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州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对这些同义词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词形差异主要表现在构词语素及构词方式上;词义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意轻重、语意范围等方面;用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使用对象、使用频率等方面。温州方言词汇存在不断整合、精简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金堂话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小片。文章运用定量方法,对金堂话“子”缀词进行穷尽考察。在构词上,“子”缀词的词根语素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和代词性语素。在词义上,与普通话相同的部分“子”缀词,出现了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情况。在功能上,“子”缀除了构词、变义、转类等基本功能外,还有小称与泛化等附加功能。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两方面的一些材料 ,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试图论证现代汉语方言的女性亲属称谓词“伯”应是早期古越语的底层词。  相似文献   

4.
亲属称谓是认识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广东茂名地区方言的亲属称谓,有其区域特征(如有"女甫""奶""爹""翁"等特色词),一致性比较强。总结这一地区方言的亲属称谓特点,对于认识茂名方言文化,对于了解广东三大方言的接触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分为四部分:一、茂名地区方言概说;二、亲属称谓的含义及亲属关系的分类方式;三、茂名地区方言亲属称谓的主要特点;四、亲属称谓反映出的汉语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5.
广州方言中的底层词,除保留在地名和口语中之外,有的既是口语词,同时又是构成地名的词语,本文所讨论的“栏”与“墟”就是这一类词语。通过对它们在广州方言中的留存、变异以及衍生出来的系列词语的考察,不仅可以探索它们从少数民族语言进入到汉语的过程,更能深入地了解粤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而且对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词义演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亲属称谓词是语言中常用的基本词汇,广西沿海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历史传承性,同时自身也产生了变异。周边方言或外族语言的接触影响,移民的不同背景及特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也使其语法、词汇系统表现出了多语成分的叠合共存现象。该地区的亲属称谓词饶有特色,加强调查研究,有利于汉语方言语言面貌及其演变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相似文献   

7.
外来词“的士”借自英文“taxi”,在音译过程中受了粤方言的影响。随着频繁的使用,“的士”缩减为“的”,并具有了进一步的构词能力。“的”既可以作为中心词素,又可以作为修饰性词素与其他词素构成偏正式的复合词。在某些方言中,“面的”类词产生了自己的地方变体。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安顺屯堡"小孃孃"为例,探讨亲属称谓在旅游开发中作为连接主/客、进行好客表达的符号介质的品性,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旅游开发过程中亲属称谓制度的资本化现象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亲属称谓被作为表达好客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往往带有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并隐含着性别、权力等话语色彩。  相似文献   

9.
武平话的词汇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平话的词汇特点林清书所谓武平话的词汇特点,主要是与普通话相比较而言的,有时也兼顾与其他语言或方言(土话)的比较。我们准备从词义、构词特点和词源三个方面来分析武平话的词汇特点。一、词义方面:词义方面的分析,着重从词义的概念、同义词、多义词及引申义。比...  相似文献   

10.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英语都有大量的性别歧视语。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文化和社会对语言的影响作用。性别歧视只要在现实中存在,就必然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在词源、构词、词的用法和词义四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塘山这个偏远乡村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其于语音、排行标志、姻亲称谓等方面的一些特点,并试着探讨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从总体上谈谈塘山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岳阳柏祥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有“长辈”、“平辈”、“晚辈”三大类,经考证该方言称谓词有些沿用古代亲属称谓词。该方言称谓系统中最具特色的是称谓词性别异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沿用古代称呼的传统并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子尾词的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表明了“子”尾本身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子尾构成的双音节子尾词作词干,前面再加修饰成分,是湘乡方言中子尾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运用典型范畴观,从“词”与“范畴”联系的角度重新阐释传统词汇语义学的词汇演变方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隐喻构词和词义转移,同时讨论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年龄的长和幼是亲属称谓的一项区别性语义特征。同类亲属有的区分长幼而使用不同的称谓 ,有的不分长幼而使用同一个称谓。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和长幼合称具有与普通话或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陈保忠 《科技信息》2011,(17):157-157,187
汉语普通话的命令标记“给我”因语法化而发生语音缩合成为一个词。在具体的方言天长话中,由于命令标记的“给我”的语音缩合,频繁使用,类推到所有的“给我”的组合上,使得各种意义的“给我”都发生了缩合而成为一个词.同时也类推到天长方言中表示给予义的“把我”上,“把我”也发生了同样的语音缩合。  相似文献   

18.
释“翦爪”     
“翦爪”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多见,但仅个别辞书收有此词,如《汉语大词典》等。而《汉语大词典》也未解释其具体词义,只简单交代“翦爪”是用为祈雨的典故。文章主要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翦爪”的词义,以期能让我们对“翦爪”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韩语中的“ ”“ ”都是韩国社会对于指代或称呼已婚妇女时使用的高频率的词语,两词在词义上相似,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相互替换使用。由于近年来媒体的导向、语言变迁等原因,导致社会对两词的认知差异日渐明显,现在两词在使用的范围、意义、感情色彩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 ”“ ”的使用方式、使用语境、使用范围以及作为称呼语的使用事例分析,探寻两词的使用范畴和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20.
晋城方言中的“圪”头词,一种附加式的构词法,属于前加式,多表面出“小”和“少”的意义,具有极强的口语色彩,表现出事物时更富形象化色彩。在晋城方言中,附加“圪”而构成的词可以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