的文学主张相一致.其诗歌创作中别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元代诗人.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李东阳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诗歌创作由唐宋元兼顾转向以唐为主,同时宗宋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以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入诗。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非常关注个体存在,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宗教被他用来探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语言优美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他的整合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