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录鬼簿》是一部记述金元散曲和戏曲作家的专著,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它以作家为中心并为他们树碑立传,记录了元代我国古典戏曲的兴起与繁荣,以及这个时代名家辈出、剧作如林的盛况,并且从理论上对元代杂剧作了初步地总结与概括,所以极具戏曲史料价值,甚至于被一些学者认作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宋元戏剧考》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文学以元曲创作的高度繁荣为特征,元曲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元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然而与繁荣的元曲创作相比,此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元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并略加评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还有一些象胡祗等在一些文集中专论元曲的序跋。不过,我们在研读这些理论作品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有关元曲的理论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目录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剧作家尤其是文人剧作家创作时,在重视戏曲的“风化”和“乐人”这种教化与娱乐的功用哆同.寸,更;的体现出“诗言志”的传统的承续情感至上的戏曲价值观使戏曲作品成为古代剧作家逞才肆情的载体,成为文人学士们表现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这是作为正统文学的诗词所具备的文学传统在戏曲领域的开掘。戏曲在情感层面上的功能意义的被发掘,标志着戏曲价值观的成熟,也是诗性特征生成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传统条件下的目录与书目的关系着手,揭示了目录与书目在作用对象、使用对象和编制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在现代计算机网络联机编目逐步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分析了目录与书目在各方面的差异呈逐渐缩小的趋势,提出了“目录与书目的融合是图书馆界全面网络化和共享化实现的一个标志”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他列为元代作家第一人,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称他为“驱梨园领油,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而现代文学吏上王国维的评价是“无杂剧一体,实汉卿创之”。由此可以看出关汉卿在当时以及在整个中国戏剧史上的崇高地位,关汉卿杂剧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对于戏剧来讲,场面和关目的合理设置是一部戏成功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杂剧的出色成就与其安排场面关目的匠心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关剧在这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统条件下的目录与书目的关系着手,揭示了目录与书目在作用对象、使用对象和编制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在现代计算机网络联机编目逐步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分析了目录与书目在各方面的差异呈逐渐缩小的趋势,提出了“目录与书目的融合是图书馆界全面网络化和共享化实现的一个标志”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王俭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图书目录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和《七志》。《七志》的私人编目、著录今书、创立传录都是前人所无,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曲品》著录明代永嘉戏曲作家戴子鲁所撰传奇《青莲记》《记》各一本,从中知其号金蟾,永嘉人,而生平事迹不详。故特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9.
钟嗣成的《录鬼簿》,一直受到治文学史者,特别是治戏曲史者的重视。但它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本文试从目录学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祖还乡》是元代著名的套曲之一。作者睢景臣(一作睢舜臣)的生平事迹,据元人钟嗣成著的《录鬼簿》记载:“景臣,后字景贤。大德七年(公元一三○三年),公自维扬(扬州)来杭州,余与之识。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并附录了他所作的杂剧《千里投入》、《莺莺牡丹记》、《楚大夫屈原投江》等三种。《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二卷《艺文·集部·别集类》著录《睢景臣词》一卷。可惜这些作品,只剩一个目录了。睢景臣之所以名列元代优秀作家之列,主要是由于他制作的套曲《高祖还乡》不仅压倒了当时“诸公”所有撷取同一题目写成的套曲,就是放在全部元代套曲中比较,在思想上、艺术上也算得上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丛书广录》是一部大型古籍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源信息和检索途径,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因各种原因偶有著录失当之处,如作者姓名错讹、书名信息错误等。本文作者就其所见,一一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2.
庄一拂编《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谓:明清阙名作品《新嘉驿》,“《读书楼目录》中<乐府传奇栏>有此本,其他戏曲书簿未见记载,本事未详,伕”(见是书下编《传奇》五)。按:传奇《新嘉驿》,当是记明万历末  相似文献   

13.
古代目录书本来具篇目,《七略》后就不具篇目了。以至考亡佚的功用不全。而后世目录书不具篇目是有其各方面原因的。  相似文献   

14.
《祖杰》戏文 ,古今曲录书目均未载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据周密《癸辛杂识》所录  始列为戏文。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刘埙《义犬传》及有关地方志乘 ,详论《祖杰》戏文的来龙去脉 ,以及  与此事件相关的社会政治背景。通过对晚清时同福昆班所演的《对金牌》传奇的钩沉与分析 ,明确两者间的渊  源和继承关系后 ,指出即使相同题材的艺术作品 ,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会有不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七志》、《七录》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家王俭、阮孝绪编撰的两部重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古典目录学史上的私家开端之作。它们上承《七略》体制,又有创新。二书的分类精神、目录体系以及丰富的史料为后世完善四分法和史志目录所借鉴吸取。通过对王、阮简介及二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凸显出《七志》、《七录》在古典目录学史上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录学,原来是在文献资料这一特定领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隋书·经籍志·簿录篇》序说:“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在文化只为少数贵族据为私有的古代,史官负责记言记事,掌握一切文化资料,积累了大量典籍。为了便于咨询、检索和使用,采取了编制目录的方法,提纲挈领、简要系统地予以揭示和报导。所以,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文化典籍不断出  相似文献   

17.
钟嗣成是元代后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所作《录鬼簿》是有关元代散曲家的重要历史资料,引起了前辈时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丰富的散曲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他的散曲作品用韵可知:其散曲押韵方式共5种,有两韵部通押现象,但都是在韵部允许的通韵范围内,基本上符合《中原音韵》所用韵部,用韵比较整齐、精当。  相似文献   

18.
蒋士铨是明清昆山腔传奇发展史上最后一位优秀的剧作家。《藏园九种曲》是他自编的戏曲选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第二个黄金时代的终结。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特别是研究明清时代的昆山腔传奇流变史、不可忽视对这部戏曲集子的研究。一《藏园九种曲》,包括蒋士铨的九部戏剧作品,其中反映民族矛盾、歌颂爱国志士的,如《冬青树》;有揭露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与丑恶,赞美德才兼备、敢于抗暴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清初私人藏书家们在目录编纂上的探索和实践,为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介绍了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钱曾的《读书敏求记》和朱彝尊的《经义考》对目录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