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游楠  冯理达 《世界知识》2022,(10):53-55
<正>为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理念,中国与欧洲国家在非洲的市场合作(以下简称中欧非合作)是这一理念成功的实践案例。中欧双方产业链互补、经济契合度高,中欧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海外市场的深度融合。而非洲国家以其特有的人口优势、广袤市场和发展需求,成为中国和欧洲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市场。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5月9日,在李克强总理和安倍晋三首相共同见证下,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同日本外务省、经济产业省签署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9月25日,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商定就投资泰国国内高速铁路项目开展合作。如果中日在泰国的合作尝试能够取得进展,亚洲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将有望减少在区域基础设施联通方面的不良竞争。在此背景下,中日能否在亚洲经  相似文献   

3.
王超 《世界知识》2020,(14):62-63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指中国企业(含金融企业)与有关国家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2015年6月,中国与法国政府正式发表《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概念。几年来,中国已与一些国家政府发布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声明或签署谅解备忘录,也与一些国家政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协助企业开展这样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以此为契机,中日做出努力,推动关系改善,让两国关系重新走上正轨,并就两国如何深化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在2018年10月26日安倍首相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52份合作协议,就货币合作、金融合作、在第三方合作等达成协议,此举被认为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合作的"新时代"。除夕夜,东京塔首次点亮"中国红",安倍首相录视频用中文向华人祝福春节,祝愿两国关系取得新发展,这是多年没有过的。  相似文献   

5.
外交小灵通     
正(摘自外交部网站)【李克强同法国总理瓦尔斯通电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2日在通电话时指出,中法共同倡导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两国基于互信基础和互补优势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目前双方已就共同基金、合作机制和首批项目等取得积极进展。我们愿同法方一道努力,共同开发核电等多领域第三方市场,推动实现互利多赢。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需求方与第三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中支付函数的基本形式 ,并讨论了支付函数如何实现对合作双方的激励和约束 ,保证高效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4月1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会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表示,中日互为重要邻国。近年来两国关系历经波折,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影响。首相先生去年以来多次就改善中日关系发出积极信息,中方对此予以重视。希望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此次应邀访日能够成为两国关系重回正常轨道的重要一步。中日关系改善势头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只要把中日关系改善好、稳定住,双方就可以开展更密切的交往和更广泛的合作,这符合两国人民和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为此,要  相似文献   

8.
发展对华关系在朝野占了上风;在一些战略层次问题上有意与美国拉开距离;中日关系正处于新的转折期。 199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实现了互访。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已基本摆脱困境,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尽管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特别是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但在新旧世纪的交接期,日美两国均需通过政治、经济交往与中国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江主席的成功访美,中美间确立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日首脑实现互访并就加强对话、扩大合作达成共识,这表明中国与美日的一些矛盾尚不致影响中美、  相似文献   

9.
正4月3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李克强表示,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稳定繁荣。这几年中日关系走了一段弯路,当前两国关系有改善势头,但基础仍然较为脆弱,双方要以应有的责任感把握中日关系正确方向。事关中日邦交正常化政治基础的原则问题不能动摇。李克强强调,中日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深厚。中方愿同日方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前景,实现互惠互利,造福两国人民。岸田文雄表示,日方愿本着日中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坚持"互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重,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行业合作日益深入和专业化,中拉合作客观上迫切需要有新的方式、途径和动力。1月4日,西班牙副首相萨尔加多在与到访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谈时,特别提到希望中西双方"合作开拓拉美等第三方市场",这是西班牙领导人近年来至少第三次正式向中国高层表达类似愿望。这一"期盼"充分显示,面对近年来日益提升的中国-拉美经贸合作,以西班牙为首的拉美传统投资国和贸易国已深感压力,担心被边缘化,更渴望搭上中拉经贸合作的快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第三方市场合作日益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增长点和亮点,我国也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欧洲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初期成果。但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推进仍面临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13.
李岩 《华东科技》2006,(12):60-61
转化合作中第三方的参与和作为显得极其重要。在合作过程中,中介机构既是双方的撮合者,也是双方利益平衡的杠杆,更是规范合作的监督力量。看似“可有可无”的科技中介,其实十分关键。可以说科技成果转化,成也中介,败也中介!  相似文献   

14.
正中日关系转暖是个大趋势,但还不会彻底地热起来,这是由中日双方的大战略决定的,是当前中日关系的"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利用政治上转暖的大环境,让中日经济关系转冷为热。——江瑞平准确认识当下的日本经济,不要被"日本家电全面败退"挡住视线张季风:我先介绍一下2015年日本经济的情况,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内阁府在2015年第四季度发表的数据显示,日本经济第二季度的实际增长率是-1.4%;第三季度的增长率第一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趋缓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 ,不仅没有抛弃冷战时期的日美安保体制 ,相反却将其保留并予以强化 :一、扩大了日美军事合作的区域和空间 ;二、拓展了日美军事合作领域和范围 ;三、冲破了《日本国宪法》的束缚和绕过国会的监督。它给 2 1世纪的中日关系以巨大的冲击 :一、阻滞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使中日关系发展跌宕起伏 ;三、为中日关系发展埋设了雷区  相似文献   

16.
时不时打“台湾牌”,中日关系中存在——中日双方的有识之士都十分警惕台湾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去年6月,美日修改了《防卫合作指针》后,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在日本朝日电视台发表谈话时称台湾海峡属于日美共同防卫的“周边有事”地区,这使人们关注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动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翻了过去,新的世纪已向我们走来。当前,围绕中日关系可以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如果中日两国能顺利地发展友好关系,加强真诚合作,将给两国乃至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实惠。另一种声音则说,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太复杂太难办,两国之间缺乏相互信赖的现状与开展和扩大真正合作的要求差得太远。由此可以看出,中日关系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尽管如此,有一个现实却是无法改变和回避的,这就是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如能相处得好一些,对双方乃至左邻右舍都有好  相似文献   

18.
<正>11月7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钓鱼台国宾馆同来访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举行会谈。杨洁篪指出,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一贯主张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发展中日关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关系持续面临严重困难局面,近几个月来,双方通过外交渠道就克服中日关系政治障碍进行了多轮磋商,中  相似文献   

19.
宋志勇 《世界知识》2014,(22):28-29
<正>自2012年日方挑起钓鱼岛争端以来,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两国官方往来几乎全部停止。双方贸易和日本对华投资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日本经济界人士切身感受到了两国关系发生问题给双方经济交往造成的不良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积极因素在中日关系中发挥着作用。比如,日本经济团体再次发挥了促进双方交流、保持正常经贸关系发展的纽带作用,日中经济协会、日本经济团体联  相似文献   

20.
财经剪贴     
<正>1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7月19日,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商务部长罗斯共同主持了本轮对话。对话期间,双方就中美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百日计划和一年计划、全球经济和治理、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业、农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广泛共识。双方认为,本轮对话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立了中美经济合作的正确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