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淬火工艺对低和中碳铬钢的显微组织、冲击韧性和断裂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淬火温度,使中碳钢所获得的、带方向性的纤维状马氏体和呈等边三角形出现的马氏体都是孪晶型的片状马氏体.低碳淬火钢中有相当数量的板条马氏体中也都带有孪晶.并证实,具有细小奥氏体晶粒的细片马氏体或隐针马氏体的冲击韧性值高于粗大的低碳板条马氏体.因此,无论是低碳,还是中碳和高碳钢,当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稍大时,采取提高加热温度进行淬火的工艺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GCr15钢超塑形变热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GCr15钢超塑形变淬火得到细小的马氏体组织,其亚结构为以高密度位错加孪晶的混合结构,碳化物体积份数增多,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力学性能试验表明,该钢的多冲寿命成倍提高,抗弯强度提高67%,耐磨性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27SiMn钢临界区淬火后的显微组织和亚结构,观察到其显微组织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组织形态随临界区淬火温度的不同有所差异;铁素体中具有高密度位错;马氏体中孪晶增多,但没有贯穿整个马氏体片,其周围有高密度位错。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30Mn20Al3无磁钢冷轧板经1 000和800℃固溶处理10 min后的拉伸变形加工硬化行为和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该钢的加工硬化速率在不同变形阶段随真应变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加工硬化指数随真应变增加而增加.OM和TEM观察显示,变形量小时,滑移为主要变形机制;变形量增大,变形机制以形变孪晶与位错及形变孪晶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主;1 000℃固溶处理的晶粒尺寸较800℃大,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孪晶较多,且随着变形量增加,形变孪晶可持续形成,增大了TWIP效应;晶粒尺寸减小使变形过程中的形变孪晶产生的临界应力增大,抑制形变孪晶的产生,从而减小了TWIP效应.  相似文献   

5.
对40Cr钢和50优质碳素钢典型工件进行大功率感应脉冲淬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高频淬火相比较,感应脉冲淬火工件变形微小,并可获得超常增硬效果,工件表面组织中,原始奥氏体晶粒超细化,极细的马氏体单元呈分散,混乱排列,马氏体板条的位错密度和马氏体片的孪晶密度均提高1倍。  相似文献   

6.
表面机械研磨316L不锈钢诱导表层纳米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方法在316L不锈钢上制备出纳米结构表层,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研究横截面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通过测定表层到内部的硬度变化研究纳米化对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min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在距样品表面约100μm深度形成高密度位错;随着应变量和应变速率的增加,在距样品表面约50μm深度诱发了机械孪生,形成了片层状孪晶,并相互交割细化组织;最终在样品表面形成了厚度约为20μm的纳米层,表层显微组织由晶粒尺寸为10~30nm的双相组织(马氏体和奥氏体)组成·表面纳米化是通过位错 孪晶及孪晶 孪晶相互作用实现晶粒细化·表面纳米化后,表层硬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变形异步-同步轧制及随后600 ℃和700 ℃退火处理,成功制备了超细晶高锰TWIP钢,并研究了退火处理对大变形TWIP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96%异步-同步大变形轧制后,材料组织显著细化,抗拉强度从621 MPa大幅提升至2 050 MPa; 经过600 ℃退火后,大变形轧制TWIP钢的组织基本完成了再结晶,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00 nm,抗拉强度1 079 MPa,延伸率达到了29%; 而经过700 ℃退火后,大变形TWIP钢的组织发生了完全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600 nm,抗拉强度达到了1 101 MPa,延伸率达到了54%.退火后的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层错、位错胞等亚结构.相对于大变形轧制态和600 ℃退火态,700 ℃退火态的超细晶TWIP钢的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主要源于孪晶诱发塑性变形机制及合金较低的层错能.  相似文献   

