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译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倾向于母语文化模式思维,进行母语文化联想。因此,其翻译策略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母语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取《论语》的三个英译本:马德五译《孔子说》(简称马译本),Arthhur Waley译《论语》(简称韦译本)和潘富恩、温少霞译《论语今译》(简称潘译本)。从文化负载词、翻译补偿和对原文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尽量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  相似文献   

3.
自从翻译的文化转向以来,在翻译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在当今各国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较为成功地进行文化空白的翻译转换,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试通过分析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译本,归纳总结解决翻译中文化空白问题的三种有效策略:归化策略、异化策略、阐释空白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论语》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关键词英译进行分析,分析了《论语》英译经历的宗教化、西方中心论、自我东方化、去中心主义以及中西比较哲学解读的文化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5.
翻译要传达三种信息:主题信息,艺术信息和文化信息。《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对《红楼梦》诗词的英译,进行两种译本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蕴含着大量的习语文化图式、宗教文化图式、典故文化图式和民俗文化图式。因此,在《水浒传》的翻译过程中,赛珍珠不仅仅注意到了语言图式和语境图式,更注意到了文化图式。赛氏主要采用了文化图式移入策略、文化图式置换策略、文化图式补偿策略等翻译方式来翻译《水浒传》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有三个著名的英译本:我国著名的英译家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通晓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詹姆斯的译本Rickshaw以及伊万·金的译本RickshawBoy。三个译本中对小说人名的翻译各有千秋,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化和异化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社会时代对文化输入的不同要求以及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8.
依据美国学者文努迪(L.Venuti)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一文为代表,比较了翟理斯(Herbert Giles)、梅维恒和梅丹理(Denis.C&Victor H.Mair)、闵福德(John Minford)三个译本中翻译策略的使用,分析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三个译本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提出在《聊斋志异》的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越来越受到译者的青睐,其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两个英语全译本风格各异,但异译同工。身份不同的翻译家,秉承不同的翻译主旨和翻译目的,都尽可能全面、充分、完美地再现原著的风采和文学魅力。在对原著进行文化阐释的过程中,两个翻译文本通过"深度翻译"的不同方式和具体的释译、化译、变译技巧,同样实现了文化翻译学理论上的译文"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英文电影的字幕翻译效度,作为评价字幕译文的标准,反映了影视作者交际意图的实现程度,实现效度就是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英语的语言形式化程度高于汉语,译文需衔接隐化;字幕文本的瞬时性特质,译文需措辞简化、语法范化和文化显化;影视多模态符号的辅助性,译文可适度异化。无论是重现还是调适,都要关注汉语受众的认知期待,既保证字幕的可接受性,又体现汉语的字字珠玑,以实现字幕翻译的效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从性别立场、性别刻板印象和双性同体三方面对比分析了小说《名利场》的译者荣如德和谢玲在翻译中的性别化处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揭示性别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歌剧《原野》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巨作,是第一部被搬上国际舞台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国歌剧。我们说它是中国对西方歌剧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代表了中国对舶来艺术通过早期的模仿移植,到中期的交融借鉴,再到最后与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高度融合之后的歌剧创作水平。值此《原野》上演20周年纪念之际,本文从《原野》创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本民族的因素与西方创作技法巧妙的融合,以期为中国歌剧创作、发展提供一份有意义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史晓静 《科技资讯》2007,(25):232-23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越来越引起翻译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试用文化翻译学的方法对《红楼梦》的英译进行研究.论文选取了现有的两个最著名的英译版本杨宪义于1978年的译本和David Hawkes于1973年的译本,并将二者进行比较,从科举考试、官衔、亲属关系这三个突出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事物的英译入手,试图总结《红楼梦》这类文化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有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半生缘》英译本问世以来,学界关于该译本的相关研究仍寥寥可数。本文结合韦努蒂的译者显形理论,从文化负载信息的翻译、语相特征和情节处理等三个方面探索《半生缘》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情况,尝试为译者显形研究提供新角度。研究发现,金凯筠在翻译文化负载信息时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大胆地使用斜体在译作中呈现自己的理解;不改动与目的语文化相偏离的情节。由此可见,金凯筠的译者身份在该译本中是显形的,从而保留了《半生缘》的"中国味"。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英译本中最具有影响译本的是由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所翻译。《水浒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108将的绰号,本文主要以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所翻译的三译本中关于人物绰号的翻译实例作对比。分析哪种翻译策略更利于《水浒传》中绰号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古典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英译本也承担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在处理文化意象是各自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指出两个译本呈现出一种"殖民化"与"反殖民化"的对峙,而前者的翻译更有利于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7.
刘宝昌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6):261-262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小说《骆驼祥子》译本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受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审美期待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小说英译时,采取归化策略以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了解原作的语言风格及源语文化。两种策略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交际调适理论在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中有多处的体现。本文从交际调适理论的三个策略(趋同策略、趋异策略、原状策略)出发,分析《推手》中中国公公与美国媳妇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确定交际者的语言动机。本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调适理论在公公与媳妇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边莉娟 《科技信息》2007,(22):117-40
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杰出的传播人,林语堂先生在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并且切实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其翻译实践中。本文依据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从翻译的性质、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的标准三个方面解读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电影片名的佳译离不开译者的审美加工和艺术再创造。在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艺术效果为先、目标受众为中心以及文化调适的翻译原则。同时,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片名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采取内容升华、巧用四字格和叠音、代偿式转换、文化适应等多种变通策略,通过译名体现情节美、音律美、幽默美、人物美以及文化美,最终达到商业和艺术效果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