8.
强压处理对50CrVA弹簧微观结构及松弛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强压处理对50C_rVA油淬火钢丝及形变热处理们丝弹簧的组织结构及松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或电强压处理后TEM组织是回火板条马氏体,其主要特征是:在某些晶粒微区内出现了黑白相间、大致平行的条状亚结构,其中白条为合金铁素体,窄细条是高位错密度缠结的胞壁,碳化物质点主要分布在胞壁内。形变热处理者有数量较多、黑色密集位错缠结的胞状组织,局部也有类似孪晶的亚结构。未强压时弹簧的低温应力松弛过程一般分为两阶假;经热或电强压处理后只出现松弛的第二阶段。回归直线方程通式为ΔP/P_0=a+blntR,算出两类弹簧工作十年后的负荷损失率<2%。弹簧的低温应力松弛是一个回复和动态回复的综合效应,它在某些晶粒较弱的微区内优先进行。组织和亚结构的均匀稳定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间坯超快冷工艺,在0.2%C-2%Mn普碳钢中获得表层铁素体和心部马氏体的梯度层状组织,实现了钢板压下量约50%的大变形温轧.大变形马氏体经450℃和530℃退火后,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为0.52μm和0.66μm的超细晶组织.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准静态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超细晶钢板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610℃退火粗晶钢板,450℃和530℃退火超细晶钢的屈服强度可提升2~3倍,平均屈服强度分别达到了1 475 MPa和1 196 MPa,延伸率也显著下降.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是超细晶钢强度提升的主要强化机制,而加工硬化率降低导致了超细晶钢的塑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Fe-28Mn-3Si-3Al TWIP钢变形的微观组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TWIP钢拉伸变形后的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TWIP钢中存在60%的退火孪晶,变形后孪晶量减少为32%. 在拉伸过程中,具有退火孪晶的晶粒内部首先发生变形,产生的变形孪晶遗传了退火孪晶的取向. 变形过程中孪晶和位错相互作用、孪晶和孪晶相互作用以及孪晶取向改变引发滑移的综合结果使TWIP钢同时获得高塑性和高强度,因此变形过程中孪生变形是TWIP钢的主要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验室及现场实验结果,本文介绍一种钻井现场用测量和计算洗井液流变参敏的新型装置.该仪器可直接安装在井场泥槽或泥浆池內.整机由计算机遥控,由打印纸带输出计算结果.仪器测量与计算结果与美国范氏35SA型粘度计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对所给出的流体剪切力测量装置Stanton管,在空气管流与风洞中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这种差压管所测量的流体剪切力值可由文中所导出的公式表示为压差的幂函数,Stanton管的敏感结构尺寸在于它的总高度H,若能从结构上将Stanton管在固体表面法向上的高度尺寸降至湍流边界层层流底层厚度以下,则可不必对其进行标定而直接利用公式从压差值△P导算出流体剪切力。  相似文献   

13.
双孔微剪切法测定材料的局部强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工程上进行焊接接头强度设计或承载能力评定时,需要测定焊接接头各区域的局部强度.文章提出一种双孔微剪切局部强度试验测定方法.在被测材料的小区域两侧开2个小孔,剪切压头从其中一孔对被测区域加载直到破坏,根据加载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确定材料的强度.实验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精度.通过对管线钢、紫铜和6063铝合金三种材料的标准拉伸和双孔微剪切的对比试验,发现拉伸屈服强度是屈服剪应力的2.01倍,抗拉强度是最大剪应力的1.46倍.最后测定了焊接接头局部强度,其分布趋势与硬度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4.
计及基体刚度的单向复合材料应力集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计及基体拉伸刚度效应的修正剪滞模型,用于研究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由于纤维或基体破坏所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问题。文中定量讨论了纤维/基体拉伸刚度比及纤维体积分数对断口邻近的纤维和基体的应力集中的影响。证实了当基体拉伸模量较低(如树脂基复合材料)及纤维体积分数较大时,可以忽略基体刚度对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对于其它情形(如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就不可忽略基体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剪应力指向判别平面应力状态两个主应力与主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无需记忆任何规则或约定,直观且准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区和丘陵地区卵砾石河流的情况,提出对梅叶-彼得推移质输沙公式进行修正,使用式(8)的泥沙起动切应力公式,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粗细泥沙颗粒的隐曝系数公式和考虑水流床面切应力随机分布的计算方法,用以估计这类河流的推移质输沙率.经长江上水文站的实测资料检验与河道泥沙数模的应用,能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取得较好效果,可作为这类河流中计算推移质输沙率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当前国际最先进的流变测试系统——安东帕第三代Physica MCR301模块化智能型高速流变仪,采用三阶段加载方式,对某泥石流沟原样进行了测试。得到泥石流原样剪切速率同剪切应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变化的拟合公式。分析了剪切应力随泥石流容重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下的剪切应力同剪切速度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对泥石流流变特性的认识,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及泥石流工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自行改造、加工的高应力单剪仪试验系统上,对饱和粗砂、干粗砂、饱和细砂、干细砂与钢材、混凝土界面的剪切特性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经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高应力单剪条件下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段与双曲线模型较一致.干砂界面的初始剪切刚度和界面抗剪强度均大于同基底下饱和砂界面的值.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知,相对于土性和基底材料两影响因素,砂的干湿状态对剪切特性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弹性理论方法,给出了受自重作用的弹性介质边坡内最大剪应力作用面的分布规律和最大剪应力迹线,从而对分析边坡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抗剪强度较弱介质提供了可能的滑移面的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